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2020-12-14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孩子越髮長大的同時,越叛逆,越不聽話,你說東,他偏偏往西,你說不要,嘿!他偏愛,於是,天天都要與孩子鬥智鬥勇,有些"心思"比較好的父母,就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服從",讓孩子不知不覺中中招,而一些比較嚴厲的父母來講,通常是罵一頓或者打一頓,孩子就會變得"聽話"了,可是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和想法,只是父母忽略了,父母大多數不會顧慮孩子的感受,只是覺得大人的話要聽,我說什麼你就要聽什麼。

父母要拒絕做"一言堂",應該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引導孩子,要像孩子的朋友一樣,去正常心態去引導好孩子。

父母要拒絕做"一言堂"

在現在的時代,再用傳統教育來教孩子已然已經"過時"了,父母的"身份"也要改變一下,父母不再只是單純的大人,不再是孩子的父母而已,還應該是孩子的好朋友+老師,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先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才有可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如果父母時常端起自己的架子,時刻的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那麼只會拉遠孩子與你之間的距離,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都進行絕對的控制,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思想的木偶,那麼等待父母的,可能就是孩子長大後的遠離。

之前看過一檔電視節目,其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高學歷教授夫婦在23年前收到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寄來的一封"絕交信",

這封絕交信裡充滿了孩子對父親的種種憤怒,孩子積累了幾十年的怨氣,就此爆發,對於父親和母親,孩子眼裡滿滿的都是不解和失望,信裡是這樣寫的: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淘氣而踩碎了房頂的瓦片,我父親便讓我在院子裡跪著給所有人看。

等我到了初中的時候,我父親可以因為70塊錢,讓我差一點沒書讀。

等到高中的時候,他便要求我每次吃飯都必須要吃兩碗,兩碗吃不完就扇耳光。

終於到了大學的時候,以為可以比較自由了,但是他居然要求我去交往他所認定的女生,每天活在父母的掌控下,太痛苦了。

終於等到了畢業,我被分配到了北京,父親又給我定好了7月2號的車票,我偷偷的在前一天的晚上買了張火車票,終於逃離了,像木偶一樣的家

而這個孩子曾經還跟他母親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媽媽要是每天都有人扇你耳光,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

而他媽媽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為孩子想一下,媽媽根本沒有把這件事當做一回事:"扇你耳光又不會浪費多少時間,不要計較這些"

小海心灰意冷,父母的這種思想,讓他覺得他跟父母是兩個世界的人。

家長只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思想、有行動能力的個體,平等地去對待孩子,不利用所謂的"架子"去逼迫孩子,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孩子才能感受到來自家的溫暖和力量,才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作為家庭的一員自己是被需要的。

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體驗式教育來的好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像上面的例子,小孩被父母一直"控制"著,不給孩子一點成長的機會,就像一個木偶,孩子怎麼會喜歡呢?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讓孩子親身體驗的好,而現如今,體驗式教育是最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那什麼是體驗式教育呢?

體驗式教育呢,是父母給孩子在實際生活和教學場景中去體驗實踐,反思自己的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情,孩子完完全全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像小豬佩奇其中有一集,下雨天的有泥坑,而孩子們想去體驗踩泥坑,豬爸爸並沒有拒絕讓孩子去體驗,反而,在體驗踩泥坑的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特別開心,在體驗了踩泥坑的過程中,孩子收穫了開心,快樂,有趣。

其基本模式是:實踐——體驗——反思——感悟——指導實踐——繼續體驗——不斷反思——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與進步,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體驗過程。

如果豬爸爸告訴孩子泥坑就是那樣啊,踩一下水就會跳起來而已,沒什麼好玩的,不讓孩子體驗,那麼孩子,就不知道踩泥坑的感受是什麼,孩子也實踐不到,更是體驗不到。

簡單一句話,放手讓孩子們去體驗,這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何對孩子進行體驗式教育?

記得一本書上有這樣一段對話:拿破崙問教育部長:目前教育最缺少的是什麼?教育部長回答:最缺少的是優秀的母親。教育部長的話深刻而睿智,同時也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教育中的主體,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主體去看待,孩子的天性就愛玩,而體驗式恰好可以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感知這個環境,通過觸覺,觸摸,體驗,不同的感官體驗從而獲得不一樣的認知,這種教育方式是最好的,那麼家長要怎麼對孩子進行體驗式教育?

1. 把教育的主體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沒有拎清和孩子之間的角色,常常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體,認為孩子是我的,我就要用我的方式去讓孩子順從,但結果孩子只是表面順從而已,心理並不開心,而如今的家長,特別喜歡剝奪她們的這些體驗。

"孩子自己吃飯。""不行,吃得亂七八糟的,還不如媽媽餵(奶奶餵)。"

"孩子自己洗手。""不行,洗得到處都是水,媽媽幫你洗。"

"孩子自己疊衣服。""不要了,你啊,就是玩,越疊越亂。"

不捨得放手只會讓孩子裹足不前,殊不知你的拒絕剝奪的不僅是她們體驗生活的好奇心,更是剝奪了她們的自主學習,模仿和創新能力。而當你,把這一切都還給孩子之後,孩子獲得的是:

從小能夠自己好好的吃飯,因為父母有給孩子這個機會去體驗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好,源於父母的體驗式教育,誰不是從不會就開始學的呢?

2. 生活即教育

生活源於一切,生活教育的東西太多了,小的螞蟻爬行,大到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生活中的體驗,足夠讓孩子開心的了,日常的剝雞蛋,逛超市,等等一些小事,都可以讓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收穫頗多。

3. 尊重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時,孩子愈發的渴望自己的想法被關注,對於父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常常是不配合的。這時候,父母們不妨讓孩子去嘗試一下,轉換為體驗式教育,這也有助於孩子生活加經驗的積累,碰壁並非是一件壞事,也可能是一種成長。

4.適當地放手

家長們可以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本身就具備有想要獨立的一面,而父母如果一直否定孩子或者灌輸式教育,那麼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不但能力得不到鍛鍊和成長,還會對父母越來越不尊重,所以,只有父母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成長和體驗,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更優秀
    以至於孩子的學習不再是主動探索新知,而變成了被動完成練習要求。灌輸式教育容易澆滅孩子學習的動力,真正優秀的家長,都知道利用「體驗式教育」,幫助孩子的學習。高中時,一位老教師時常告訴學生,他在做孩子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被束縛的學習生活,許多題目的重複性讓他厭倦了一天天寫試卷的日子。
  • 以情入景,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未來更優秀
    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學習時,總是讓孩子反覆的訓練,讓孩子一直學,一直輸入直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但是結果是孩子們很快就會遺忘。而體驗式教育和灌輸式恰恰相反,這種教育方式其實就是在和社會接軌,孩子們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徵,使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的融入度更高。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成長會更優秀
    家長都與孩子說過自己走丟了,或者找不到父母了,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但是這樣的"灌輸式教育",孩子很可能會"左耳進,右耳出"。像霍思燕一樣,嘗試"體驗式教育",你會發現孩子更加出色。睿智的家長,都懂得"體驗式教育"1. 什麼是"體驗式教育"?所謂"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式教育"就是讓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明理,進行設身處地的體驗。
  • 「灌輸式教育」是教育的弊病,家長嘗試「體驗式教育」讓娃更優秀
    老師給的方法是:讓每天監督孩子除了背數學概念之外,還要背例題,說自己有好些學生原來都是小雨這樣的,後來都是經過自己的這種方法,數學成績突飛猛進。小雨媽聽到老師說這些話,回家立即照做,開始時有點效果。不過,時間一長當孩子更厭倦了這種方式,不僅數學成績一落千丈,連帶著其他科目成績也在不斷下滑。什麼是灌輸式教育與經歷體驗式教育?
  • 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心理學:用經歷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
    從小我就被父母逼著成為被「灌輸式教育」覆蓋的一代,相信很多人有同感,譬如反覆的教你背一首詩,一直讀一直讀,直到你記住為止。再長大一點,就是無休止的「題海戰術」:每天做不完的作業、每月一次的模擬考試、節假日和周末補課,只為讓你早早通過選拔,成為一個他們所謂的優秀的學生。
  • 父母「填鴨式教育」真的好嗎?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孩子競爭層面大,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要求高,從小就用灌輸的方式傳授給孩子知識,甚至會幫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培訓班,最後看似有點效果,但不過是在"填鴨式"教育。作為家長會看重孩子的發展?不過是看重孩子的成績而已,"填鴨式"教育想要淘汰,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它並不是沒有效果,不過是效果不佳而已。
  • 《羅小黑戰記》:探究「灌輸式教育」和「體驗式教育」對孩子影響
    但是電影中呈現出來的還有關於教育的問題。《羅小黑戰記》中涉及到的有兩種教育方式:其一是"灌輸式教育",其二是"體驗式教育"。這兩種教育都用在了可愛的羅小黑身上,並且呈現出了不同的效果。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究竟怎樣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快樂的,才是最適用於孩子的。
  • 父母"填鴨式教育"真的好嗎?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䊨在起跑線
    現在的孩子競爭層面大,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要求高,從小就用灌輸的方式傳授給孩子知識,甚至會幫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培訓班,最後看似有點效果,但不過是在&34;教育。作為家長會看重孩子的發展?不過是看重孩子的成績而已,&34;教育想要淘汰,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它並不是沒有效果,不過是效果不佳而已。
  • 灌輸不如引導,睿智的家長,都懂得將灌輸式教育變為體驗式教育
    ——據《重慶晚報》這與我國許多家長與學校喜歡用的"灌輸式教育"分不開關係。何為是"灌輸式教育"?很簡單,便是所謂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睿智的家長都懂得一味的灌輸式教育是對孩子摧毀,體驗式的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培養。什麼是"體驗式教育"?"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
  • 探究「灌輸式教育」和「體驗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灌輸式教育啟發式教育的對稱。亦稱注入式教育。原指在社會教育中,不顧學生學習認識過程客觀規律和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水平,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主觀地決定教學進程,並強迫學生呆讀死記的教育方式。隨著科學文明的發展,在普通教育中已不提倡。
  • 從「灌輸式」到「體驗式」 裸眼AR開創兒童教育新方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要求孩子乖乖聽話,等著父母一點點傳達,還是讓孩子主動的去感悟、去理解呢?這也就涉及到兩種教育理念的對比「體驗式教育」和「灌輸式教育」,到底哪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更加深刻?心理學家:體驗式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拒絕「灌輸式教育」。
  • 哭窮式教育|從小被父母灌輸這種思想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很自卑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孩子,從小到大,被動去接受父母灌輸的一種思想,就是咱們家裡窮,出門在外要省著花,別亂惹事,父母賺兩個錢不容易,有些東西太貴就不要買了,多看看有沒有便宜的,二手的。客觀來講,父母告訴孩子家裡實際情況,讓孩子不鋪張浪費,學會「節儉」是一件好事。
  • 寓教於樂的幼兒教育比灌輸式教育更有效
    現在的家長很是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了能夠給自家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家長們甚至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更有些家長為了自家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從小就開始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讓原本天真浪漫的小孩子接受枯燥無味的學習。
  • 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
    弗萊雷主張教育要注重實踐性,教育即解放。他提倡要擯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弗萊雷所說的「解放教育」就是「提問式教育」。本文中,他將「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作了比較,提問式教育的核心在於自由和解放,它喚醒學生個人的內驅力,最終完成自我的建構。這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功利性目的培養的馴化教育。
  • 書呆子,灌輸式教育結出的「果」
    昨天,頭條有位好友邀請我回答一個問題,題目是:從小接受灌輸式教育,不會獨立思考,長大後怎麼擁有批判性思維?我給出的答案是:灌輸式教育危害極大,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否則,孩子將來就會成為機器人一般的「書呆子」!
  • 灌輸式教育的弊端:學生所有時間被各種複習題佔據
    再差一點的教育就是灌輸式教育,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讓學生不停做,背等,通過這種不斷重複的方式,提高學生成績。還有差一點的就是看著學生,制定各項規章制度,那都不讓去,但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最差的就是孩子根本不聽家長和老師管教,反而跟父母和老師對著幹。司馬遷的這段話適用於商業,也適用於教育。
  • 父母一味地說教,會讓孩子更叛逆,「誘導式教育」效果會更好
    ,在教育孩子時會屢屢受挫。家長教育孩子為什麼屢屢受挫1、「威脅式」教育不可取「威脅式」教育在國內應用的十分廣泛,大家經常會聽到家長朋友們對孩子說「如果下次再犯就如何如何」,用這種威脅的語言和語氣來嚇唬孩子,防止他們再犯錯。
  • 體驗式教育
    而在我們家庭中,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一起去看望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甚至認為他們是父母的長輩,與自己無關。通過到老年公寓慰問,孩子們知道了老人們所想,很多孩子主動要求和父母在周末一起去看望長輩,學校教育的效果達到了。說起愛國情懷,孩子們往往覺得太空洞,不容易引起共鳴,更不知道如何去傳遞和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我們提出了雙語四句半:「國歌唱起人端莊,輕聲靠右過走廊。
  • 灌輸式教育,是對兒童更大的危害
    國內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人們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或者說更早地接受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關於「打擊式教育」所謂的「打擊式教育」,無非是父母們想通過自己的敲打,來幫助孩子成材,進而擁有「更成功的人生」,但是在此種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也漸漸形成了孩子內心世界的扭曲,正如在知乎中的討論,「從小被父母打擊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