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2020-12-13 侃侃教育

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明白為什麼而學習。

雖說一直在倡導教育改革,但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一時轉變不過來,都是還在追求成績。一次考試不過,覺得沒事,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考試的核心競爭力又會表現在學生的身上。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該如何喚醒和引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第一,喚醒和引導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

每個人包括學生也是,總是有著一種生命的創造衝動的。這說明人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並外在地表現為不滿足於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還表現為對自己的現在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足和否定,一致於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發展。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人的這種生命的衝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二,喚醒和引導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猶如一隻重生自我的雄鷹,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蛻變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掙扎。在「新我」和「舊我」的摩擦碰撞中,他們有著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難以割捨。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在於她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但是,在目前這種教育制度下,不管是是高考制度改革也好,還是減免考試科目也好,最終都還沒離開傳統教育老師的拼命灌輸,目的還是一個,考試!

沒有職業追求的老師,一輩子或許也就只能作為一臺灌輸的機器,重複著昨天的工作。就算要響應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的也是能夠帶給孩子希望和可執行的落地方案的政策。

第三,喚醒和引導學生樹立自尊、自信的天性

學生也是一個群體,也有自尊,往往老師並不給學生面子,學習學不好時會受到懲罰,而且是當著同班同學的面,考試考不好也要挨批。所以,久而久之學生們不僅討厭學習更是厭倦學習,因為在學習中找不到希望的寄託,不自信,頹廢接踵而至。

一個人創造力往往是在信任中誕生,一個學生的自信的建立,我認為也是在肯定中誕生,肯定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鼓勵!因此,能夠讓孩子在明白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信,積極去喚醒學生內心,讓學生們能夠意識到為了爭一口氣而努力。

第四,喚醒和引導學生做人的良知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燒。作為老師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不是憑教條灌輸,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力量,引導學生做出善行善舉,從而使學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長。

第五,喚醒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協作團結的精神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徵、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從而鑄就了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個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於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個性的學生團結合作,形成一種集體的力量,使學生到了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帶著開發的潛能,帶著積極上進的個性,帶著協作團結的精神更好的去深造和生活。

喚醒學生正確的去面對學習,需要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積極促進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造力,培育真正國之棟梁。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教育好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都想盡了辦法。我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為了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上面也沒少下功夫。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最好的教育呢?
  • 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03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 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文章附後)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
  • 真正厲害的教育是喚醒,不是塑造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說教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梁啓超先生的一生,鞠躬盡瘁,著述等身,真正做到了負責任,盡責任。因此,我們要喚醒孩子的責任意識,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一旦有了責任意識,就會負責任,就會盡責任。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奮鬥意識。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所以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孩子被徹底的喚醒,才會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那麼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沉睡等待開發的石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的力量,我們要讓孩子從沉睡中醒來,而不是一味的用自身的標準去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
  • 教育是喚醒!「灌輸教育」不能啟發孩子智力,只會讓孩子反感學習
    假若我們無法尊重孩子,與其感同身受,或者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喚醒深藏內心的求知慾,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力量。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喚醒」!這足以作為後代教育和啟發孩子的箴言。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孟子曰:&34; 教育指的是能增長人的知識、增加人的技能、鍛鍊人的體能、發展人的智力、影響人的思想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社會經驗傳遞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再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 教育應該是創造條件,促使學生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
  • 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開啟智慧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 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
    弗萊雷主張教育要注重實踐性,教育即解放。他提倡要擯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弗萊雷所說的「解放教育」就是「提問式教育」。本文中,他將「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作了比較,提問式教育的核心在於自由和解放,它喚醒學生個人的內驅力,最終完成自我的建構。這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功利性目的培養的馴化教育。
  •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參加《2020年「襄派教育家」講壇》心得體會我特別對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的王婭妮教師《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和穀城縣教研室的吳豔芹教師《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深有感觸,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而更在於喚醒和守望。
  •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哈佛大學有位教育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從學校裡選出 3 位普通教師和 100 名普通學生,組成 3 個班,並對他們說:「你們是全校選出的最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成為全校最棒的組合,能做出最好的成績。」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問題: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 灌輸不如引導,睿智的家長,都懂得將灌輸式教育變為體驗式教育
    ——據《重慶晚報》這與我國許多家長與學校喜歡用的"灌輸式教育"分不開關係。何為是"灌輸式教育"?很簡單,便是所謂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睿智的家長都懂得一味的灌輸式教育是對孩子摧毀,體驗式的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培養。什麼是"體驗式教育"?"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馮建軍  自殺意味著身體的死亡。其實,身體的消失只是一種表面形式。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出來的人僅僅學會了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技能,卻不能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以及人之為人的尊嚴,丟失了應有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學生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為代價,最終導致了學生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虛幻與破滅。
  •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喚醒靈魂
    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3.培養自信不可否認,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會讓人看上去與眾不同。4.健康是人生最可寶貴的生命因健康而美麗,而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是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教育應以每一個人的後天的健康為最終目標,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強身的同時,更要強調「強心」。
  • 孩子的教育重在喚醒,而非塑造!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人內心中的心靈,那麼你就無法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說不能了解人靈魂最深處的生命奇蹟,那麼你就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其小的時候曾經認真的觀察過父親的雕刻過程。好奇地問父親:「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雕刻師」,其父親指著雕像說:「就像這石獅一樣,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這隻石獅子。」「喚醒?」
  • 書呆子,灌輸式教育結出的「果」
    網絡配圖:灌輸式教育危害大我是一名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同時也是一名極度反對灌輸式教育,大力倡導思考式教育的作文和國學老師我的觀點很明確: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灌輸式教育危害極大所謂灌輸式教育,就是指一些家長和老師,不經過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探討,不積極帶動和引導孩子思考,而是直接把所學知識一股腦兒塞給孩子,如同搬運工一般。為什麼要灌輸呢?
  • 早教3要訣 教育不是填鴨式灌輸
    科學證明,人腦聰明與否,關鍵在於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只有當信息得到極好的傳送時,人腦才能發揮超常的功能。也就是說,神經細胞的線路越密集,儲存的信息越多,頭腦就越聰明。孩子是否高智商與父母關係密切。據研究,一般以下類型的父母能培養出高智商的寶寶:非專制型父母、具有自發愛撫行為的父母、高學歷的父母、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情的父母以及人際關係良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