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節奏到了臘月二十三,算是正式的熱度開始,這一天被稱為「小年」。在傳統文化中,小年這天的敬神習俗也被稱為「祭灶王」。所謂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這裡的「去」,指得是灶王上天庭朝拜玉皇大帝,啟奏人間這一年善惡諸事。灶王爺這一去,到除夕夜才回返回人間;灶王爺這一去,為何人間祭灶時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呢?
首先說灶王爺上天的事,灶神作為最早的「五祀」之神,在傳統神仙文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全稱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在民間敬神文化中被認定為「一家之主」。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支撐人生存下去的基礎,而灶神就是掌管著一家的基本保障;這是從實用角度,把事物神靈化。而在神仙神職方面,賦予他很高的地位,他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神靈。
接受了這個差遣,灶神的地位就更加受到重視了。在民間的神仙信仰中,有了這位家神隨時在家宅裡鎮守,自然做任何事都要有所畏懼,以至於做出不善之事。所以說民間敬畏神靈,其實也是自我救贖和鞭策。在灶王爺的神像中,往往配有隨侍的兩位小神,他們每人捧一個罐子,分別是「善罐」和「惡罐」,隨時記錄保存一家人善惡功過,以便臘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
有個成語叫「惡罐滿盈」,指的就是一個人的罪惡,裝滿了灶王爺掌握的「惡罐」,都快要溢出了,以此來形容人的罪惡之深。因為灶王爺有著這樣的神職,負責把一家人的善惡報告給玉帝;玉帝會根據這家人一年的所作所為,來決定吉兇禍福。所以民間在祭灶的時候,都會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而在祭灶的時候,會選取又甜又黏的食物,希望能討好灶王,多向玉帝說些甜言蜜語;還希望黏的食物粘住灶王爺的嘴。這樣看來,也是自欺欺人也欺神了。
不管怎樣,又是一個年歲過去了,諸事早已成,善惡多少也有了定準。灶王爺上天,履行自己在人間的職能;而後再定每家每戶這一年的運勢。這些觀點都在民間的敬神信仰中,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僅使人有所忌諱,也是引人向善的根本。我國神仙信仰與民間敬神,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算作是一種在心靈及意識中的秩序維護,這些至今都及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