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這部小說,其實是一部具有作者夏洛蒂自傳色彩的作品。小說講述了從小失去雙親的孤兒簡愛,飽經磨難,卻又自尊自立自強,最終經歷重重磨難,與男主人公羅切斯特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乍一聽,有點灰姑娘童話的味兒,可你看了小說細緻入微的描寫,就知道簡愛的逆襲靠的不是命運的垂青和作者大開金手指,而是她自身的選擇和頭腦的清醒。
那麼,成為如簡愛這般獨立、自信,愛情生活兩手抓的女人,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呢?我將從三個關鍵點出發,和大家探討一下。
一、一顆極為強大,永不鬆懈的學習之心
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最重要的還是肚子裡有貨,學識這個東西,是一塊敲門磚,一根救命稻草,但更是建構你是誰的基礎。簡愛父母雙亡,小時候跟隨舅媽生活,最後又被送到孤兒院,儘管吃不飽穿不暖,但她從不怨天尤人。
因為她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她忍得住孤苦,抓住孤兒院提供的教學環境,成為了優秀畢業生,順理成章的留校任教,這段經歷為她出走做家庭教師提供了最有力的條件,至此,簡愛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個跨越,她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小女孩,而是可以左右自己未來的成年人。
學識帶給簡愛的第二個好處便是篩選。有句話說,你是什麼層次的人,就決定了你將遇到什麼層次的人,也決定了怎樣的人會愛上你。
小說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說到簡愛的繪畫作品極為陰暗,平常人看到這樣的作品多是退避三舍,可偏偏莊園主羅切斯特對她的畫讚不絕口,他明白這些畫背後是怎樣的心情。
這一瞬間自然戳中簡愛,她知道眼前這個人,至少在審美、在三觀、在思想上,和她有無數共同之處,無論他們的身份怎樣天差地別,他們那顆邊緣的心,多多少少都是一致的。
2、說一不二的原則性
這種類型的女人,往往給自己的生活留有一條底線自保,懂得快刀斬亂麻的精到之處,絕不會受制於人,被人牽著鼻子走。從簡愛之前的獨白裡,其實就能看出這個女孩性格上的堅韌和廣闊,她明白女性在當時卑微被動的處境,但她絕不服從於此,她想要的婚姻,完全繼承了作者夏洛蒂的觀念,那就是一定要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完整、純粹,絕不將就。
所以在她和羅切斯特確立關係前的互動裡,我們看不到她卑微求愛或者迷失自我的狀態,這也是羅切斯特愛她,尊重她的原因之一。我們在簡愛的敘述中,能看到兩個人就好似彼此欠缺的部分,唯獨合攏才是完整。
簡愛從書本中汲取知識,羅切斯特以實踐擴充眼界,簡愛無力得到的物質,羅切斯特觸手可得,兩個人平等、互補的相愛,即便中間有確認彼此心意的種種試探,也無法阻止他們攜手走入婚姻的殿堂。這是愛情最好的結局嗎?作者筆鋒一轉,給出了簡愛人生所面臨的最困難的抉擇——羅切斯特還有一位藏在閣樓上的瘋妻子。
儘管給出了種種在旁人來看可以忍受的理由,比如羅切斯特是被矇騙才娶了這個瘋子,出於善意才把她留在身邊圈養等等,而且最重要的是,簡愛深愛著羅切斯特。原則和愛情,哪個一個更重要呢?簡愛選擇了前者。這就是作者夏洛蒂在整本書中塑造的簡愛,她永遠知道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她從來不做愛情的奴隸。
三、永遠保持自己的優勢和高度,以及自己的退路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一個婚姻中女性註定弱勢的社會,但作者夏洛蒂借著文字完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顛覆——這是一種實實在在,完完全全的平等,簡愛從一個孤兒,到地位尷尬的家庭女教師,最終因為一次火災,得以並肩站在一個莊園主的身邊,成為了他的妻子,而讀者甚至覺得,這並非一個灰姑娘逆襲的故事,反倒對於羅切斯特而言,這才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和幸福。
女性唯獨借著災難的力量,才能平等的去愛,才有底氣去愛,是那個年代的悲哀,卻是今日我們的警鐘,在這樣的邏輯背後,是對女性自身能力和條件的要求。
我們都明白愛情最好的狀態,是詩人舒婷所說的致橡樹,你必須是他身旁的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而非作為攀附的凌霄花,仰人鼻息。
你要知道,除了自己其實沒有人真的值得依靠,你所擁有的種種外在條件越多,其實都就是讓你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和空間,至少和簡愛一般,可以不用考慮羅切斯特的條件,愛了就是愛了!
作者簡介:一米暖陽,一個有點小文藝的中年少女。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