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為什麼被貶後,好友來信讓他更加憂愁?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文化的興盛總是伴隨著經濟和國力增強而來的,一個物質富足的國家,廣大人民才有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些詩詞裡,我們夢回千古,在詩詞間體會那個時代的繁華,總會從裡面發現一些別樣的精彩。
一起欣賞下宋代詞人秦觀的代表作《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秦觀已經48歲了,按道理說這個年紀應該還不算大,但是大家要知道,秦觀本來就只活了51歲。可見當時他早早去世,與自己的遭遇和心境也有很大的關係。
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是北宋婉約詞的重要作家。從他寫的詞來看,秦觀大多都是婉約詞為主,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柳永、李清照就是婉約詞的代表。別看秦觀寫的詞都溫婉多情,其實他本人卻是一個粗獷大漢,長得很壯實,還留著大鬍子,皮膚也很黑,一點詩詞內容都聯繫不到一起。
上闋寫了秦觀被貶謫時候居住的地方很悽冷孤寂。
開頭三句,就給人勾勒出一幅悽楚、黯然神傷的畫面:白霧迷濛,遠處的樓臺依稀可見,此刻的月色也在霧氣的籠罩下變的朦朧,停船的渡口也被霧氣遮擋,仿佛也消失不見了一般,想要尋找那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卻不知道從哪裡去找。這幾句透露出的就是「迷失」,環境的迷失還有再現的時候,可是作者的內心的迷失,什麼時候才能找回呢?透露出無盡的悽涼之意。
緊接著,寫了自己居住的環境,獨居在偏遠而又孤寂的客舍,恰逢春寒料峭之際,更讓人覺得寒冷。夕陽西下後,聽到杜鵑發出陣陣的哀鳴。這裡作者寫杜鵑鳥,就是想借它說出自己內心的苦悶,比起那杜鵑哀鳴,有過之而無不及。
下闕寫了遠方朋友對自己的關心和安慰。
在這被貶謫的偏遠之地,還會收到好友寄來的信件,滿是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其中「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包含兩個典故,前者見於《荊州記》:「陸凱與範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後者是說魚能傳遞書信,出自《玉臺新詠》題名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詩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兩句是說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斷收到親友的寄贈和問候,但是這樣的問候卻平添了我深深的離愁。為什麼呢?原因是想到好友們都在繁華之地生活,有著一番作為,自己卻在這清苦之地受盡冷落。
最後一句,堪稱千古絕唱。這滔滔不絕的郴江啊,你就繞著郴山流就好了,為什麼偏偏又要流到瀟湘去呢?看似是對郴江說的,其實是對自己遭遇的不滿和憤懣。自己本想為朝廷做一番功績,誰曾想竟然卷到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來,被貶謫到這偏遠之地,連郴江都耐不住寂寞的地方,更何況是人呢?一種孤寂落寞之態躍然紙上。
全首詞,以虛帶實,實虛結合,秦觀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達了生活的悽苦和內心的哀怨,更是透露出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關於秦觀和其詞,大家還知道哪些,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