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姍編輯 | 周卓然
繼杭州和上海之後,日本蔦屋書店選擇成都作為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三座城市。
4月9日,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成都軌道集團)與日本株式會社蔦屋書店(以下簡稱蔦屋書店)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者將入駐由成都軌道集團開發的TOD綜合開發項目。成都軌道集團日前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該消息。
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商業條線負責人劉仕川在消息中介紹,蔦屋書店中國事業部董事長野村拓於2019年12月5日帶隊參觀成都軌道集團,24天後雙方就籤署了合作意向。
根據雙方日前籤署的正式協議,蔦屋書店將針對成都TOD綜合開發項目設計定製化方案,開設「蔦屋書店」品牌店和旗艦店。
關於在成都項目的具體規劃,截止到發稿,蔦屋書店上海分公司還未回復界面時尚記者。
蔦屋書店也是成都TOD項目商業運營部籤署的首個跨國戰略合作。所謂「TOD綜合開發項目」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公共運輸為核心進行開發的城市綜合體項目。
具體來說,根據成都軌道交通集團官網信息,成都TOD城市規劃項目「以公共運輸站點(軌道交通等)為核心,在站點500-800米(5-10分鐘步行)範圍內進行混合功能和高密度開發,通過城市公共運輸與土地協同發展的模式,構建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市中心。」
選擇成都TOD綜合開發項目符合蔦屋書店一貫的選址邏輯。2019年12月,蔦屋書店落戶上海的消息傳出,選址在上海「上生·新所」園區內。
上生·新所早年是上海的外籍僑民娛樂場所,如今是一個集零售辦公、藝術展覽等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項目,由上海萬科城市更新事業部負責運營。目前,上生·新所內有精品咖啡店Seesaw、共享辦公空間WeWork等。
2020年1月,上海萬科城市更新事業部方面曾向界面時尚介紹,蔦屋書店將入駐園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所在建築,原先長期作為藝術展覽空間的該建築將由蔦屋書店重新規劃設計,蔦屋書店在設計時將特別注意保存原有建築結構的完整。
而蔦屋書店入華選擇的第一個城市是杭州,同樣選址於該城市的新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天目裡」。界面新聞此前報導,蔦屋書店天目裡店面積將超過3000平方米。「天目裡」緊鄰杭州西溪溼地國家公園,由著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設,整體項目包含酒店、藝術中心、劇場、美術館等多種功能業態。
杭州天目裡蔦屋書店進入中國市場的選址符合該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思路。2011年,蔦屋書店在日本東京涉谷開設了首家複合型文化空間「代官山 蔦屋書店」。2013年,蔦屋書店成為日本武雄市圖書館的指定管理者,通過策劃和改造,大膽地將蔦屋書店代官山店的理念引入公共設施的管理之中。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知的資本論》一書中指出,因地制宜在日本各地創建具有當地特色的蔦屋書店和市立圖書館是其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株式會社」(CCC)如今的一大目標。其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在各地社區「建設文化基礎設施」;而文化,終究是人與空間關係的產物。
當蔦屋書店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國市場的零售實體店擴張戰略的時候,界面時尚記者發現,該公司同時正在悄然布局自營線上渠道。目前,中文版的蔦屋書店APP和蔦屋書店微信小程序都已經悄然上線。
界面時尚記者看到,蔦屋書店中文版APP已經上線了一小部分「選品特輯」,同時也推出了會員積分制服務。在「附近店鋪」欄目下,目前僅有「中信書店 北京合生匯店」一家合作書店。
中國版蔦屋書店App截圖這都與蔦屋書店的在日本的在線渠道策略基本一致。事實上,蔦屋書店是以實體店環境舒適、設計考究、選品策劃精良聞名,但其商業上的成功實際上要歸功於由大數據驅動的「線上+線下」新型零售業態。
蔦屋書店在2003年推出跨業物種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持有蔦屋書店發行的T卡的會員,可以在日本全國150多家連鎖品牌,50萬家線上線下店鋪使用。如今,每2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持有蔦屋書店的會員卡,其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這些會員在享受到在線購物的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把蔦屋書店的線下實體店當成了其平時生活的場所。
蔦屋書店能否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生活方式提案市場複製其在日本的成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