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教育,不是說教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2020-12-13 三尺講臺一路行吟

當老師的,常常有這樣一個感受:同樣都是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非常自覺,非常主動,非常努力,成績也非常好。相反,有的孩子惰性太強,學習毫無主動性積極性可言,你要逼著他、壓著他,甚至是懲罰他。即便這樣,有的孩子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沒有多大的進步。

好多家長也同樣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太懶,你跟不上,不嘮叨,甚至是不打不罵,他就不學習。

為什麼孩子之間會有這樣大的差異?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心靈有沒有被喚醒,靈魂有沒有被喚醒。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

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

《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小的時候特別貪玩,受到母親的教育後,努力讀書,終於成為了一個偉人。

還有詩仙李白的例子。一位老婆婆的「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讓他很有感觸,從此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孟母的斷機杼也好,老婆婆的一句話也罷,相同的地方就在於「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喚醒了孩子的靈魂,喚醒了孩子強大的生命力。

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責任意識。

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努力,不進取,整天抱著混日子的態度。關鍵是沒有責任意識。

梁啓超先生說,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梁啓超先生的一生,鞠躬盡瘁,著述等身,真正做到了負責任,盡責任。

因此,我們要喚醒孩子的責任意識,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一旦有了責任意識,就會負責任,就會盡責任。

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奮鬥意識。

聞一多先生在昆明的時候,生活清苦,但是他卻能夠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就在於他的責任意識和奮鬥意識。

一個人有了責任意識,就會有奮鬥意識。不用你催促他、逼迫他,他就會自覺自愿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會勤奮刻苦,孜孜不倦。

用什麼方法喚醒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人喜歡說教,有的人喜歡批評,有的人喜歡懲罰。但是這些方法往往收效不大,很不理想。

我們讀讀「孟母斷杼」「鐵杵磨針」的故事就會發現,孟子之所以能夠發奮苦讀,並不是說教、強迫、壓制的結果,而是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教育方法喚醒了他們的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教育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最低級的就是強化訓練,和訓練動物一樣。

較高一級的是教育和紀律。

最高層次的是存在之交流。

也就是說,最理想的教育不是強制性的說教和灌輸,而是運用充滿智慧和藝術性的溝通和交流,喚醒孩子的心靈,喚醒孩子的靈魂,喚醒孩子內在的生長力,激發孩子對人生、對求知、對社會的責任感,讓他們靈魂的種子自己長出來,這樣的靈魂和生命,才有堅韌的質感和強大的內在力量。

這樣的孩子,現在讀書,將來工作,終其一生,也都會負責任、盡責任的。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歡迎評論,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作者陳鶴琴先生曾在書中提到,教小孩學東西的時候,第一次一定要讓他學得會,否則孩子有了錯誤的認識在更正就比較難了。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教育好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都想盡了辦法。我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為了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上面也沒少下功夫。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教育是喚醒!「灌輸教育」不能啟發孩子智力,只會讓孩子反感學習
    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喚醒」!這足以作為後代教育和啟發孩子的箴言。成績不好的孩子,其實就是那只在石塊裡沉睡的獅子。如果我們能夠「喚醒」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一味強迫孩子學習,進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這樣的做法毫無效率且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 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 真正厲害的教育是喚醒,不是塑造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用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教育是一首詩,愛是教育的火焰——喚醒教師:新教育的最大貢獻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喚醒內心的種子——如來的種子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靈魂的喚醒,自由的生成
  • 孩子的教育重在喚醒,而非塑造!
    好奇地問父親:「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雕刻師」,其父親指著雕像說:「就像這石獅一樣,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這隻石獅子。」「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喚醒,具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 家長應立即停止對孩子一味說教,因為說教根本不是教育
    ,最終令教育變成了形式化的產物。那麼家長不能一味說教的話,又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之前講了,說教的方式會給孩子構築盲從盲信的條件反射機制,那麼在家長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就別再用說教的方式了,可能有的家長會疑惑,面對孩子拖沓不能用說教,也不應該帶有情緒的話,怎麼才能既達到目的又不會破壞親子關係呢?
  • 追尋教育的本質,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追尋教育的本質,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陽信縣勞店鎮中學王寶亮為期5天的培訓,今天已經是第三天了。我們共聽了6場報告,並參觀了一所小學(杭州市紫陽小學),各位專家的報告深入淺出,既有高深的理論又有鮮活的實例,非常接地氣,深深的打動了我。改變教育質量觀教育質量觀是指對教育工作及學生質量的基本看法。
  • 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開啟智慧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陽信縣翟王鎮中心小學馬長新此番下杭州去浙大學習,我很興奮。比起我痴愛的世界盃更令我神往。、多學的、善學的、樂學的、融通的、喚醒的。學生不是有待填充的標準化容器;學生是有待點燃的多色彩的火把。我們唯有了解學生學習風格,才能找到教育的密碼。王鶯教授講到學習風格有視覺型、聽覺型、動觸覺型。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針對性地施教,教學肯定事半功倍;龔教授認為性格類型分為樂觀型、力量型、完美型。身和心是互動的,動作創造情緒,從而了解學生的性格來引導學生做情緒的主人。
  • 【舐犢情深】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很多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強行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聯繫方式:QQ964749829;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 鍾南山談教育,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喚醒靈魂,不是教會孩子炫富
    鍾南山談教育,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喚醒靈魂,不是教會孩子炫富「文/萌主(個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現如今的發展趨勢,分不清是否真有錢,反正炫富的人是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行頭,以及外在的裝備無一不顯示出奢華。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二、鼓舞和喚醒教育者的職業追求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猶如一隻雛鷹,只有自己最清楚蛻變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掙扎。
  •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如果小孩成績不是很傑出,不是那麼好,但也不要放棄。因為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就像種植物一樣,山坡地種竹筍、香蕉,沙地種西瓜和哈密瓜,爛泥巴裡種芋頭。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個樣子的。林清玄認為,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其文章簡約、明快、睿知、深邃,意境清明,極富禪理,看似寥寥幾筆,卻蘊藏著廣博的心度和極豐的內練。代表作《清淨之蓮》 《桃花心木》 《生命的化妝》。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的力量,我們要讓孩子從沉睡中醒來,而不是一味的用自身的標準去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孩子在被迫的狀態下只能是敷衍了事,他只會認為我是為了別人才做出改變,他們呢,就像是一匹被瘋狂抽打之下才跑起來的駿馬。時刻擺著被迫的心態,帶著怨氣在跑,只要鞭子一停,馬上就會放慢速度,或者說立馬停下來。而一個被喚醒的孩子就好比是一匹在大草原上自由奔跑的駿馬。
  • 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
    弗萊雷主張教育要注重實踐性,教育即解放。他提倡要擯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弗萊雷所說的「解放教育」就是「提問式教育」。本文中,他將「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作了比較,提問式教育的核心在於自由和解放,它喚醒學生個人的內驅力,最終完成自我的建構。這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功利性目的培養的馴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