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科生要不要發論文這一話題引發了熱議,原因是一位人大常委會委員提議:「糾正大學發展中一個錯誤導向,取消對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這位委員還表示,學生還是要以真正學習基礎課程,打扎理論和實驗的功底為主,特別是學生基本知識還沒學完的時候。
此觀點一出,引發了全網熱議。一些網友支持這個觀點:大多數大學生沒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寫論文只能靠東拼西湊,要求大學生寫論文,實際上就是在製造學術垃圾。但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中國學生的基礎是全世界最紮實的,就是在獨立思考方面有欠缺,而論文寫作,正好就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乍一看,兩種觀點都有道理,而兩派網友爭論起來也好似雞同鴨講。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兩派網友說的根本就不是一類人。支持取消論文的說的是大多數普通大學生,沒有專業基礎,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反對取消論文的人說的則是一部分優秀的大學生,已經有紮實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培養學術能力,使其早日成為科研工作者。
也就在最近,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學霸胡啟錕引起了網友們的圍觀。大學四年,他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top期刊上,包括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這樣的重量級期刊,4篇被選為封面論文;兩項國家專利正在資質審查中;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PhD口頭offer……在很多高校,這個業績條件可以評教授了。
這位胡同學,從中學起就對科研產生了興趣,而南方科技大學,是一所志在培養創新性研究型人才的高校,學生進入大一後,就可以加入導師的團隊,就可以進入專業的實驗室。南科大的專業實驗,可以對本科生開放。胡同學就是在大一時進入了科研團隊。
當然,進入實驗室並不代表就可以直接上手做實驗,也不代表就可以出論文了。實驗室工作和日常的理論學習是相輔相成的。胡同學一邊學習基礎課程,一邊在實驗室裡幫忙,同時,導師也為他講解實驗儀器的使用。期間也遇到過很多挫折,也付出了很多時間與精力。比如每天7點多起床,除去上課外,其餘時間都泡在實驗室,暑假不回家,寒假也只在家裡呆了幾天。
天賦加上勤奮加上南科大優越的科研條件和本科生培養機制,造就了胡啟錕同學的成功。如果我們堅持認為,本科生就應該在課堂上聽課,不應該寫論文,那或許胡同學的成功會延遲到他的博士階段,胡同學也或許並不會如此出類拔萃。大學是學生們個性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學應該提供差異化多樣化的教育路徑,既要為普通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源,也要為天才們準備寬闊的舞臺。
因此,我同意委員的觀點,不能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評價本科生的必選指標,這樣無疑是目標的錯配,無疑是拔苗助長。對於廣大普普通通的本科學生,還是應該適當提升課程難度、深度,提高考試評價要求,適當提高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先把知識傳給他們,把思維能力培養好,為將來從事技術、管理、學術等多種層面的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