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維摩詰經》,讀到維摩詰一默入不二法門的時候就覺得不可思議;當明了一切萬法的本性離開言說思維,才是不二法門;如果說一切法和法性是不可言說的,那麼進入不二境界時,也應該是不可言說的。維摩詰大士這一默,其意不二,相對無語,無聲勝有聲,當真一默如雷。
想當年世尊拈花不語,迦葉微笑,即是付法。其中奧妙,恐怕也只有他們心領神悟了。
所謂「默」,默字拆開來左邊是「黑」右邊是「犬」,意為「黑狗」,無明狂吠,所以趙州說「狗無佛性」!
經云:「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淨影疏曰:「有為之法,前後相起,前為前際,後為後際。」有為之法前際與後際是斷開的,只因連接過快,讓人不易覺察。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電影膠片,一幀幀的也並不相連,中間是斷開的,播放的時候速度快了起來,就讓人覺得很逼真,讓看電影的人沉醉於當中的情景裡。假如突然間停止播放,燈光熄滅,就像按下暫停鍵一樣,前際已經過去,後際還未到來,當下即空,則幾近於「一念不生時」,「一念不生,即是成佛。」(《五教章》)
一切法本來寂滅。動的時候像棒打暴喝,靜的時候像按下了暫停鍵,維摩詰一默入不二境界時,動靜皆在其中,動靜皆可領受。
當我們真實地領受自心本性之後,外在的動並不影響內在的靜寂,因為二者無二無別,同為一體性。對於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來說,自然再沒有什麼山深市淺的區別,不管生活在哪裡,處於何種地位,當自身與世界乃至整個虛空融為一體時,則無所謂深與不深,淺與不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詩藪》)。
如今已經入秋,君不見到處飛花落葉,許多花花草草在春夏裡默默地開,秋裡又默默的謝落。當年釋尊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發出一聲感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性本來一切具足,任它花開也罷、落也罷,一切世事的紛紛擾擾並不礙內心明悟的靜寂,甚至二者會相得益彰,因實在二者是無法分開的同一體性。
我常想,「一默」之於生活的意義。當年佛祖釋迦牟尼辛苦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卻說自己一個字的法也沒有說,因為說與默當成一體,說即是默,默即是說,不說而說,說而不說。當年世尊拈花付法,迦葉默然一笑。我覺得這個默然一笑真是高明到了極點,在我們面對世間風風雨雨的時候,遇事也可以默然一笑,「一默」領受,一切無二無別,「一笑」似答非答,不答而答;一切顯得自然親切,輕鬆將人間的一切矛盾紛爭化解於無形,卻又包含了無窮禪義,實在很有深意,簡單妙不可言。
人們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卻沒有?」趙州回答說:「因為狗有為主人效勞的業識。」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