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明白為什麼而學習。
雖說一直在倡導教育改革,但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一時轉變不過來,都是還在追求成績。一次考試不過,覺得沒事,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考試的核心競爭力又會表現在學生的身上。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該如何喚醒和引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第一,喚醒和引導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
每個人包括學生也是,總是有著一種生命的創造衝動的。這說明人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並外在地表現為不滿足於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還表現為對自己的現在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足和否定,一致於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發展。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人的這種生命的衝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二,喚醒和引導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猶如一隻重生自我的雄鷹,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蛻變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掙扎。在「新我」和「舊我」的摩擦碰撞中,他們有著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難以割捨。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在於她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但是,在目前這種教育制度下,不管是是高考制度改革也好,還是減免考試科目也好,最終都還沒離開傳統教育老師的拼命灌輸,目的還是一個,考試!
沒有職業追求的老師,一輩子或許也就只能作為一臺灌輸的機器,重複著昨天的工作。就算要響應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的也是能夠帶給孩子希望和可執行的落地方案的政策。
第三,喚醒和引導學生樹立自尊、自信的天性
學生也是一個群體,也有自尊,往往老師並不給學生面子,學習學不好時會受到懲罰,而且是當著同班同學的面,考試考不好也要挨批。所以,久而久之學生們不僅討厭學習更是厭倦學習,因為在學習中找不到希望的寄託,不自信,頹廢接踵而至。
一個人創造力往往是在信任中誕生,一個學生的自信的建立,我認為也是在肯定中誕生,肯定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鼓勵!因此,能夠讓孩子在明白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信,積極去喚醒學生內心,讓學生們能夠意識到為了爭一口氣而努力。
第四,喚醒和引導學生做人的良知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燒。作為老師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不是憑教條灌輸,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力量,引導學生做出善行善舉,從而使學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長。
第五,喚醒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協作團結的精神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徵、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從而鑄就了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個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於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個性的學生團結合作,形成一種集體的力量,使學生到了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帶著開發的潛能,帶著積極上進的個性,帶著協作團結的精神更好的去深造和生活。
喚醒學生正確的去面對學習,需要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積極促進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造力,培育真正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