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號一響,士氣高漲。軍號是軍隊的標識、軍營的象徵、軍人的語言。從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
首先我們就來看一看,新制度有哪些變化呢?總體看,新制度是將原有的名目類、勤務類、戰鬥類、儀式類這4類109種號譜,精簡優化為了作息類、行動類、儀式類這3類21種號譜。更加簡潔明了,指揮得當。具體來看一下,經過整合之後的號譜都有哪些?
作息類號譜主要用於下達日常作息指令。包括起床號、出操號、收操號、開飯號、上課號、下課號、午睡號、午起號、晚點名號、熄燈號、休息號。共11種。
行動類號譜主要在組織備戰演練、執行任務或遇有突發情況時使用。包括緊急集合號、集合號、衝鋒號、防空號、解除警報號。共5種。
儀式類號譜主要在組織禮儀活動時使用。包括升旗號、降旗號、追悼號、出徵號、凱旋號。共5種。
司號制度的歷史沿革
「三軍受號令,千裡肅雷霆」。軍號,讓號令有了「活的載體」。軍號伴隨著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聚集了人民軍隊諸多寶貴精神財富。我軍早在初創時期就建立了司號制度。對於司號制度的歷史沿革,我們也來了解一下。
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國民革命軍中編有司號分隊和司號兵。
1931年,正式制定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人民軍隊首次擁有了自己的號譜和司號制度規範。號譜分為戰鬥號譜、勤務號譜、名目號譜、儀式號譜4類共300餘種。
1962年,(原總參謀部)通信兵部重新編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號譜》。該版號譜類別不變,但是號種精簡了,精簡成了109種,還附錄了兩類共8個練習曲譜。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軍號的指揮通信功能逐步弱化,應用使用範圍逐步縮小。
從2018年10月1日起,全軍恢復播放作息號。
2019年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
號令明,軍威肅。回顧這近百年的歷史,司號制度的恢復和完善,在加強號令意識、推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和提振軍心士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來源:央視新聞
監製:陳巖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