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伴隨我們整個學習生涯的一門課程,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個科目,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語文課時最害怕的就是翻到文章最後出現了四個大字:背誦全文,每當看到這四個字,好像整個世界都崩塌了的感覺。
如果是現代文,背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語法用詞都是我們熟悉的,也不會有太多的生僻字。如果遇到文言文,全文不但隨處可見的通假字、諧音字,當然更少不了拗口的語法和無法理解的用詞,有時真的會讓你背到欲哭無淚,感覺整個身體都被掏空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讓你背到分分鐘想撕掉課本的文言文。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出師表》正是諸葛亮在輔佐後主劉禪時上述的文表,全文來看,首先是對先主劉備的歌頌與讚美,然後不僅為劉禪提出了治國之道,更是表明自己以身許國的忠貞之心,雖然沒有過多華麗辭藻的修復,但是字字懇切,足以將諸葛亮的殫精竭慮體現的淋漓精緻,就是這樣一篇《出師表》,也讓無數學生「盡折腰」。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長恨歌》恰一看以為是一首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安史之亂時悲慘愛情的詩詞,但是細讀又好像借唐朝由盛到衰反映了當時政治問題,說敘事又好似在抒情、說抒情又好似在描景,說描景有好似在暗喻,還真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而且就全文來看,也並不屬於朗朗上口一類的文章,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好像也並不能脫口而出幾句。
王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滕王閣序》正是王勃創作的駢文,由獨特的地勢寫到了參宴出席人員,然後才寫到了滕王閣,最後借滕王閣暗喻人生,從而有感而發。全文不算標點符號就有717個字,在篇幅上就已經「取勝」了,雖然都呈對偶形式出現,但是大篇幅的典故運用背起來也不是一般的「頭疼」。
莊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逍遙遊》更是被納入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第一篇,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這篇文章的瀟灑自由,全篇想像更是十分豐富,字裡行間都是新奇怪誕事物比喻,疑難雜字更是數不勝數。當時背誦全文時,學霸都顯得比較吃力,學渣們早已是「全軍覆沒」了。
屈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離騷》也被譽為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全文用了大量的比喻、神話傳說,甚至還有神遊天界的豐富想像,全文不僅句式段落參差不齊,語句聯想更是豐富,背誦時總有一種在「串行」道路上漸行漸遠的感覺,似乎總是背不到頭,又似乎一瞬間結尾來得太突然。如果說與《離騷》的背誦難度相比,那麼前面的可以說是弱爆了,文章中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早已讓批註蓋滿了全文,有些人一節課的時間,能順利地讀下來已經實屬不易了。
以上5篇大家還記得幾篇呢?反正小編的大腦是早已混亂,在翻查資料時才發現,原來當年的自己是如此的優秀,然而現在卻早已都還給了老師。
關注我,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