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人厚道,喜歡提攜幫助有才華的人。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和張文潛等人都是蘇軾發現的人才,故此人們稱上述四人為「蘇門四學士」。嚴格意義上講,這四人和蘇軾並沒有直接師承方面的關係,蘇軾與他們結交更多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不過,由於蘇軾發現了他們,並幫助了他們,他們的命運已經和蘇軾「攪合」在一起了。
這四位名士先後步入官場,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站隊?他們需要表明各自的立場,支持新政還是擁護舊黨。這是一道「送命題」,他們的答案都不完美。當蘇東坡遭遇烏臺詩案後,他們四人也受到了牽連。有人死於流放途中,有人反覆罷貶,有人長期賦閒,有人鬱鬱寡歡而死。
後人提到蘇門四學士的時候,往往只會探討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就是怕他們的傷心遭遇會讓人心情悲痛。蘇軾對他們有知遇之恩,但是蘇軾在文學創作上並沒有強迫他們學習自己風格。蘇軾覺得,好的文人在創作中不應該被文風所束縛。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有一次,蘇軾給張文潛寫了一封信,探討關於文風的話題。蘇軾說,王安石自視甚高,他寫文章追求有獨立視角、新穎的觀點。但是他的文章過於強調這些外在因素,導致他寫的文章在結構上、在語言上有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這種感覺說明了王安石的寫作能力已經固化,他只會寫一種風格的文章。
這個觀點可謂十分大膽,王安石是當時的新黨領袖,蘇軾敢在信件中點評王安石,並且指出他的缺點。就是因為有了這份膽量,蘇門四學士在文學創作方面都會聽從蘇軾的建議。於是,他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並將自己的風格發揚光大。
單就寫詩而言,黃庭堅的成就最高。如果說寫詞,估計誰也比不上秦觀。晁補之擅長寫政論性質的文章,他參加科舉的考試的時候,宋神宗對他的文章愛不釋手。張文潛出身貧苦,對現實多有關注。涉及到現實矛盾的文章,他寫得有理有據。同為蘇軾門人,四個人在蘇軾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道路。這才締造了北宋文壇的繁榮昌盛。後人提到這段文學史上的佳話常常用兩句詩形容,「長翁波濤萬頃陂,少翁巉秀千尋麓」。
蘇軾和蘇門四學士能夠成為後人心中的榜樣,和他們的人品也有關係。處於新舊黨爭之中,他們沒有隨波逐流,也沒有趨炎附勢,他們保持了文人該有的道德標準與高尚情操。後人提到他們都會挑起大拇指,點上一個贊。
拓展閱讀
是敵是友?北宋兩位文人之間的「戰爭」
《紅樓夢》中的「神秘女子」,薛寶琴
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唐朝美人楊玉環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