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一名交警呵斥違法「政府人員」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依法嚴管、有理有節的形象備受網友讚賞,稱他「最牛交警」。
如今4年多過去,記者隨視頻中的「最牛交警」——浦東公安分局浦東交警支隊第二責任區大隊一中隊副中隊長劉文軒執法時看到,他的「牛氣」依然不減: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不過這份「牛氣」如今有了更多內涵。劉文軒不僅僅是對違法者進行處罰,他會幫助違法者解決困難,從困難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從根源上力圖解決問題以減少違法的發生。
有人說他是「交警中的馬天民」,但劉文軒自己說:「我不過是比嚴格執法再多走了一步。」
「最牛交警」學會「看人行事」?
劉文軒聲名鵲起,源自網上一段16秒的視頻。
視頻中,他有理有據地教育自稱「政府公務員」的騎車逆行男子,中氣十足——
「你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就可以違法嗎?」
「你是政府工作人員,你就應該作守法的表率!」
「你不要跟我提資格,政府工作人員違法有什麼資格?你讓周圍老百姓怎麼看?」
那是2013年12月31日,當時25歲的劉文軒,參加公安工作才剛剛1年。
視頻一出,彈幕、評論爆棚,劉文軒被冠以「上海最牛交警」之稱。有網友贊他「三觀正」,有網友說他「句句扎心」,還有網友幾年後仍在詢問他的消息:「這個好民警後來不會有事吧?」
事實上浦東公安分局當時就已調查清楚,所謂的「政府工作人員」,其實是違法者試圖讓劉文軒免除處罰而假冒的。
不過確實有人曾經擔心劉文軒。有熟悉的親友提醒他:「雖然這次是假冒的,萬一遇到真的上級領導怎麼辦?」
這樣的擔心並非多餘。劉文軒所在的浦東公安分局交警支隊第二責任區大隊一中隊,轄區面積22.48平方公裡,比整個黃浦區還大。其間既有浦東新區行政中心這樣的政府部門,也有世紀公園、聯洋社區這樣的國際化社區和商圈,還包括龍陽路地鐵站換乘樞紐、門庭若市的新國際博覽中心——交通形態多樣,往來人流複雜。作為一中隊的副隊長,劉文軒沒有固定崗位,哪兒最忙最複雜,他就出現在哪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個原則問題,我從來沒想過因為對方的身份而改變處罰規則和力度。」5年過去,劉文軒「牛氣」依舊,但更多了些細緻,也會「看人行事」:「我會觀察和區分對方的身份,只是為了採取相應的執法方式,讓他們更理解更配合。」
節假日劉文軒在世紀公園周邊巡邏,不時會遇上違法騎車,既有外籍高管,也有務工人員。外國人往往十分注重自身安全,頭盔、護膝、反光鏡一樣不少,騎的車卻沒有號牌;務工人員安全意識薄弱,常有人騎車帶人、闖紅燈乃至逆行。遇上這樣的情況,劉文軒一樣會把他們攔下來。有些老外會假裝聽不懂中文,劉文軒就換英文說;務工人員常常訕笑自己不懂上海法律法規,劉文軒就一條一條解釋給他們聽——但是該嚴管處罰的,一定依法管到位。
「最牛交警」執法時「牛氣」不減。
比嚴格處罰再向前走一步
被處罰之後,違法者難免抱怨甚至破口大罵。一些交警覺得委屈,一些交警選擇「左耳進右耳出」。
劉文軒不。他會把違法者的抱怨「當回事」,甚至再花時間糾正違法者的想法:「違法行為可以立即糾正,但是意識不轉變,下一次還得違法。」
一次冬夜,劉文軒接到報警趕往杜鵑路、浦建路路口處理一起交通事故。現場兩車碰撞,兩名女司機正站在路上吵得不可開交,誰都不覺得自己錯。劉文軒先讓兩人將車撤離至路邊,再詢問取證,很快確定事故因前車違法變道引起追尾,負全責。前車駕駛員「火力」立即轉向劉文軒,罵他「瞎搞」,號稱「投訴」,拒絕籤字。
按照法定流程,劉文軒可以直接扣車按一般事故流程處理,這意味著當事司機需來回奔波數次,取回車至少在一周之後。
但劉文軒沒有。
他指著事故現場的實線問對方:「實線能不能變道?」
「我沒看到。」
「沒看到是不是就不違法?觀察標誌標線是不是駕駛員的基本義務?」
「天太黑看不清楚。」
「你車燈現在還開著,怎麼會看不清楚?」
沉默之際,車燈忽然熄滅,驚得駕駛員一時不知所措。
「剛才吵那麼久,你的車燈、空調都沒關,十有八九是沒電了。」劉文軒一面安撫,一面幫她把車推到附近,掏出電話幫忙叫了拖車:「這個點位拖車更方便出入。」
第二天,這名駕駛員帶著家人,為劉文軒送來一面「秉公執法、熱心助人」的錦旗。
在劉文軒看來,「抱怨」中往往藏著違法的根源和合理的訴求,不能錯過。
去年,劉文軒處罰了一起計程車司機不按導向車道行駛。司機一邊籤字一邊嘮叨:「就知道罰,我們在杜鵑路計程車就餐點吃個飯都沒地方停車,飯都吃不安心,也不見誰來管管。」
這天下班,劉文軒就到這名司機說的杜鵑路上玉蘭路至海桐路路段實地查勘。在路邊就餐點餐廳裡,劉文軒向老闆諮詢來此就餐的出租司機客流量和尖峰時間段分布。此後一周,劉文軒每天用餐時段「掐表」到現場觀察情況。他發現計程車司機用餐時間比一般居民要提前一小時左右,就餐時段周邊道路車流量不高,具有開放臨時停車泊位的條件和空間。
他和同事為此撰寫報告,幾經協調,終於在這一路段南側開闢出20餘個用餐時段臨時停車泊位。落實之後,他再登門拜訪,請計程車駕駛員儘量相互協調用餐時間,守法停車。
「這個交警很照顧我們,我們肯定不能再添亂。」回訪之時,劉文軒巧遇當時被他處罰的駕駛員。聽說自己一句「無關」的抱怨竟被劉文軒「當回事」來解決,這名駕駛員半開玩笑說:「早知道有這樣的結果,你當時再多計我2分也值!」
嚴格執法後再「多走一步」是劉文軒的工作心得,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用數學公式提升交通「痛點」效能
作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首屈一指的會展場館,新國際博覽中心去年全年客流量高達900餘萬人次,進出場館貨運車輛就有37萬輛次,前來參觀的客車流量則達到82萬輛次,幾近人氣爆棚的迪士尼。但與交通配套完善的迪士尼相比,新國際博覽中心距楊高路、龍東大道、內環線等幹道很近,毗鄰龍陽路軌道交通樞紐,周邊還有大量小區,交通問題牽一髮動全身——這樣一個交通「痛點」,不過是劉文軒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之一。
過去每逢展會,值班的同事就會發現劉文軒佩戴的GPS定位裝置早上5時45分就開始在周邊移動,直至晚上19時後場館客流基本疏散才會離開,有時甚至會持續工作到晚上22時。
但他發現,單純依靠警力疊加和延長工作時間的排堵疏導效果有「天花板」——現場交通資源滿足不了的大客流必然因「堵」生「亂」,交警現場管理無法根治,無路可走的居民和過境車輛有怨氣。分析研究現場車流數據和道路情況,劉文軒和同事們採取了一系列「對症下藥」的管理措施。「很多展覽雖然在周末,但布展、撤展卻在工作日,進出都是大貨車,對居民日常出行影響大。」針對這一「癥結」,布、撤展貨運車全部被引導至最右側一根車道,以減少展覽對日常交通的影響。
日常交通秩序得以改善,但展會主辦方卻有想法:貨運車全靠一根通道通行,影響展覽工作效率。他們希望貨運車輛進出場館時間「越短越好」。
看似「不可能」的背後,劉文軒和同事們找到「解題」的思路:把日常車流、參觀客流和布、撤展車流精確匹配組合,就能最大限度利用現有道路資源。
各方交通參與者「無縫銜接」需要更精細的管理方案。以本周為例:陶瓷展、慕尼黑展和動力機械展同時開幕,周末總客流逾50萬人次的烘焙展接踵而來——這些展覽所需的貨運車輛大小和運輸時間段千差萬別:「比如機械展,一般需要動用20-30噸的貨車,耗時較長;一般展覽8-10噸的貨運車就可以了,一些小型展品卸貨的速度也快得多。」
劉文軒與館方、展方聯手,綜合展館大小、展會規模、展品性質等各項要素,總結出一套計算公式,提前算出優化交通組織方案,然後發放許可證讓貨運車輛分時段、分批次錯峰進出。一旦有貨車「插隊」,交警第一次勸離,第二次就要開出罰單。進出現場,劉文軒還協調責任區大隊調整綠燈時長,創造「綠波」讓貨運車輛儘快疏散。
記者周末在現場看到,「四展連軸」的情況下,分批前來的貨運車輛基本未對周邊交通造成明顯影響。館方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交通問題改善,我們工作人員都輕鬆了!更重要的是客戶體驗度大幅提升,願意再來參展。」這名負責人打趣說:「我現在管劉文軒不叫『劉隊長』,我叫他『牛隊長』!」
為解決新國際博覽中心交通難題,劉文軒和同事做了大量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