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2021-03-04 守望新教育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文章附後)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

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

 

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麼爛還笑。

爸爸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於找到了。」我一聽,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所以後來就用功努力讀書。

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後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裡面吧。為什麼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小時候我們那班只有17個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證

我上高中時,有位老師邀我去家裡吃晚餐,吃的是餃子,我很開心。等到餃子端到桌上,我眼淚都掉下來了。老師說的話更讓我感動,他說:「我教書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

哇!我更感動了,眼淚掉在餃子上。從來沒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證。過了兩個星期,我的希望破滅了,因為全班每個同學都去過他家裡吃餃子。他對每個同學都用生命保證過。

考大學的成績也不代表什麼

考大學了,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也沒考上,第三年終於考上了。大學錄取分數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紅紙寫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題名」貼在大門上。

上了大學,我琢磨起誰是考361分的幸運兒。一番調查後,我發現是張毅。後來他成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闆,世界五百強企業。

所以說,可能小孩成績不是很傑出,不是那麼好,但是不要放棄,因為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就像種植物一樣,山坡地種竹筍、香蕉,沙地種西瓜和哈密瓜,爛泥巴裡種芋頭,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個樣子的。

這個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樣的小孩集合在一個校園裡,希望教育成一樣的樣子,這是個大問題。

好孩子就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教育孩子,就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我算是喚醒了內心種子的人,從小學三年級就立志做作家,小學開始每天寫500字,中學寫1000字,高中寫2000字,大學寫3000字,我一直堅持下來,現在已經出了131本書。

孩子生命中應該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除了學習,孩子更應該掌握這幾方面的能力:

面對挫折的能力。除了讀書,勞動也能鍛鍊這個能力。

愛的能力。我學生做過個實驗,回家抱自己愛的人,100斤都抱得起來還轉一圈,抱100斤石頭肯定不行。用飽滿的愛面對親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對人生。

認識生命多元價值的能力。臺灣有個學生,父親是種鳳梨的農民,因為要鑑定鳳梨的甜分,每個鳳梨敲3下,幾年下來,父親敲鳳梨的手指腫得很粗大。學生很心疼父親,就發明了一個可以敲三下鑑定鳳梨甜度的機器,後來得了英國發明獎的金獎。孩子不一定要成績好,要看他對生命的理解。

拓展視野的能力。現在很多孩子去國外念書,家長說是為了培養孩子世界觀。這是好想法。認識到世界的廣大,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學習了解自己,之後還要學會表達,特別是內向封閉的孩子。有個男孩喜歡一個女生,想約她,結果靠近女生就緊張,臉通紅地嚇跑了。

我經常教大家一個「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們都是人」,看見位高權重的人不敢說話也念「我們都是人」。這樣克服內心緊張,我們才不懼於表達自己。

我大兒子上大學的時候,我送了他一個錦囊,裡面四句話:大其願,堅其志,虛其心,柔其氣。一個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願望理想、堅強的意志、謙遜的態度和溫柔的氣質就行了。

        

(文章轉自《林清玄作品集》)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

「看!」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

「喚醒?」

「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

他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

3、喚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種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覺知與自我喚醒的覺悟與力量。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 —— 「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喚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種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覺知與自我喚醒的覺悟與力量。

《大學》上講,「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們要顧念、理解上天賦予我們的光明的稟賦,我們要弘揚自己天賦裡的智慧與品德,所有這些寶貴的天賦潛能的開發與發展,都需要我們自己自覺彰明並將其顯現出來。

4、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教育要作喚醒的功夫,而不是強行地灌輸知識。

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的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探索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當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孩子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與生命成長的體驗,這種親身的體驗以及知識的得來是經過他自己驗證的,這樣也就將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了起來,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智慧。智慧並非知識,但卻離不開知識。

智慧可以說是適用的知識,是知識與價值觀的具體結合,來自於對生命、自我與世界的深刻體驗與反思,並形成了動態的判斷力。

因此,它是一種德性,也是一種明覺,在生活中實現為真善美與和諧、無執、超越等價值形態。

5、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做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我認為,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繫,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相關焦點

  •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因為找到了內心的種子——明白了自己的興趣在哪,要追求的是什麼,所以他能一路堅持。正是因為對計算機的這份熱愛與堅持,張霽並沒有因為只考上三本而自怨自艾,而是朝著自己的計算機夢想努力奔跑,追趕。其實,張霽一路走來,也不都是一帆風順,據《長江日報》報導,張霽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就並不順利,先後被拒絕了6次經過反覆修改才最終發表。我們也可想而知,在求學的過程中,他也一定遇到過更多的困難,之所以沒有放棄,能一次次的堅持,正因為內心的夢想與熱愛。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作者陳鶴琴先生曾在書中提到,教小孩學東西的時候,第一次一定要讓他學得會,否則孩子有了錯誤的認識在更正就比較難了。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教育好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都想盡了辦法。我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為了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上面也沒少下功夫。
  • 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麼爛還笑。爸爸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於找到了。」我一聽,壞了!
  • 真正厲害的教育是喚醒,不是塑造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用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教育是一首詩,愛是教育的火焰——喚醒教師:新教育的最大貢獻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喚醒內心的種子——如來的種子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靈魂的喚醒,自由的生成
  • 【超越巔峰-教育境界】林清玄逝世: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一次考試不過,覺得沒事,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考試的核心競爭力又會表現在學生的身上。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說教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心靈有沒有被喚醒,靈魂有沒有被喚醒。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的斷機杼也好,老婆婆的一句話也罷,相同的地方就在於「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喚醒了孩子的靈魂,喚醒了孩子強大的生命力。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責任意識。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努力,不進取,整天抱著混日子的態度。關鍵是沒有責任意識。
  • 林清玄:教育孩子,是要喚醒他內心的種子
    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說到這裡我真感動啊,終於找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了,小時候我們那班只有17個人。
  • 教育是喚醒!「灌輸教育」不能啟發孩子智力,只會讓孩子反感學習
    遍地是寶藏的孩子內心世界裡,充滿著成年人無法想像的智慧、勇氣、直覺、美感等生命的能量。假若我們無法尊重孩子,與其感同身受,或者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喚醒深藏內心的求知慾,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力量。
  •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陽信縣翟王鎮中心小學馬長新此番下杭州去浙大學習,我很興奮。比起我痴愛的世界盃更令我神往。專家們的精彩講座一次次地激起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聆聽了專家的的報告,使我感受頗深。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舐犢情深】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01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孩子的教育重在喚醒,而非塑造!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就像一個多寶盒一樣。這當中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人內心中的心靈,那麼你就無法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說不能了解人靈魂最深處的生命奇蹟,那麼你就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其小的時候曾經認真的觀察過父親的雕刻過程。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所以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孩子被徹底的喚醒,才會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那麼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沉睡等待開發的石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的力量,我們要讓孩子從沉睡中醒來,而不是一味的用自身的標準去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在於她是一種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但是,在目前這種教育制度下,不管是高考制度改革也好,還是減免考試科目也罷,始終都沒能離開傳統教育老師的拼命灌輸,目標還是一個,應試! 沒有職業追求的教育者,一輩子或許也就只能作為一臺灌輸的機器,是一張張舊船票,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 教育是靈魂的喚醒師,而不是雕刻師
    在初中高中,所有的學生就像放在一個模子裡,然後老師就是那個雕刻師,他們按著自己的想法,把你雕刻成一個能夠走得夠遠的樣子。數學語文化學物理……當我上了師範的時候,經常接觸的一句話就是,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用手中的剪刀把所有學生長出來的枝枝丫丫修建掉變成統一的模式,在日復一日的做著塑造靈魂的事情。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1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開啟智慧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當你處於逆境時,學會喚醒內心深處的潛能!
    世界會變成你選擇的模樣,你可以達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停頓在無望的悲嘆中,而這一切,都取決於你能不能喚醒起自己的天分,挖掘出自己的潛能。你的未來不是由你不能控制的環境決定的,而是由你能夠控制的你的內心願望所決定的。逆商很低的人缺乏克服逆境的能力,其潛能就會被抑制,當然不會像高逆商者那樣可以成功。要想成為贏家,就要重新回到心靈深處,喚醒我們沉睡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