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詩,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模仿一輩子,才略微相似

2020-12-12 老沙侃文化

宋人洪邁《容齋隨筆》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晚年住在宛丘時,何大圭前去拜見他,見他老是吟哦杜甫的一首詩。大圭詢問其中緣故,張耒說:「這首詩是像《詩經》的《風》詩、《雅》詩那樣的妙欣雅致,不容易對您說清楚。」大圭說:「先生所創作的詩篇,哪兒會一定比這首差呢?」張耒說:「我一輩子極力地模仿這首詩,只有一篇略微與它相似,可是優劣未可同日而語。」這裡張耒一生都在模仿的詩,就是杜甫的《玉華宮》。

吟哦

玉華宮

唐 杜甫

貞觀二十一年,作玉華宮,後改為寺,在宜君縣北鳳凰谷。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冉冉徵途間,誰是長年者?

今日玉華宮

這首詩大意是:溪路迴轉松林裡的風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簷上竄跳。這裡不知道是給哪個王修的殿宇,建構在絕壁之下。陰冷的房屋裡有青色的鬼火,毀壞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聲音是真正的音樂,秋天裡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時候。當時的美人都已成了黃土,何況是泥塑的木偶呢。當時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獨剩下石馬了。心裡感到憂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淚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徵途中,誰又能活到一大把歲數。

溪回松風長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閏八月,正值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杜甫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當時,玉華宮已廢為玉華寺,但詩題不作「玉華寺」,而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遺構絕壁下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悽涼景象。宮外溪水回流,松風長嘯,老鼠自由穿行,宮殿不知何代帝王所建?宮內陰森溼暗,道路毀壞,水流聲咽。與之相反的是,秋聲如笙竽,悅耳動聽,風光正好,秋色正濃。後八句抒寫對宮殿荒涼的感慨,感嘆世事無常,昔日宮中美女,已化為黃土,金輿玉輦,已成煙雲,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他想: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

秋色正蕭灑

杜甫曾經困守長安十年之久,又經歷了三年戰亂,苦難的經歷,戰亂的摧殘,令詩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人的生命短暫、易於衰老、人生無常。也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戰爭給人帶來的深重災難。目睹殘破荒涼的宮殿,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起來,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為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故物獨石馬

詩中寫景使用了穿插手法,寫景未盡,忽入抒情,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為強烈。

這首詩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悽楚情緒很協調。詩中多用仄聲字,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憂來藉草坐

在杜甫眾多的經典中,這首詩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對杜甫來說很平常的一首詩,卻讓張耒模仿了一輩子,還未達其神韻。由此可見,杜甫在詩歌創作方面的造詣,已經出神入化,絕非一般人可及。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發表意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蘇門四學士簡介 蘇軾門下最欣賞的四個人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大文豪,在詩詞書畫上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門下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合稱為蘇門四學士,而最先命名的也正是蘇軾本人,因為這四個人正是蘇軾眾多門生中最欣賞的四個人,蘇門四學士在文學成就上也非常高,創作出很多經典的詩詞流傳後世。
  • 2020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蘇門四學士簡介
    「蘇門四學士」指北宋後期在蘇軾提攜下而知名於時的四位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蘇軾作為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享有盛譽,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宋史·黃庭堅傳》記載:「(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 精講——蘇門四學士
    「蘇門四學士」指北宋後期在蘇軾提攜下而知名於時的四位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 蘇門四學士,帶你玩味古詩詞
    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 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為什麼被貶後,好友來信讓他更加憂愁?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為什麼被貶後,好友來信讓他更加憂愁?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文化的興盛總是伴隨著經濟和國力增強而來的,一個物質富足的國家,廣大人民才有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些詩詞裡,我們夢回千古,在詩詞間體會那個時代的繁華,總會從裡面發現一些別樣的精彩。
  • 蘇門四學士都是啥學士?幫你真正讀懂宋史
    (蘇門四學士)喜歡歷史的人大多知道「蘇門四學士」。
  • 這位蘇門四學士用窮證明:有些人,喝水都長肉!
    事實上不這樣,曹操是大詩人,卻是個矮個子;杜甫的畫像,是個癟老頭。今天講的這位,北宋赫赫有名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張文潛,是一個大胖子,號稱肥仙。張耒沒有辜負蘇軾的期望,寫出洋洋灑灑的《超然臺賦》,用曲折迂迴的筆法,肯定了「自以為超然而樂之」的觀點。蘇軾大為表揚: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張耒從此被世人目為蘇門學士。
  • 張耒的一首詩,詠寫村居生活的樂趣,令人稱羨不已
    描情寫景,對詩人們說來,原是極普遍的題材,但這類題材要寫好也不容易,關鍵在於詩人是否能夠觀察入微,深刻體會,敏銳地捕捉詩意;是否能夠用精煉的語言、靈巧的結構,把自己的感受抒寫出來,並傳達給讀者。夏日宋代:張耒長夏村墟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
  • 蘇東坡與他的弟子們,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子
    導讀:蘇東坡與他的弟子們,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子蘇軾是大宋300年最有才情的人物,他的名聲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他因為文章列入唐宋八大家,因為書法名列宋四大家。他的詩是繼這個人是實實在在地有才,太有才了。李白和杜甫之後的一位大家,他的詞開創了豪放一派。
  • 詩話張耒:他愛國愛民,一生矢志不渝,他的詩詞還有怎樣的風格呢
    在蘇軾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詞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張耒(lěi)就是蘇軾門下的優秀學員,他和秦觀,黃庭堅、以及上文提到的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他們的詞作都受到過蘇軾的指點和教誨,但是這四人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詞風。蘇軾對四人都有不同的評價:如在評價秦觀時,蘇軾用的是「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 每日詩話:蘇子美,宋代最推崇杜甫的詩人,名字都要模仿杜甫!
    「詩聖」杜甫,字子美。古代讀書人,先有名後有字。名,是出生不久,由長輩根據族譜排序和自己對孩子的希望,給孩子取的名字。字,是在二十歲舉行加冠之禮後,多由本人自己取的名字。名,是用來自稱或者家族長輩稱呼使用的。字,是供外人稱呼使用的。
  • 蘇軾愛徒寫首詩,十幾歲的李清照隨手和兩首,讓一堆男詞人沒面子
    且看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件事。 一:張耒寫了首眾人誇讚的詩 蘇軾有名愛徒,名叫張耒。他與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人,一起被稱為蘇門四學士。這四學士在當時是頗有名氣的,按現在的話來說,他們就是那時候的「頂級天團」。可以說他們與恩師蘇軾一起,扛下了兩宋文壇的半壁江山。
  • 張耒平易近人的一首教育詩歌,反應下層百姓生活疾苦,獨具匠心
    然,這些都不及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平實親切,張耒很會從身邊小事入手,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和品格教育,這種形象生動的教育方式,能於平實親切的生活細節申發出的積極的人生意義。在張耒多首的「示秬秸」詩中,我們會發現,他不僅能在極其生活化的場景中發現詩意,同時還能夠挖掘出其中的警示教育意義。
  • 牧童詩
    【賞析】       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在《桐江詩話》中記載,這首詩應該是黃庭堅七歲時創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黃庭堅父親黃庶邀請幾位詩友一起在家飲酒吟詩時,其中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時,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作一首詩。
  • 一字傳神,杜甫這首詩的詩眼,蘇軾、黃庭堅都沒有猜對
    這些最精煉傳神的字句往往是一首詩的「詩眼」,全詩主旨所在。注意鍊字,可以說與詩歌創作歷史一樣久遠。 南朝民歌《明下童曲》:「走馬上前坂,石子彈馬蹄。不惜彈馬蹄,但惜馬上兒」,一個「彈」字,墨光四射,令人耳目一新,與後世所說的「詩眼」已毫無二致。唐宋詩人們更是自覺地注意錘鍊字句。因此我國古代詩人對鍊字有頗多感慨。
  • 模仿杜甫最像的一首詩,杜甫詩集差點編入,原來作者是李商隱
    詩仙李白才華橫溢,驚為天人,如此汪洋恣意的詩篇,即便是想要模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幾乎不像是凡人寫的。而詩聖杜甫的詩篇隨也才華橫溢,不過杜工部極工詩詞格律,他的詩在格律上渾然天成,想要模仿也並非簡單,不過後世總有人不自量力的想要模仿一二,不論像與不像,先大肆吹噓自己一番,就像是坐井觀天一樣。
  • 李商隱模仿杜甫寫了一首詩,沉鬱頓挫,幾乎以假亂真
    下面這首《杜工部蜀中離席》便是李商隱模仿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幾為以假亂真之作:杜工部蜀中離席唐·李商隱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這是李商隱在即將離開成都時的餞別宴上所作,題中「杜工部」即杜甫,「蜀中離席」是主題,也就是蜀中離別的宴席。詩題的意思就是模仿杜甫作「蜀中離席」詩。詩中首聯便是突兀一詰問「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前半句泛言人生離別的普遍,令人反思悲歡離合的身不由己,細思又似乎顯露出詩人曠達處之的情懷。
  • 黃庭堅57歲行書《千峰詩》欣賞
    作品有《山谷詞》,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 張耒詩詞中的胸懷與抱負,赤子之心與愛國之情,就是他的個人風味
    在蘇軾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詞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張耒(lěi)就是蘇軾門下的優秀學員,他和秦觀,黃庭堅、以及上文提到的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他們的詞作都受到過蘇軾的指點和教誨,但是這四人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詞風。 蘇軾對四人都有不同的評價:如在評價秦觀時,蘇軾用的是「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 杜甫詩一直被模仿很難被超越,李商隱酒席隨手仿一首,成千古名作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是唐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標誌性地位。而唐詩中難以逾越的高峰,非李白、杜甫莫屬。其實即便是在唐代,已有很多文人不斷模仿他們的作品,其中不乏才華卓著的大詩人,比如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