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歷史名人(233)蘇簡
蘇簡(?—1166)字伯業,蘇遲長子,以祖恩補假承務郎。以祖恩補承務郎。宣和初調鄭州司刑曹,監華州錢監,改京兆府漕。居婺州。建炎年間,充江浙制置書寫機宜文字,有治才。守紹興中知處州,直秘閣。後封眉山縣男。乾道二年卒,贈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見吳志華《宋代處州主政官員補遺》。
蘇簡【眉山人】。
見《浙江通志》第11部分。
蘇簡,字伯業、眉山(今屬四川)人,居婺州(今浙江金華)。轍孫、遲長子。以祖恩補假承務郎。徽宗宣和初,調鄭州司刑曹,滿,遷華州錢監,改京兆府曹。高宗建炎初,充江浙制置司書寫機宜文字,通判饒州。紹興元年(1131),以朝奉郎監都進奏院。江淮開都督府選入幕府,知嚴州,改建州,復知嚴州,改處州。二十八年,加直秘閣、知廣州,轉朝議大夫,封眉山縣男。二十九年,除直龍圖閣、知洪州,尋罷。次年辭召丐祠,復龍圖閣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有《山堂集》,已佚。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三、一七九、一八三、一八七,元《敬鄉錄》卷七、明《金華賢達傳》卷四有傳。
乙卯,秘閣修撰知福州沈調升敷文閣待制,直秘閣知廣州蘇簡升直徽猷閣,以措置海寇靖盡也。 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九 。
壬申,中書舍人洪遵等言,太學武學臨安府學諸生以皇太后聖壽八十上表稱賀,文理可採。詔兩學大職事十六人並永免文解兩學小職事四十五人,府學正錄三人,並免解一次大學五百三十三人,武學三十六人,府學職事四十人,並倍賜束帛。小學生四十人,及府學諸生皆賜束帛焉。殿中侍御史汪澈言,直龍圖閣新知洪州蘇簡貪鄙病悴,直秘閣知廣州向子忞暴虐苛察,詔並落職放罷 。
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三。
右諫議大夫何溥等言,臣等嘗論奏湯思退,奸邪已蒙威斷,賜之罷黜,告庭既退,公論尚喧。臣等竊以為有大不可者思退貪鄙之狀,見於前後居官。市井之人皆能縷言其在侍從也。蘇簡為處守,嘗以五百緡贈思退母之父,而得還其母,又有妹夫梅琦者,毆僧至死。簡諷麗水令張禋,枉其獄而出琦之罪,以此二事德簡。簡雖病且僇力欲薦揚以報之。以至在翰苑則因行權貴之詞,而受金二百兩。以公用錢置私物亡慮數百緡。其在相位也,石邦哲居越與思退之壻高翥遊邦哲,藉翥以求差遣於思退。始捐千畝之田,低價以售,既立券矣。思退乃悟其非,命翥取元金而還其田。邦哲欣然歸之。思退不折券而懷之如故,乃除邦哲福建參議,官田與金皆不可得。邦哲對人每宣言之,至若青田之潘集,平江之張楶,會稽之詹承宗,括蒼之潘景圭輩,率家計鉅萬,厚以財賄,肆行交結思退,或與之連姻,或與之補吏,又如貨縑帛於鄉郡糶俸米於近州,責其倍償公私,鹹擾政事,堂不造食而折見錢權要,以時新而絡繹供饋,享萬鍾之祿,績效蔑如更務,貪鄙都人號之曰養家,宰相亦可恥矣。秘殿隆名,真祠厚祿,非勳賢不居。思退何有?於是臣等職司言責不敢但已。伏望聖慈亟賜褫奪追寢,以絕紛紛之議。仍降出臺諫累,上章疏庶,使天下曉然,知罪惡之不可掩如此 。
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七。
《宋?蘇簡妻韓氏墓誌》標點箋注 文/毛天哲
婺有蘇氏蓋自蘇遲始。蘇遲是蘇轍長子,字伯充,號湧泉先生。娶妻梁氏(宋狀元梁顥之曾孫)。紹聖元年留居潁昌。蘇轍晚年閒居潁昌,同遲頗多唱和。建炎二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閣知婺州,奏減上供羅額,父老為立生祠,蘇遲因此安家於婺。後召為中書門下檢正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賢殿修撰知處州、權刑部侍郎、權工部侍郎。紹興五年告老,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十五年,享年約80歲。卒後贈少傅。蘇遲有子三人:蘇籀、蘇簡、蘇策。 蘇籀過繼給弟蘇適為後。
蘇簡,字伯業。轍孫、遲長子。居婺州,以祖恩補假承務郎。宣和初調鄭州司刑曹,滿,遷華州錢監,改京兆府曹。建炎年間,充江浙制置書寫機宜文字,通判宣州,饒州。紹興元年,以朝奉郎監都進奏院。江淮開都督府選入幕府,除守嚴州,改建州,復知嚴州,改處州。二十八年,加直秘閣、知廣州,轉朝議大夫,封眉山縣男。二十九年,除直龍圖閣、知洪州,尋罷。次年辭召丐祠,轉中散大夫,復龍圖閣致仕。乾道二年卒。有《山堂集》二十卷,已佚。 蘇遲及子簡、孫林皆葬蘭溪靈洞棲真院側,現在蘭溪棲真寺小飛來峰下還保存有「三蘇墓」 (宋蘇轍長子蘇遲及其子蘇簡、孫蘇林之墓)。公元1988 年,金華城北浙贛線改道工程施工中發現了蘇簡之媳婦墓。墓中出土有蘇簡妻韓氏墓誌 一方,為研究蘇氏家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時予在鄰近大學念書,聞訊與幾位同學一道去了墓地察看。一些珍貴冥器已被民工盜搶一空,唯留此方墓志銘丟棄在亂石堆中,無人理會。當是時,哲並未能判讀出此銘與蘇氏家族有關,只是念此墓志銘乃金華難得之宋代文物,銘文行楷,字體優美,嚗珍荒野實在可惜,故即時通知了市文化館將其收藏。該墓志銘若還存世,當在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紀念館裡。也不知當時的文管會對此墓志銘是否足夠重視,如果後來毀損了,那真是一大憾事。所幸哲與同學蔡予新當時皆抄錄了銘文的全部內容,蔡據此考證墓主為宋代文豪蘇東坡之弟蘇轍之孫媳婦。其考據確鑿可信,哲然其言。其後十數年間,哲徵引文獻,欲揣摩還其脫漏之文,終不得其全。又念及鄉邦文獻不可秘藏於室,故不吝學識寡陋,臆還原其銘,標點箋注之,以獻於眾。蘇、韓兩家皆兩宋以來在歷史上有相當地位的大家世族,因戰亂而無奈遷徙 定居於南方,然其北歸故土之心綿延不絕。銘文首句「來也何之,去也何從」 ,其北望中原之心歷歷在目。當時戰亂,人在異鄉,欲歸故鄉不得,其心之痛,令 人不勝噓籲! 右朝奉大夫管台州道觀 主蘇簡妻墓 志宜人韓氏,忠憲公之四世孫,郾城宰諱玧之。氏宜人歸女諱 ,韓於蘇氏二十九,仰事俯育,孝慈門之內。宜之居安泰,履患難,皆以播於闔淡泊。平經,感疾言日 虔誠誦好善樂施,親族稱其賢。紹興庚申正月始,而不差,猶能經理家事,神色不亂,幼稺在前,無意。八月一日啜粥飲藥所懼如故,不移刻而歿。死生之際,恬然類有所得者。享年四十有七,三子,曰諤,迪 功郎,監南嶽廟。曰諒,將仕郎。曰誦。女長嫁迪功郎,次嫁外 生王燾,次皆幼。十月十四日葬於婺州金華縣赤松鄉法性院之西,去城三裡。簡 大父欒城公始居穎昌,而韓氏世家 父紹聖元 年隨本居開封雍邱不能北還中原,避地金華,未嘗一日忘歸,而旅櫬乃。夫銘曰:來也何之,去也何從,理莫可喻;,廬潩水,旅窆金華,數實天乎冥冥焉結然耶,其偶然耶,。實其命也夫(全銘完)
毛天哲按:銘文繁體,行楷書寫。帶方框者均為遺缺字,為餘小子揣摩所補,雖非確鑿,亦聊補不足耳。之前,哲因銘文內容而命名此墓誌為《宋宜人韓氏墓志銘》 ,今觀之,實為不妥。以抄件憑記憶復原,迨可明曉銘文首句實已是墓誌題額。首句末五字遺缺蓋為「蘇簡妻墓誌」 ,故重隸名為「宋?蘇簡妻韓氏墓誌」 而加以標點箋注,以補往昔考據之疏。
宋代曾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曾先後管領台州道教崇道觀(桐柏觀)事的,有王庭秀、曾幾、張邵、秦梓《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17,許亢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 91、呂本中(宋李幼武《四朝名臣言行錄》、王大寶、汪應辰、胡寧、章傑、陳淵、劉一止、楊願、範如圭、周葵、李浩、劉章、高閌、 李顯忠、陸遊、朱熹、呂祖謙、徐誼、王介、楊簡、趙汝談、陳壎、孫夢觀、牟子才、趙景緯、朱松、李友直(樓鑰《朝奉大夫李公墓志銘》、孟嵩(樓鑰《直 )秘閣孟君墓志銘》、趙誘之(宋"趙彥熙壙志))、蘇簡等。觀墓誌所稱,蘇簡蓋為台州道觀的總主管,而非指某一道觀。朝奉大夫,為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階。宋官制,恩蔭補仕者,官職前皆冠名為「右」。蘇簡以祖恩蔭入仕,故自銘「右朝奉大夫」。
此處應指桐木韓氏。兩宋間,韓億家族、韓琦家族俱顯赫於當時,且因韓億諡忠憲,韓琦諡忠獻,世人多相混淆。為區別二韓,當時人們便稱韓琦家族為 「相州韓氏」 ,韓億家族則因「韓子華兄弟皆為宰相,門有梧桐」 ,京師人以「桐木韓氏」呼之,以別魏公韓琦一族。古之女子不稱名,多以娘家氏姓稱。蘇簡妻為韓億五世孫女,名不詳。
韓億(972~1044),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徙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真宗鹹平五年(1002)進士,知亳州永城縣。景德二年(1005)通判陳、鄆、許諸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遷知洋州。又知相州。入為侍御史, 除河北轉運使。仁宗天聖二年(1024)知青州。三年,判大理寺。四年,授樞密 直學士。明道元年(1032)拜諫議大夫,累遷同知樞密院事。景佑四年(1037)授參知政事,罷知應天府。慶曆二年(1042)以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卒,年七十三。諡忠憲,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封許國公。有文集十卷,已佚。
桐木韓氏家族從韓億以科舉入仕,身居宰執高位。至其子韓綜、韓絳、韓 維、韓縝一代,產生了兩宰相、一副宰相、一知制誥,衣冠之盛,一時為天下冠。韓億有子八人,顯達者半,時人以「韓氏八龍」稱之,「以比荀氏八龍」。至於四 世孫時,家族已然衰落。墓誌所稱韓億四世孫郾城宰諱玧,因史料缺載,罕難尋跡。唯見今人楊恆平先生《宋代桐木家族研究》一文提及韓宗厚有子八人,「男八人:理,太廟齋郎;珫,郊社齋郎;瑛、璣,未仕,餘皆早亡。」其引述材料 來自《金石萃編》卷一四二《韓宗厚墓志銘》。韓宗厚為韓億第七子韓緯之子,從世系上看,蘇簡妻父親韓玧當是韓宗厚之子,然兩者名諱形是而非,不知是楊先生引述有錯,還是《韓宗厚墓志銘》中本有愆誤。
清《四庫全書》收錄有宋韓元吉撰的《桐陰舊話》一卷。《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稱,「元吉字無咎,宰相維之玄孫,以任子仕,歷龍圖閣學士、吏部尚書。 嘗居廣信溪南,自號南澗居士。此書《宋志》雲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續百川學海》所錄,乃只此一卷,其條數亦與此本同。蓋全書久佚,從諸書抄 撮成編也。書中所記韓億、韓綜、韓絳、韓繹、韓維、韓縝雜事,共存十三條,皆其家世舊聞。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云《桐陰舊話》,蓋北宋兩韓氏並盛,世以桐木韓家別於魏國韓琦雲」。哲以為蘇簡妻韓氏與韓元吉應為同時代人,蓋為其姑母輩,唯後世所輯《桐陰舊話》僅存十三條,無有記及其姑名,唯有遺缺,字以內符號代替,下同。
迪功郎,宋代從九品職官。蘇諤,字伯昌,蘇遲之孫,蘇簡長子。以蘇遲恩,初任浙東帥屬,知台州仙居縣,知柳州、邵州、韶州。除寧國通判,直秘閣,遷江西提刑。後奉祠、卒官,贈朝議大夫,累贈至政議大夫。有《拙齋集》。墓志銘時,蘇諤蓋初入仕途,為浙東帥屬之前期。
將仕郎,宋代從九品文散官。史籍多載蘇簡有子二,曰諤,曰誦。然從墓志銘看應該有子三,史載缺二子蘇諒。
此處墓誌抄件中簡字為繁體「簡」字缺「日」,不知是特意為之,還是別有它意。從銘文所撰語氣來看,哲以為此墓誌為蘇簡本人所撰,理由一是正因為蘇簡為妻親自撰銘,故無題及撰者。二是此處「簡」字缺「日」,蓋有意為之,言喪妻之痛,暗無天日,故「簡」字缺「日」。三是下文有「夫銘曰」,此「夫」當為丈夫之「夫」,而非發語詞。
據宋史地理志,穎昌,本許州,元豐三年升為府,為北宋時京畿之地, 「在二京之交」。正因為兩京之便,故仕族名宦多聚。蘇轍致仕後就買田築室於穎川,自號穎濱遺老。墓誌所記,蓋指蘇簡父蘇遲隨父親留居潁昌之事。蘇轍有《欒城集》留世,迨未見世人有稱蘇轍為欒城公的,蓋為家族內自稱。蘇轍為蘇渙所作【伯父墓表】有「公諱渙,始字公群,晚字文父。曾大父諱祜,妣李氏。大父諱杲,妣宋氏。」可知大父,即祖父之稱。這類叫法,好像是蘇門獨有。潩水為古潁水支流。水經注云:「潩水又南,徑潁陰縣故城西。...其水又東南徑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於潁陰城西南,陂南北二十裡,東西十裡。......其水東南入許昌縣,徑巨陵城北,鄭地也。《春秋左 氏傳》莊公十四年,鄭厲公獲傅瑕於大陵。京相璠曰:潁川臨穎縣東北二十五裡,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人潩水。潩水又西南流徑陶城西,又東南徑陶陂東。東南入於潁。」指代蘇氏與韓氏遷婺 前居地。墓志銘內名詞彙釋:幼稺,猶幼稚也。紹興庚申,宋高宗紹興十年,即公元1140年。不移刻,不多久。旅櫬,即旅櫬,客死者的靈柩。旅窆,猶旅葬。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
備註:
1、此銘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四日出土於金華城北浙贛線東關鐵路改道施工工程二號工區。
2、銘碑為青頁巖石,易剝落。本完整,因出土後被人拋棄於亂石堆中,故碑下左右方部分剝落無從辯考,抄件裡俱以代之。
3、墓志銘無作者落款,銘內也無誰書寫的信息。4、「次嫁外生王燾」句,「外生」應為「外甥」。但原抄件就是如此,可能是通借字吧。2007年1月13日草2013年9月26日重訂毛家小子天哲於浙江金華
附錄1:蘇軾、蘇轍兩兄弟世系表
附錄2:毛天哲憑記憶所復原之墓志銘,帶方框者均為遺缺字,為其揣摩所補。
【宋】蘇籀《次韻伯業賦詩相迎喜予解秩一首》
長衾大枕寢將安,猘子成擒路不難。充類未應於義盡,去官無責本恭寛。兵戈銷弭非吾力,冠劍疎慵強汝彈。新嵗舉觴嘉善禱,掃清崧潁並憑鞍。
【宋】陳棣《釣瀨漁樵行送嚴守蘇伯業赴闕》
漁樵生長子陵州,偶為城市逍遙遊。相逢欲話平生事,以手加額頻點頭。自言家世居村落,頗厭吾邦風土惡。大飢小歉偶一遭,棄擲鋤耰弄刀槊。二十年前事可驚,錦襦繡帽爭乘城。太平日久人忘戰,衣冠荊棘戈鋋腥。去年米貴無餘粟,往往驚顧如麋鹿。大開陳廩貸兼併,卻笑隣邦才食粥。只今豐盈天報施,餘糧棲畝麥兩岐。牛羊日落草萊處,場圃秋深 稏時。父老歌謠童稚笑,歡聲萬口如同調。向來遊手今良農,今日膏腴昔荒嶠。漁樵無事官無逋,民不識吏亡追呼。田間第見隨軒鹿,道上兼無攫肉烏。問云何術能臻此,盡道我公才德美。文採風流求古人,循良事業空前史。公今去我歸朝天,攀轅截鐙何當前。願公早佩紫荷橐,顧我擬續甘棠篇。欲碑遺愛傳千古,政聲未暇從頭數。大書特書不一書,請載漁樵當日語。
乙卯,秘閣修撰知福州沈調升敷文閣待制,直秘閣知廣州蘇簡升直徽猷閣,以措置海寇靖盡也。
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九。
殿中侍御史汪澈言直龍圖閣新知洪州蘇簡貪鄙病悴,直秘閣知廣州向子忞暴虐苛察。詔並落職放罷。
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三。
紹興間,知州蘇簡行鄉飲,禮成,有詩示諸生,刻於學。嘉定戊寅,知州鄭之悌行鄉飲於貢院,會者千餘人,郡人詹艮為賓。
見《景定嚴州新定續志》。
《淳熙嚴州圖經》
蘇簡【紹興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右朝散大夫權發遣,紹興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滿】。
今歲諸道間有荒歉之所,饑民乘勢劫取富民廩谷,有司往往縱釋不問,深慮滋長不已。頃紹興間嚴陵小飢,民有率眾發人廩谷者,守臣蘇簡知不可長,梟其首謀四人,故雖年飢而郡境帖然。使甲戌衢州之變守臣亦能出此,豈餘七、餘八敢聚眾生變哉!
見《宋會要輯稿》兵一三。
八月一日,中書舍人張孝祥與外任。以臣僚言孝祥輕率故也。二十一日,直龍圖閣、新知洪州蘇簡,直秘閣、知廣州向子忞,並落職放罷。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
衝霄門在子城之東南隅,州學之直,紹興二十七年,經略蘇簡闢,舊名步雲,經略潘公時改今名。
見《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一萬一千九百六。
三年,與蘇簡同知貢舉,加主客郎中。邰疾請外,改右諫議大夫,知穎州。真宗以壽王尹開封府,召為判官。
見《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二萬二百四。
蘇簡《詠金橘》
小小根栽出近,繁實傲秋天。恍如列宿掛庭樹,幾誤飢兒逐彈圓。荔子甘香欲爭席,赤心粗俗敢差肩。飲仙嚼賞,賦客寡聞猶未編。
見《全宋詩》卷339。
【宋】蘇簡《次韻張正民遊智者寺》
養拙何所詣,白晝門常關。剝吸有好懷,繞郭橫秋山。佛廬佔山麓,清淨非人間。曳杖得晤語,幽尋為怡顏。 三峰聳而秀,群巘抱以環。寺同喬木古,僧與白雲閒。一鳥不復鳴,流泉自潺湲。山林足勝踐,世路羊腸艱。
見《邵氏詩詞庫》卷120。
【宋】蘇簡《賦雪梨寄二孫》
梨乃北方來,東陽有遺種。 開花如雪潔,結實論斤重。 似聞風霜來,採摘不旋踵。 膚瑩玉在手,剖之醴泉湧。 甘涼宜解酲,席上賈餘勇。甚美非耐久,糜潰失前寵。長安疑父祖,壓沙豈伯仲。時方禁苞苴,林下喜得共。老人齒頰寒,食指難為動。鄰牆有酒仙,雙苞可持送。
見《邵氏詩詞庫》卷191。
【宋】蘇簡《至後書事》
歲盡意不盡,日長愁更長。 將士介生蟣,黔黎疻復瘡。 拊膺念江夏,掩面向山陽。 大隱未高枕,巨鰲仍望洋。 舊聞死可禱,或以酒自戕。廢卷三太息,撫時徒感傷。
見《邵氏詩詞庫》卷193。
【宋】蘇簡《訪湧泉吳文叟隱居》
水繞庭除屋近山,居人六月自清寒。平時不起軒裳念,此去真輸巖穴安。書富五車成活計,樽開千日慰艱難。徑謀百畝從君隱,憑藉林泉寄一簞。
見《邵氏詩詞庫》卷225。
【宋】蘇簡《同諸孫賦冰箸》
雪堆屋背已崔巍,溝瓦垂冰凍不摧。乳石駢羅疑在谷,遺簪璀璨儼成堆。泎寒侵被憐衰老,咀嚼鳴牙憶尚孩。自是中原驗時令,江南春候亦難裁。
見《邵氏詩詞庫》卷309。
【宋】蘇簡《次韻徐惇濟久不食肉》
舉家食肉跡雖陳,端有寒儒繼後塵。杜老長鑱聊卒歲,顏生陋巷不逢辰。啖氈竊喜全高節,食肉從來鄙要津。捫腹只應多愧負,天教吾黨合清貧。
見《邵氏詩詞庫》卷574。
蘇伯業
花須醞蜜共稱美,蜜脾翦花噴沉水。
見《廣群芳譜》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四十一。
陳棣《次韻蘇守金橘》
孤根移植自秋山,長養潛私刺史天。青女染成金色淺,馮夷剖出蚌胎圓。慚非甘吉曾同傳,恥與楊盧議並肩。況有詞章傳樂府,佳名從此入新編。
見《全宋詩》卷二三。
陳棣《次韻蘇伯言題所居鑑止軒》
小軒劣容膝,詎敢邀君詩。君詩亟借重,物趣俱新奇。簷前列蒼翠,檻外瀦漣漪。憑欄作痴兀,欲靜忘五綦。湛然俯明鏡,水定心不馳。微風忽披拂,巾袂俄變移。緬思東坡公,昔與潁水嬉。此樂五十年,人間真未知。
見《全宋詩》卷二三。
陳棣《釣瀨漁樵行送嚴守蘇伯業赴闕》
漁樵生長子陵州,偶為城市逍遙遊。相逢欲話平生事,以手加額頻點頭。自言家世居村落,頗厭吾邦風土惡。大飢小歉偶一遭,棄擲鋤耰弄刀槊。二十年前事可驚,錦襦繡帽爭乘城。太平日久人忘戰,衣冠荊棘戈鋋腥。去年米貴無餘粟,往往驚顧如麋鹿。大開陳廩貸兼併,卻笑雘邦才食粥。只今豐盈天報施,餘糧棲畝麥兩岐。牛羊日落草萊處,場圃秋深稏時。父老歌謠童稚笑,歡聲萬口如同調。向來遊手今良農,今日膏腴昔荒嶠。漁樵無事官無逋,民不識吏亡追呼。田間第見隨軒鹿,道上兼無攫肉烏。問云何術能臻此,盡道我公才德美。文採風流求古人,循良事業空前史。
公今去我歸朝天,攀轅截鐙何當前。願公早佩紫荷橐,顧我擬續甘棠篇。
欲碑遺愛傳千古,政聲未暇從頭數。大書特書不一書,請載漁樵當日語。
見《全宋詩》卷二三。
編輯::蘇耿仁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END》—
如果你姓蘇,留言說說你的地址、字輩並在留言處互動交流!
天下蘇家古今事,盡在蘇氏信息臺。歡迎投稿、閱讀、寫留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