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送兄弟倆回美國讀書了,所以在眼花繚亂的國際教育體系中選哪一種,就成了我和Stella為孩子們選學校前的首要問題。既然用心比較了,就把一些心得記錄和分享一下吧。
哥哥2014年暑假插班舊金山的Montessori House of Children是我家孩子第一次入讀蒙特梭利體系學校
因為家庭和工作關係每年多次往返中美、自己從事國際教育規劃與諮詢、碩士研究方向也是全球比較教育學等諸多緣故,加上家有倆兒子、我和太太對教育質量追求極致,近7年來親自接觸過中國廣州、深圳、香港以及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休斯頓等地許多家或號稱、或掛名、或參照、或正式的蒙特梭利教育機構/學校,終於今年5月在美國休斯頓的The School of the Woods裡見識到我至今認為最具備蒙氏教育特徵的蒙特梭利學校。應招生官邀請進入2.5歲-6歲的課室進行近距離持續30分鐘的課堂參觀後,在孩子們有預設範圍的自主學習課程中,我充分感受了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各種特徵。
校舍藏匿於樹林中的School of the Woods建於1962年,是休斯頓歷史最長、最有代表性的蒙特梭利學校
1. 什麼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蒙特梭利體系的特質
蒙特梭利(Montessori,也有翻譯為「蒙臺梭利」)教育是由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發展起來的教育方法。據統計,全球有2萬多所的蒙特梭利學校實行該教育方法,服務於從出生至18歲的孩子。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展的尊重。儘管以「蒙特梭利」的名義進行的實踐多種多樣,但是國際蒙臺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簡稱AMI)和美國蒙臺梭利協會(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簡稱AMS)列舉了以下幾個要素:
混齡教育——跨年齡的教室。跨年齡教室中,大部分為2.5或3歲、到6歲大的孩子,但也有0-3、6-9、9-12、12-15以及15-18歲的混齡班級。
有預設範圍的獨立自主——學生可以從規定的選項中自主選擇學習活動。
有規定的自由探索——學生擁有在教室內選擇行動的自由,例如上廁所、選擇學習活動、飲食等等而無需向老師申請或報告。
長期注意力的訓練——無打擾的工作時段,理想情況下為三小時。
學生在過程中自主探索學習、並非由老師灌輸知識——學生在一個「理論教學結構」或「探索」的模型下,從使用教具中學習概念,而不是從老師直接的指導中學到概念。
使用蒙特梭利特有教具——由蒙特梭利和其合作者發展起來的特有的教育工具。
具備蒙特梭利培訓資質的老師——班級學習必須由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培訓並獲得相關資格的教師指導進行。
(以上信息是基於維基百科英文版翻譯而擴充的;大部分網站關於蒙特梭利教育的中文介紹有缺失)
簡單小結:蒙特梭利體系可以讓學生在3年的跨度中,根據自己的長弱項可快可慢、按照自己的心理與生理成長節奏來自由、獨立發展。
可通過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S)官網查詢「正規註冊」的蒙特梭利學校
2. 我觀察到的蒙特梭利體系優缺點
<蒙特梭利體系的優勢>
孩子們非常獨立——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學習位置上通過操作教具獨立學習,中途有任何需要(如渴了喝水、餓了吃東西、排隊上廁所、擤鼻涕、畫畫後洗手等等)會按照規矩流程去獨立處理、然後回到自己的學習位置上繼續學習,不需要老師督促。
課堂非常有序、孩子的規矩感非常強——班上25個孩子,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學習位置上按照教具要求的流程學習;期中有3個孩子中途上廁所,即使是2歲半的孩子,都會在站起來後把椅子推回桌子底下才離開桌子上廁所、如需排隊則自動排隊等候、上完廁所後洗手並擦乾手、然後回到之前的學習位置上繼續學習,全程不需要老師任何提醒、也不發出任何聲音和做任何動作去幹擾其他同學。
大部分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課堂參觀時,我們被安排在課室正中就坐,學生們就在我們四周的學習位置上自己操作教具,但這些大部分都只是2.5-4.5歲的孩子們除了偶爾抬頭看一下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老師會在各個學習位置上走動和指導學生。
學生可以按自己的節奏學習——每個學生在一個學習位置上完成一項學習,就會收拾好教具,然後走到下一個學習位置拿出教具來學習,學生遇到困難時基本是自己探索和嘗試解決,而老師看到後會給予適當指導,所以學生們完全依照自己進度來學習。我在School of the Woods參觀時,一個小朋友不懂操作一個夾小珠子的教具但並沒有吵,老師看到後就來給他演示一次,然後孩子就自己按照老師的演示來不斷嘗試,雖然經歷了好多次失敗,最終還是完全把小珠子夾到規定的地方,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他就把教具收拾好、站起來把椅子推回到桌子底下、把教具放回歸納區、自己走到七彩板的教具邊上去做下一個學習任務了。
有預設的自主學習選擇、精心設計的教具——豐富多樣的教具形式上有貼閃片、水彩顏料、畫畫、拼圖、積木、夾小珠子、字母認識和排列遊戲、七彩板、不同程度的數學加減乘除、布料和紐扣的縫製、按書本圖片排列昆蟲模型、剪紙、洗杯碗、書本閱讀、玩泥塑等等各種形式,每樣教具都有其獨有的訓練目的以及適用的年齡段,有些教具還具備多級別的劃分。
長期、緊密、默契的師生關係——從孩子2歲半進入班級到6歲升讀下一班級,老師在不離職的前提下會一直指導該班級,而且老師都具備蒙特梭利教學資質、甚至有部分老師就是當年該學校的學生,因此非常誰蒙特梭利體系,師生之間的教學和相處都很默契。
混齡教育是蒙特梭利體系最有標誌性的特點
<蒙特梭利體系的缺點>
過低師生比容易導致某些孩子在某些時候被忽略——1個2.5-6歲的班級裡有25個孩子、2個老師,師生比約是1:13,孩子們能做到如此高效有序的獨立學習的確很厲害,但在30分鐘的課堂觀察其中,我發現有1個孩子很安靜沒幹擾他人、但卻在自己的學習位置上發呆了十幾分鐘,老師沒發現、也沒人提醒這個孩子。有一個3歲的孩子身體不舒服,有2次自己從學習位置上起來、把椅子推回桌子底下、去廁所處理鼻涕口水、然後洗手擦乾手、回到學習位置上,全程不需要他人幫助也沒幹擾他人,其獨立能力非常強,但明顯看出孩子很難受。直到這個3歲孩子第3次去廁所並發出了乾嘔的聲音時,他才引起了老師注意,而老師查看後發現孩子狀況需要家長接回家休息養病。
高度個性化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對於中高年齡段孩子而言,難以和其他地區或性質的教育體系轉換和接軌——若孩子學前階段(中國是7歲小學前、美國是6歲1年級前)在蒙系、在小學階段轉入其他教育體系,這個轉變問題不大。但若孩子在6-9及之後的年齡段才從蒙系轉去其他教育體系,很可能由於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內容高度個性化、而無法適應其他教育體系的標準化要求。同樣,若孩子將來要面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教學環境轉換(例如在中美兩國之間的留學與交換),蒙特梭利體系也容易產生難以銜接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以IB為首的國際通用體系有很大優勢。休斯頓當地一所排名前列的私立學校St. Stephen's Episcopal School,極為巧妙地在學前和小學階段採用蒙特梭利體系、初中採用國際初中課程International Middle Years Curriculum (IMYC)體系、高中採用IB體系,這種集各家所長的做法在當地很受矚目。
學前+小學階段用蒙系、初中用國際初中課程、高中用IB,St. Stephen's 集各家所長的做法很取巧
3. 誰適合蒙特梭利體系?
許多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是蒙特梭利女士在其長期服務心理障礙兒童的工作中發展而來的。常言道,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很多心理障礙(如自閉症)兒童往往具備某方面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然而蒙特梭利體系並非只適合心理障礙兒童,蒙特梭利女士只是因此受到啟發,意識到每個人生來都與眾不同、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因此,蒙特梭利體系非常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基礎、學習節奏和發展進度,在一個較大而合理的年齡跨度(一般是3年)裡做到儘可能的個體獨立發展,讓常規觀念裡「進度慢、基礎弱」的學生能夠以自己的節奏從容地學習、發展,而不需要辛苦而勉強地跟進大部分同齡人的發展水平;同時,大家認為「進度快、天才式」的孩子也能在不用「跳級」的情況下盡情地超前發展自己的優勢領域,並繼續保持自己的常規領域在大部分同齡人水平上的穩定發展,不用擔心自己因為跳級而造成非特長領域處於落後水平。在目前常見的各種教育體系中,蒙特梭利體系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適合各項成長指標不太均衡、長短板明顯的孩子。同時,蒙特梭利在預設前提下的獨立+自主+探索學習方法,也很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安靜投入、規矩感、以及注意力長時間高度集中。因此,我和S都曾經非常心動地想讓家裡兩兄弟進入蒙系體系學習,塑造在中國幼教和社會大環境中經很容易缺失的規矩感和獨立性。但由於考慮到將來可能在不同學校、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遷移,我們還是為兄弟倆選擇了在美國以及國際上更通用、更容易銜接的IB體系。至於具體的選擇原因、以及IB的具體介紹,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