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育
南宋詩人陸遊給自己小兒子子聿寫了一首詩叫《冬夜讀書示子聿》,原文是: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相信知道這首詩的人不少,對詩歌的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更是熟知。其含義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和表面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就得親身實踐,去不斷探索發現才行。
但在我們的學校裡,這種表面功夫卻依舊大行其道,特別在德育工作中尤甚。教師在課堂上反覆講要愛國,孩子們卻無處下手;老師們諄諄教誨孩子們要尊老愛幼,孩子們卻依然我行我素等等,這是學校德育的失敗,因為教師還在用原來學來的知識和方法教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的社會,教育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如何改變以上無可奈何的現狀?
在雙語學校,我們建設了一個小動物園,裡面有20幾種動物。而這些動物的飼料、免疫等等,都是由家長朋友和孩子完成的,特別是鴿子和兔子受孩子們照顧最多。久而久之,孩子們和小動物們的感情與日俱增,不僅自己不會傷害小動物,就是見到了傷害動物的行為也會去阻攔,因為孩子們對小動物的喜歡已經成了習慣,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場景隨之出現了。而且在餵養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們還了解了各種動物的習性,小猴子的頑皮、鴕鳥們的悠閒、孔雀的端莊……無論是科學還是生物課,小動物園都派上了用場。
而老師們在課堂上想盡各種辦法教育孩子們要去善待小動物,愛護小動物,其收到的教育效果與讓孩子們親身把小動物養大相比,都會有天壤之別。
再比如學校每周三都組織各年級學生代表去老年公寓,孩子們和父母一起準備了小禮物送給老人們,還給老人們表演節目、打掃衛生等。孩子們每次參加完活動,心情都非常激動,他們了解到老人們非常孤獨,需要人去陪伴。而在我們家庭中,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一起去看望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甚至認為他們是父母的長輩,與自己無關。通過到老年公寓慰問,孩子們知道了老人們所想,很多孩子主動要求和父母在周末一起去看望長輩,學校教育的效果達到了。
說起愛國情懷,孩子們往往覺得太空洞,不容易引起共鳴,更不知道如何去傳遞和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我們提出了雙語四句半:「國歌唱起人端莊,輕聲靠右過走廊。見到垃圾大家搶,安全禮儀行動上。雙語真棒。」
老師們要求孩子們把對祖國的愛通過在生活學習中的細節表達出來,尊重國歌、國旗是愛國,遵守交通規則是愛國,撿起垃圾是愛國,做懂禮貌、守法紀的優秀公民是愛國,讓愛國情懷變得非常具體。
在學校教育中有一個令教育者頭疼的現象,就是很多在學校表現非常優秀的孩子,到了校外社會上竟判若兩人,甚至做出連常人都不及的事情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我們大多數的學校採取了堵截的方法,用各種嚴厲的懲罰後果控制了學生的思想,根本不給學生犯錯誤的機會,也就是不給孩子們親身體驗的機會,其實這是一種教育恐嚇。而一旦孩子們脫離了這種堵截和恐嚇,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本性得到完全的釋放,各種極端行為和事件因此爆發。
對此,教育者正確的做法是以疏導為主,不把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控制死,而是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讓他們去盡情體驗。學生犯了錯誤,我們批評教育,幫他們改正,助他們反思,如果再犯,就繼續重複我們的教育過程,直到孩子養成正常的行為習慣,不再犯錯。
上幾例中,我們採用的德育管理方法就是體驗式教育。
體驗式教育是教育者給未成年人在實際生活和教學場景中去體驗、實踐和感悟的機會,在反覆的體驗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最終生成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學識,並以此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和學習行為,這就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效果。其基本模式是:實踐——體驗——反思——感悟——指導實踐——繼續體驗——不斷反思——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與進步,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體驗過程。
體驗式教育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方法,要求教師不能一味給孩子們講書本知識和空洞的道理,而是給他們機會在校內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校外不斷參加社會實踐,去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大膽體驗,由此健全自己的思想道德體系,規範自己的言行。
簡單一句話,放手讓孩子們去體驗,這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