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奇奇的媽媽送孩子上學,走到門口發現自己未帶口罩,於是,把孩子帶過的口罩拿出來戴在自己的臉上。此時,奇奇哭鬧著對媽媽說:「你憑什麼帶我的口罩,那是我的口罩,你憑什麼......」
孩子哭鬧著不上學。但在媽媽的強抱下,把孩子送到了班上,然後就匆忙的離去。
在班上的奇奇,一天的情緒都非常的不好,吃飯也沒有原來那麼多了,精神勁也沒有原來那麼足了。老師以為奇奇生病了,問孩子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孩子搖搖頭;給孩子測體溫也很正常。最後,老師聯繫奇奇的媽媽,才知道原由。
快放學了,孩子開心的對老師說,「今天媽媽來接他的時候, 要給他帶一包巧克力豆,巧克力豆可好吃了,等媽媽接他來了,他也要拿一顆給老師嘗嘗。
孩子正和老師說著,扭頭一看,媽媽站在走廊口在向他招手。孩子歡快的跑了過去,給媽媽說:"媽媽你給我帶的巧克力豆呢,我要分享給我們老師一顆,讓老師也嘗一嘗。"
這時,媽媽才發現,出門時忘記帶了......孩子......
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髮育;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過:「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自尊,在孩子年幼時就形成了。當孩子的想法被媽媽尊重了,那麼,他會覺得自己很快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也就此開始了。
當家長多次反對孩子的決定,孩子在以後有了想法也就不想說出來了,因為他會認為,即使說出來了,媽媽也會反對,還不如不說的好,又或者說,「你說行就行,你說不行就不行」的態度。媽媽強硬的態度,久了,甚至會讓孩子感到厭倦。
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要信守承諾,做個誠實守信的媽媽,這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給孩子一個自主的權利,教會他選擇了就要負責。聰明的媽媽會善於抓住機會,讓孩子有決定意願的權利,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權利,讓他們從小就養成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良好習性。
被尊重,是兒童最基礎的需要之一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想:「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嗎?」其實,「尊重」不等於「遵從」,兩者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意味著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人格發展、獨立意志的權利和自由;後者則是遵照、依從孩子的要求、意願。
尊重孩子,不是說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尊重孩子,是尊重孩子的興趣發展,但又不必完全遵從他們的要求。也不是要強迫孩子去接受父母的想法。不喜歡吃的東西,非要逼著孩子吃;這種專制獨裁的做法,當然也是不可取的。家長尊重孩子,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捨棄自己的需求成全孩子的需求。
「引導」才是更好的做法。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家長對孩子除了要尊重、支持、鼓勵之外,還需要有對未成年人的合理期待、要求和引導。
請愛護你身邊的每一位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