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洪邁《容齋隨筆》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晚年住在宛丘時,何大圭前去拜見他,見他老是吟哦杜甫的一首詩。大圭詢問其中緣故,張耒說:「這首詩是像《詩經》的《風》詩、《雅》詩那樣的妙欣雅致,不容易對您說清楚。」大圭說:「先生所創作的詩篇,哪兒會一定比這首差呢?」張耒說:「我一輩子極力地模仿這首詩,只有一篇略微與它相似,可是優劣未可同日而語。」這裡張耒一生都在模仿的詩,就是杜甫的《玉華宮》。
玉華宮
唐 杜甫
貞觀二十一年,作玉華宮,後改為寺,在宜君縣北鳳凰谷。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冉冉徵途間,誰是長年者?
這首詩大意是:溪路迴轉松林裡的風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簷上竄跳。這裡不知道是給哪個王修的殿宇,建構在絕壁之下。陰冷的房屋裡有青色的鬼火,毀壞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聲音是真正的音樂,秋天裡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時候。當時的美人都已成了黃土,何況是泥塑的木偶呢。當時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獨剩下石馬了。心裡感到憂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淚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徵途中,誰又能活到一大把歲數。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閏八月,正值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杜甫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當時,玉華宮已廢為玉華寺,但詩題不作「玉華寺」,而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悽涼景象。宮外溪水回流,松風長嘯,老鼠自由穿行,宮殿不知何代帝王所建?宮內陰森溼暗,道路毀壞,水流聲咽。與之相反的是,秋聲如笙竽,悅耳動聽,風光正好,秋色正濃。後八句抒寫對宮殿荒涼的感慨,感嘆世事無常,昔日宮中美女,已化為黃土,金輿玉輦,已成煙雲,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他想: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
杜甫曾經困守長安十年之久,又經歷了三年戰亂,苦難的經歷,戰亂的摧殘,令詩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人的生命短暫、易於衰老、人生無常。也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戰爭給人帶來的深重災難。目睹殘破荒涼的宮殿,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起來,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為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詩中寫景使用了穿插手法,寫景未盡,忽入抒情,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為強烈。
這首詩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悽楚情緒很協調。詩中多用仄聲字,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在杜甫眾多的經典中,這首詩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對杜甫來說很平常的一首詩,卻讓張耒模仿了一輩子,還未達其神韻。由此可見,杜甫在詩歌創作方面的造詣,已經出神入化,絕非一般人可及。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發表意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