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輸不如引導,睿智的家長,都懂得將灌輸式教育變為體驗式教育

2020-12-14 小A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上面的標題是:孩子可能從來沒有真正學會!

上面提到了一個例子:孩子小時候因興趣等原因學習的自行車、遊泳、踩滑板,甚至是畫畫音樂,即便長大之後不那麼熟練,也能夠加以運用到生活當中。

但在學校花大功夫記憶的知識點,卻效果甚微,孩子考完試後忘記得特別快、特別多。許多媽媽戲稱,"這麼多年的學費都白交了!"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有資料顯示,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非常強,知識點背得非常多,但靈活運用到實際中的能力卻非常差,過於死板。不僅如此,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新能力也是普遍較低,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非常缺乏。——據《重慶晚報》

這與我國許多家長與學校喜歡用的"灌輸式教育"分不開關係。

何為是"灌輸式教育"?很簡單,便是所謂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

每天寫不完的作業,每月無數的大小考試,不懂的理論知識點反覆記憶,反覆背誦,但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取得一個光鮮亮麗的成績,成為一個試卷分數極高的優等生。

睿智的家長都懂得一味的灌輸式教育是對孩子摧毀,體驗式的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培養。

什麼是"體驗式教育"?

"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

從心理學角度講,體驗是"理智的直覺",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特殊活動,它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的。

從詞源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親身經歷,親自驗證,才能獲得科學知識,養成道德品質,掌握技能。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曾在州的大數據峰會上演講道: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比起以前成堆的試卷與練習冊,現在孩子的作業中,需要動手的手工作業比重漸漸上升,比如:改造廢品、畫一幅油畫、練習書法、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等等,這也是學校開始重視體驗式教育的信號,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不是抱著書本"死嗑"。

為什麼體驗式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

激發孩子的興趣比起單調的"灌輸式教育","體驗式教育"能夠調動更多的五官感知,再加上外界環境的刺激,往往能夠使孩子對於所學的知識更感興趣,印象更為深刻。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興趣成就孩子。"體驗式教育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孩子的興趣,孩子能夠梳理自身構建的知識經驗體系。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上海的垃圾分類是全國人民的熱議,想必許多學校與家長都會教導孩子垃圾應該如何分類。在課堂照本宣科,死板地對著孩子教授垃圾分類的技巧與意義,孩子往往會不感興趣,甚至開起小差。

但如果將孩子帶到戶外,讓孩子親眼看到垃圾桶不同的標誌與顏色,所代表不同種類的垃圾歸屬,甚至讓孩子親自進行垃圾分類,教學效果將大大增加。

孩子感受到真實的情境有句話說得好,"讓孩子體驗生活的不容易,勝過千言萬語。"

父母經常會教訓自己的孩子,"吃的東西不能浪費""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刷牙""自己要將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但爸爸媽媽們發現,即便自己的道理說了幾百遍,孩子依舊死性不改。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親身經歷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

曾經有個孩子對媽媽說,"他不想上學",媽媽沉默不語,第二天,她帶著兒子到街上撿了一天的垃圾,孩子一開始因為不用去學校還能到外面玩而興奮,漸漸的他感到枯燥、體力不支,不想繼續撿了,這時媽媽對他說,"如果你不願意學習,那必須像今天這樣,外出賺錢。"

孩子得知了工作生活的艱辛,最終願意回到學校。這便是體驗式教育的魅力。

家長如何有效運用體驗式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體驗式教育並不是粗暴簡陋地推著孩子去體驗學習,而是需要家長在一旁引導教育。那些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挫折教育",更是不可取。如何有效運用體驗式教育,是家長應學習的重要課題。

基於孩子的體驗,提出問題家長向孩子提出問題,是有效引導孩子自我反思與思考的方式,是協助孩子將自身體驗有效內化的關鍵。

許多家長向自己的孩子解釋"一分鐘"這個概念時會說,"1分鐘等於六十秒"又或者說"這個水壺將水燒開需要一分鐘",僅僅是口頭描述,孩子似懂非懂。

但有位媽媽的做法卻令我驚嘆,她與自己的女兒玩"一分鐘遊戲",讓女兒在這一分鐘內去做某一件事情,塗鴉、寫數字、走路等等,當媽媽說"時間停"時,便開始反問女兒在這一分鐘時間內都做了什麼事情。

女兒不禁思索自己在短時間內的所作所為,瞬間明白所謂的"一分鐘"有多長,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事情。

基於孩子的體驗,提出問題,循循善誘,讓孩子自己思考內化,往往比家長一遍又一遍地講解更加有效。

運用不同的環境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長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自古便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想而知,環境的運用是家長應該著重了解的。

如果家庭氛圍和睦友善、生機勃勃,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樂於助人、活潑開朗;相反,如果家庭氛圍死氣沉沉,孩子也可能會養成內向孤僻、不願交際的性格。

家長想要將孩子養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可以從周圍的環境入手,讓孩子與周圍的環境"對話"與"互動"。

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知識淵博,可以帶孩子去不同的圖書館,感受讀書的氛圍。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在語言方面上擁有天賦,則可以帶孩子到其他國家,讓孩子感受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的感覺。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善於交際、活潑開朗,則可以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或志願者活動。

環境對於孩子的刺激與教育往往比家長想像中的都要大。

同時,環境的創設也應隨著孩子活動需求變化,家長應遵循"順其自然"的原則,即便孩子的想法存在漏洞與缺陷,也應按照孩子的意願與興趣改變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改正與調整。

體驗式教育的核心在於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家長給孩子制定死規則,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成長會更優秀
    家長都與孩子說過自己走丟了,或者找不到父母了,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但是這樣的"灌輸式教育",孩子很可能會"左耳進,右耳出"。像霍思燕一樣,嘗試"體驗式教育",你會發現孩子更加出色。睿智的家長,都懂得"體驗式教育"1. 什麼是"體驗式教育"?所謂"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式教育"就是讓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明理,進行設身處地的體驗。
  • 「灌輸式教育」是教育的弊病,家長嘗試「體驗式教育」讓娃更優秀
    老師給的方法是:讓每天監督孩子除了背數學概念之外,還要背例題,說自己有好些學生原來都是小雨這樣的,後來都是經過自己的這種方法,數學成績突飛猛進。小雨媽聽到老師說這些話,回家立即照做,開始時有點效果。不過,時間一長當孩子更厭倦了這種方式,不僅數學成績一落千丈,連帶著其他科目成績也在不斷下滑。什麼是灌輸式教育與經歷體驗式教育?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更優秀
    灌輸式教育容易澆滅孩子學習的動力,真正優秀的家長,都知道利用「體驗式教育」,幫助孩子的學習。高中時,一位老教師時常告訴學生,他在做孩子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被束縛的學習生活,許多題目的重複性讓他厭倦了一天天寫試卷的日子。因為自己的經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格外注意這一點的引導。
  • 《羅小黑戰記》:探究「灌輸式教育」和「體驗式教育」對孩子影響
    國產動漫電影《羅小黑戰記》上映後獲得了較高的好評,很多人都在談論小黑的勇敢與機智,沉迷在小黑的"萌"之中。但是電影中呈現出來的還有關於教育的問題。《羅小黑戰記》中涉及到的有兩種教育方式:其一是"灌輸式教育",其二是"體驗式教育"。這兩種教育都用在了可愛的羅小黑身上,並且呈現出了不同的效果。
  • 書呆子,灌輸式教育結出的「果」
    昨天,頭條有位好友邀請我回答一個問題,題目是:從小接受灌輸式教育,不會獨立思考,長大後怎麼擁有批判性思維?我給出的答案是:灌輸式教育危害極大,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否則,孩子將來就會成為機器人一般的「書呆子」!
  • 從「灌輸式」到「體驗式」 裸眼AR開創兒童教育新方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要求孩子乖乖聽話,等著父母一點點傳達,還是讓孩子主動的去感悟、去理解呢?這也就涉及到兩種教育理念的對比「體驗式教育」和「灌輸式教育」,到底哪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更加深刻?心理學家:體驗式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拒絕「灌輸式教育」。
  • 以情入景,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未來更優秀
    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學習時,總是讓孩子反覆的訓練,讓孩子一直學,一直輸入直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但是結果是孩子們很快就會遺忘。而體驗式教育和灌輸式恰恰相反,這種教育方式其實就是在和社會接軌,孩子們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徵,使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的融入度更高。
  • 探究「灌輸式教育」和「體驗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灌輸式教育啟發式教育的對稱。亦稱注入式教育。原指在社會教育中,不顧學生學習認識過程客觀規律和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水平,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主觀地決定教學進程,並強迫學生呆讀死記的教育方式。隨著科學文明的發展,在普通教育中已不提倡。
  • 寓教於樂的幼兒教育比灌輸式教育更有效
    現在的家長很是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了能夠給自家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家長們甚至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更有些家長為了自家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從小就開始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讓原本天真浪漫的小孩子接受枯燥無味的學習。
  •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體驗式教育來的好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像上面的例子,小孩被父母一直"控制"著,不給孩子一點成長的機會,就像一個木偶,孩子怎麼會喜歡呢?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讓孩子親身體驗的好,而現如今,體驗式教育是最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那什麼是體驗式教育呢?
  • 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
    弗萊雷主張教育要注重實踐性,教育即解放。他提倡要擯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弗萊雷所說的「解放教育」就是「提問式教育」。本文中,他將「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作了比較,提問式教育的核心在於自由和解放,它喚醒學生個人的內驅力,最終完成自我的建構。這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功利性目的培養的馴化教育。
  • 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心理學:用經歷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
    後來我才明白,那是家長沒有意識到,應該用「經歷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去激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記得在看《媽媽是超人》第三季時,霍思燕在超市帶著兒子嗯哼購物,想試探下兒子在找不到媽媽的情況下會有怎樣的應急反應。
  • 灌輸式教育,是對兒童更大的危害
    國內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人們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或者說更早地接受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 灌輸式教育的弊端:學生所有時間被各種複習題佔據
    今天看吳軍《見識》一書中提到司馬遷說的教育的五種方式: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自己發揮特長和潛力,讓他們自發學習。差一點的教育就是用利益鼓勵他們,比如獲得獎學金,獲得到高校參觀的機會等等。再差一點的教育就是灌輸式教育,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讓學生不停做,背等,通過這種不斷重複的方式,提高學生成績。
  • 灌輸式英語教學法沒有未來
    原標題:灌輸式英語教學法沒有未來  ■陳春勇   當前,中小學英語教學在新課標引領下有所改進,如開始注重語言的綜合運用,關注多媒體的應用等。但總體上看,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英語教法缺乏趣味性,側重灌輸語言知識,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對其綜合素養的提升。
  • 孫光友:怎樣看待灌輸式教學依然統治課堂?
    用所謂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等概念來否定教育傳授知識的功能,是極其錯誤的。顯然,灌輸式教學符合教育傳授知識的要求。從傳授知識的角度來說,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依然實用。灌輸式教學的特點就是簡單、快捷、高效,教師熟練,學生習慣,課堂容量大。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無論改革的花樣怎樣翻新,似乎還是灌輸式教學更接地氣,更受老師歡迎。
  • 父母「填鴨式教育」真的好嗎?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只是家長對孩子的灌輸教育,只會讓孩子的發展變得死板,而不是孩子會變通去學習,在節目中劉耕宏就是對孩子"體驗式"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許會讓孩子更加優秀。"體驗式"教育是怎麼樣的教育方式?體驗就是要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一件事情,通過嘗試去體驗而獲取知識。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創業教育不是灌輸式教育
    本次論壇聚焦回歸教育本質的初心,關注各項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之成就,為「大國教育」聚慧發聲。 新華網 李何銘 攝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歷程    關於創新創業教育,朱健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從自發探索階段走到了行政指導下全面推進的階段。
  • 父母"填鴨式教育"真的好嗎?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䊨在起跑線
    如果只是家長對孩子的灌輸教育,只會讓孩子的發展變得死板,而不是孩子會變通去學習,在節目中劉耕宏就是對孩子&34;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許會讓孩子更加優秀。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䊨在起跑線1、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會更豐富填鴨式教育,家長習慣性地告訴孩子怎麼做,只會讓孩子變成一昧聽從別人話的人,自己不會動腦筋去思考,應該怎麼做,而是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