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上面的標題是:孩子可能從來沒有真正學會!
上面提到了一個例子:孩子小時候因興趣等原因學習的自行車、遊泳、踩滑板,甚至是畫畫音樂,即便長大之後不那麼熟練,也能夠加以運用到生活當中。
但在學校花大功夫記憶的知識點,卻效果甚微,孩子考完試後忘記得特別快、特別多。許多媽媽戲稱,"這麼多年的學費都白交了!"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有資料顯示,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非常強,知識點背得非常多,但靈活運用到實際中的能力卻非常差,過於死板。不僅如此,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新能力也是普遍較低,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非常缺乏。——據《重慶晚報》
這與我國許多家長與學校喜歡用的"灌輸式教育"分不開關係。
何為是"灌輸式教育"?很簡單,便是所謂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
每天寫不完的作業,每月無數的大小考試,不懂的理論知識點反覆記憶,反覆背誦,但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取得一個光鮮亮麗的成績,成為一個試卷分數極高的優等生。
睿智的家長都懂得一味的灌輸式教育是對孩子摧毀,體驗式的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培養。
什麼是"體驗式教育"?
"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
從心理學角度講,體驗是"理智的直覺",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特殊活動,它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的。
從詞源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親身經歷,親自驗證,才能獲得科學知識,養成道德品質,掌握技能。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曾在州的大數據峰會上演講道: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比起以前成堆的試卷與練習冊,現在孩子的作業中,需要動手的手工作業比重漸漸上升,比如:改造廢品、畫一幅油畫、練習書法、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等等,這也是學校開始重視體驗式教育的信號,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不是抱著書本"死嗑"。
為什麼體驗式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
激發孩子的興趣比起單調的"灌輸式教育","體驗式教育"能夠調動更多的五官感知,再加上外界環境的刺激,往往能夠使孩子對於所學的知識更感興趣,印象更為深刻。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興趣成就孩子。"體驗式教育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孩子的興趣,孩子能夠梳理自身構建的知識經驗體系。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上海的垃圾分類是全國人民的熱議,想必許多學校與家長都會教導孩子垃圾應該如何分類。在課堂照本宣科,死板地對著孩子教授垃圾分類的技巧與意義,孩子往往會不感興趣,甚至開起小差。
但如果將孩子帶到戶外,讓孩子親眼看到垃圾桶不同的標誌與顏色,所代表不同種類的垃圾歸屬,甚至讓孩子親自進行垃圾分類,教學效果將大大增加。
孩子感受到真實的情境有句話說得好,"讓孩子體驗生活的不容易,勝過千言萬語。"
父母經常會教訓自己的孩子,"吃的東西不能浪費""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刷牙""自己要將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但爸爸媽媽們發現,即便自己的道理說了幾百遍,孩子依舊死性不改。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親身經歷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
曾經有個孩子對媽媽說,"他不想上學",媽媽沉默不語,第二天,她帶著兒子到街上撿了一天的垃圾,孩子一開始因為不用去學校還能到外面玩而興奮,漸漸的他感到枯燥、體力不支,不想繼續撿了,這時媽媽對他說,"如果你不願意學習,那必須像今天這樣,外出賺錢。"
孩子得知了工作生活的艱辛,最終願意回到學校。這便是體驗式教育的魅力。
家長如何有效運用體驗式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體驗式教育並不是粗暴簡陋地推著孩子去體驗學習,而是需要家長在一旁引導教育。那些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挫折教育",更是不可取。如何有效運用體驗式教育,是家長應學習的重要課題。
基於孩子的體驗,提出問題家長向孩子提出問題,是有效引導孩子自我反思與思考的方式,是協助孩子將自身體驗有效內化的關鍵。
許多家長向自己的孩子解釋"一分鐘"這個概念時會說,"1分鐘等於六十秒"又或者說"這個水壺將水燒開需要一分鐘",僅僅是口頭描述,孩子似懂非懂。
但有位媽媽的做法卻令我驚嘆,她與自己的女兒玩"一分鐘遊戲",讓女兒在這一分鐘內去做某一件事情,塗鴉、寫數字、走路等等,當媽媽說"時間停"時,便開始反問女兒在這一分鐘時間內都做了什麼事情。
女兒不禁思索自己在短時間內的所作所為,瞬間明白所謂的"一分鐘"有多長,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事情。
基於孩子的體驗,提出問題,循循善誘,讓孩子自己思考內化,往往比家長一遍又一遍地講解更加有效。
運用不同的環境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長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自古便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想而知,環境的運用是家長應該著重了解的。
如果家庭氛圍和睦友善、生機勃勃,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樂於助人、活潑開朗;相反,如果家庭氛圍死氣沉沉,孩子也可能會養成內向孤僻、不願交際的性格。
家長想要將孩子養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可以從周圍的環境入手,讓孩子與周圍的環境"對話"與"互動"。
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知識淵博,可以帶孩子去不同的圖書館,感受讀書的氛圍。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在語言方面上擁有天賦,則可以帶孩子到其他國家,讓孩子感受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的感覺。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善於交際、活潑開朗,則可以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或志願者活動。
環境對於孩子的刺激與教育往往比家長想像中的都要大。
同時,環境的創設也應隨著孩子活動需求變化,家長應遵循"順其自然"的原則,即便孩子的想法存在漏洞與缺陷,也應按照孩子的意願與興趣改變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改正與調整。
體驗式教育的核心在於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家長給孩子制定死規則,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