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社會競爭激烈,而家長都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不少父母都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超前教育」,早早就將孩子送入幼兒園,這讓不少家長都蠢蠢欲動。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庭、父母而步入社會來到陌生環境的第一步,孩子在適宜的年齡入園才能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反之則會出現種種問題,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入園比較合適呢?
孩子入園不是越早越好,嗯哼4歲的時候才上幼兒園,霍思燕說過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晚送孩子一年到幼兒園,至於幾歲送孩子到幼兒園,個體存在差異性,年齡不是判斷的標準,而是要從孩子的自身來判斷。
1. 自理能力
孩子具備自理能力是送入幼兒園的基礎條件,不像是在家裡,孩子被父母重點照顧,在幼兒園,老師一個人要面對眾多學生,一對多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孩子,難免會顧及不到。
因此孩子具備自理能力,才能考慮將其送入幼兒園,當孩子會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去上衛生間,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懂得自我照顧的時候,再送入幼兒園才能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2. 表達能力
只有當孩子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向老師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才能與小夥伴打成一片,玩在一起。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不清晰,能力欠缺。
在自己情緒不佳,口渴等生理需求以及身體不適的情況,難以向老師準備表達。
而老師也無法發現,對孩子會造成一定的困擾與傷害,因此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是否可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判斷條件之一。
3. 適應能力
每個人面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迅速融入新環境,而有的孩子面對陌生的新環境會出現焦慮、恐懼與不安,如果孩子本身對於陌生環境十分抗拒的話,父母不要強行將其送入幼兒園。
否則對於孩子只會造成傷害,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等孩子心智再成熟一些,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力有所提高之後,再考慮送孩子入園。
1. 事先帶孩子體驗幼兒園
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突然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全新陌生的地方,出於對父母的依賴,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即離不開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就會焦慮大哭。
對此父母要提前讓孩子體驗一下幼兒園,事先帶孩子到幼兒園感受一下環境,並陪同在側,讓孩子在心理上慢慢地有一個過渡,不至於措手不及。
2. 通過繪本引導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父母可以先通過繪本進行引導,通過繪本告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都是離開父母去求學的,可以將其當作一場冒險。
而在這趟旅途中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認識很多小夥伴,告訴孩子幼兒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與嚮往。
3. 提前按照幼兒園的作息生活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父母可以提前將孩子的生活作息,調整到與幼兒園一樣,早上幾點起床,中午午休多久,下午上課多久等等,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家先熟悉這種作息習慣,讓孩子從內心產生一些熟悉感,提前適應。
不管身邊的朋友何時送孩子上幼兒園,父母不要受同伴壓力的影響,不要將年齡當作孩子入園的判斷條件,而是從孩子自身實際出發,等孩子具備相應的能力後再送孩子入園,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