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化經典,感悟平凡生活
自從有了網絡技術,現代人已不再寫信。記得上學期間,朋友之間書信來往,相互傳達思想情感,讀信如相向侃侃而談,如心靈神交,那是一種美好的情懷。
歐陽修作為北宋時期的文學大家,在那個通訊方式極為落後的年代,好友之間傳遞信息只能通過書信來往。丁元珍是他的好友,一個遠在夷陵,而另一個遠在三峽。
有一次,丁元珍給他寫了一封信,他以一首七言律詩回信,題為《戲答丁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詩名點明現狀
很多人認識歐陽修是因為他那篇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那是在他被貶到安徽滁州時創作的一篇文章,當時他已61歲,他把官場失意的苦悶融入山水之間,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在歐陽修的一生,先後被貶三次,寫這封信時是他第一次被貶,時年三十一歲,正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年齡。當時他的好友丁元珍同時被貶,他們之間既有惺惺相惜,也有相互鼓勵。
題目中的一個戲字,是一種掩飾,畢竟他們同時被貶,以遊戲文字來做掩飾。
首聯荒涼失意
早春二月,嚴冬已經過去,氣溫稍有回升,但天氣變幻無常,乍暖乍喊,加上長江流域溼度大,如有倒春寒氣流,那種又冷又溼的寒氣比冬天還要徹骨。
山城峽州夷陵地處偏遠的西南,與中原相隔千裡。中原一帶已是春風拂面,而這裡依然感受不到絲毫的暖意,中原已是百花爭豔,而這裡依然蕭條冷落。
這裡的春風暗喻當今聖上的恩澤,作者心中有怨。
頷聯心有期待
殘雪壓枝這句是描寫殘冬初春的景象,也是比喻作者官場失意猶如經歷寒冬。猶有橘,這個橘讓我想起了張九齡的那首《感遇》,這裡也有拖物喻志,喻己貞操的意思。
首句還有以殘雪和橘果報春的意思,而凍雷驚筍則是已經聽到了報春的訊息,地下冬眠的春筍已經被驚醒,精神為之振奮,準備破土發芽了,盎然生機的春天很快就要到了。
早春季節,雖然尚無濃濃春意,但作者先知先覺,心有期待。
頸聯發出感嘆
在荒涼的西南,作者有心享受平靜生活,物我兩忘,然而南雁已開始飛向北方,夜晚聽到歸雁聲聲,勾起了作者無盡的思鄉之情,確實讓人傷懷。
山城條件惡劣,本不願把這坎坷放在心上,然而作者在新年生了一場大病,生病之人自然會感嘆時光易逝,而自己壯志未酬,苦悶的情緒湧上心頭。
作者表明不貪戀無欲無求的時光,他期待回到中原報效朝廷。
尾聯表明心志
洛陽的牡丹是國花,嬌豔多姿,富貴堂皇。作者回憶他曾在中原的輝煌,當時他與範仲淹同朝為官,二人政見相同,共同為朝廷效力,那是一段意氣風發的經歷。
如今,歐陽修被貶山城,做不成花下客了,他只能欣賞漫山遍野的野花。他安慰自己,野花雖比不上牡丹,但也有芬香和美麗,即使花開得遲,也不必感傷。
這是讓朋友不必感傷,不要擔心。
聲明:本圖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