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說過:「行動描寫可以使人物站起來」。
成功的動作描寫能使讀者感到作者筆下一個一個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才能真正站起來。
下面是我們耳濡目染的名著《水滸傳》節選《景陽岡》中武松打虎的環節:
武松見那大蟲復翻身回來,雙手輪起哨棒,盡平身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只聽得一聲響,簌簌地,將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將下來。
定睛看時,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裡。那大蟲咆哮,獸性發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武松又是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那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胳搭地揪住,一按按下來。
武松的"輪、劈、跳、丟、揪、按"等一系列動作的貼切運用,把武松打虎的情景描寫的非常生動,更有力地突出了武松「武藝高強」、勇敢機智的特點,還有為民除害的品質。
在寫作中,抓住典型性的動作進行描寫,能使人像放電影一樣,出現在讀者的面前,而且讀者能從他的一舉一動中體會出人物做事時的思想感情 。
因此,我們在作文時,要想把內容寫得充實、具體,就必須學會善於捕捉人物的動作。準確、細緻、生動的動作描寫,可以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
動作描寫,就是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
就是通過描寫人物做什麼和怎樣做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凸現人物的個性特徵——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習慣的。
成功的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有時候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
③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④推動情節的發展。
1.小姨將雙袖向上一挽,褲腳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裡慢慢移動著,左腳輕輕地抬起一點,向前邁了一小步,右腳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著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著背,低著頭,眯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時,她停下腳步,不再東張西望,對著右邊的一個地方目不轉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紮,將一條小魚捧在手中了。
2.她拿起筷子,向一盤色澤鮮豔的菜伸去,輕輕夾起一片。本來筋脈突兀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顯。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細細地品嘗著。
3.奶奶將右腳繃著,向鞋子口裡溜進去,筋脈凸兀的手緊緊抓著門框,將左腳輕輕抬起,緊繃著的腳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裡扎了扎,接著踩了幾踩,讓自己的腳更舒適些,滿意地出門了。
4.近了,更近了,組長終於來到他的身邊,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業,快交作業!」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樣滑稽,又是那樣神秘,猛然,他把頭一紮,像一條滑溜溜的泥鰍從組長胳膊旁閃過,腳底像抹了油一樣飛奔逃走了。
5.十字路邊有一個老婦人,略微有些駝背,胖胖的身軀,費力地打著傘在空曠的路上艱難地行走。狂風夾著大雨撲面而來,她使勁向前躬著身子,抓緊傘,進一步,退半步,踉踉蹌蹌地向前走著。
《守財奴》中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箍桶匠葛朗臺彌留時,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他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這一「抓」,送了暴發戶的老命,也使守財奴至死不改的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監死前「伸」最終使其成了世界文學名著人物畫廊中的又一吝嗇鬼的典型。
《荷花澱》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隊去」時,手指不禁「顫動」——葦眉劃破手指,亦是其內心思想的顫動,寫出了水生嫂沒有思想準備,捨不得丈夫離去的細微心態。
以下是動作描寫的一些方法技巧:
所謂「化功大法」,就是要把一個很籠統的大動作,分解成若干個連貫的小動作,給大動作一個「過程」。
我們還看剛才的例子:李老師喝茶。請看一個同學把這一個大動作寫成小動作的例子,我們一起來讀讀。
「 李老師停止了講課,目光一瞟,伸過右手湊近杯子,然後輕鬆地拿起杯子,擰開杯蓋,把杯子舉到嘴邊,嘬起嘴唇,輕輕歪斜杯身,讓水滋潤了一下嘴唇,大概是在試探杯子中的水燙不燙吧。然後,就大口大口地狂喝起來,只聽到「咕嘟咕嘟」的聲音,他的喉結也上下不停地抽動。眨眼功夫,一杯水就見底了。他咂吧咂吧著嘴唇,好像還很不解渴呢。」
這一段描寫,把李老師喝水這一過程,分解成「拿起杯子——試探溫度——大口猛喝——咂吧嘴唇」這樣一連貫的小動作,是不是把「大動作」寫成「小動作」了?有的同學經常抱怨自己的作文寫不具體,在寫動作的時候,採用把「大動作」寫成「小動作」就是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
在我們的課文裡,也有類似的「化功大法」,課文《凡卡》一課中,寫凡卡寫信的動作,就是大動作,其中一個細節:
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寫上地址:「鄉下爺爺收。」然後他抓抓腦袋,再想一想,添上幾個字:「康司坦丁•瑪卡裡奇。」
這裡的想、蘸、寫、抓、添等一系列動作,把不會寫信的凡卡渴望爺爺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複雜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學了就要用,剛才同學們在紙上寫的「媽媽懲罰我」或「爸爸打我」,你能把這個大動作,分解成若干個連貫的小動作嗎?試試?
寫好人物的動作,選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進行修飾,是不是就很美呢?
小貝蒂伸出雙手,捧起燕子,送到嘴邊用呵氣為小燕子取暖。
我們對這句話裡的動作「塗脂抹粉」,就成了這樣一句:小貝蒂慢慢地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貴無比的寶貝一樣,輕輕地送到嘴邊用呵氣為小燕子取暖。通過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在動詞前面加上適當的修飾語,就會使動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較細緻地表達出來,人物形象就會更具活力,就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與思想。這裡就叫「塗脂抹粉」。
「 來到爬杆的場地,張小虎一隻手搖了搖爬杆,一隻手搭在額前,抬頭仰望一下杆頂。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兩腳微微張開,身體慢慢往下蹲。忽然,張小虎猛地往上一竄,兩隻手一上一下緊緊地握著爬杆,兩腿交叉,用腳背死死地「咬」住爬杆,居然一下子就讓我們要抬著頭仰望他。緊接著,張小虎輪流交換著雙手,每換一次,都靠著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動,雙腿也不閒著,一松一緊地配合……在我們的歡呼聲中,張小虎已經觸摸到了杆頂的橫梁,朝我們頻頻揮手呢。」
上面的片段中,運用「化功大法」把張小虎爬杆的動作進行了分解,然後給部分動作「塗脂抹粉」,文章就顯得活靈活現,就真的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聰明的你,準備好了嗎?為你面前的動作片段,也來「塗脂抹粉」吧。記住,不能太多,化妝多了,也不自然。
在寫動作的時候,如果僅僅是動作描寫,也很單調的,在動作中載入聲音,就會讓你筆下的動作活靈活現。這裡說的「配上聲音」可以有兩種聲音,一是配上人物的語言描寫,二是配上適當的象聲詞。
「 劉老師把試卷攤開,平鋪在講桌上,食指往嘴巴裡一舔,蘸了點唾沫,隨即兩個指頭一翻,抽出了一張試卷:「這是張璐同學的試卷,你們瞧瞧,書寫得多工整……」邊說還邊在試卷上用手指敲了敲,仿佛我們看不見他的動作似的。接著,劉老師又抽出了一張:「而徐晉呢?我都不想看他的試卷,不管你會不會,你把字給我寫好啊!連自己的名字都寫得七倒八歪的!你給我上來!」說完,手指直指徐晉,似乎要把徐晉給戳穿了……」
這是一段老師點評試卷的過程,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經常看到類似情景,簡單的幾個動作,經過小作者「化功大法」、「塗脂抹粉」,加上人物的語言描寫,就變成了近200個字的小片段,厲害吧?
因此,同學們在平時寫作時,要克服「偷懶」心理,勤快一些,這樣,我們平時看上去挺簡單的幾個動作,認為不可能寫進作文的「一般內容」,都可以成為你作文的素材。
「配上聲音」除了人物的語言描寫外,還可以配上適當的象聲詞。什麼是象聲詞?就是表示聲音的詞語,比如小貓叫的聲音「喵喵」、北風颳的聲音「呼呼」、汽車的喇叭聲「嘟嘟」、爆竹發出的聲響「噼裡啪啦」等,這些就是象聲詞。
「 來到爬杆的場地,張小虎一隻手搖了搖爬杆,一隻手搭在額前,抬頭仰望一下杆頂:「就這麼一點高度,還難得倒我爬杆王?大家瞧我的!」。說完,張小虎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兩腳微微張開,身體慢慢往下蹲。忽然,他猛地往上一竄,兩隻手一上一下緊緊地握著爬杆,兩腿交叉,用腳背死死地「咬」住爬杆,「嗖」的一聲,居然一下子就讓我們要抬著頭仰望他。緊接著,張小虎輪流交換著雙手,每換一次,都靠著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動,嘴裡還發出「嗨嗨」的聲音。他的雙腿也不閒著,一松一緊地配合……在我們的歡呼聲中,張小虎已經觸摸到了杆頂的橫梁,朝我們頻頻揮手:「我上來啦——我贏啦——」。」
這一段動作描寫中,就有了人物的語言與象聲詞的插入,比上一段「無聲的世界」好多了。同學們,還不趕快拿起筆,繼續修改你面前的一段話呢?配上聲音,讓動作行為更生動!
在動作描寫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寫清人物做了什麼動作,還要思考此項動作是在什麼情況下做的,是怎麼做的,這就要讓動作與表情、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表現人物。
課文《全神貫注》中描寫羅丹修改塑像的一段,我們一起來看看。
「 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裡嘰裡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一刻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羅丹越幹越起勁,情緒更加激動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著女像痴痴微笑,然後輕輕地籲了口氣,重新把溼布披在塑像上。」
這段文字通過描寫羅丹的動作和神態表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工作一絲不苟、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羅丹,看到了一個如痴如醉、忘我工作的全神貫注的藝術家形象。
「 我把自製的賀卡舉到媽媽面前:「媽媽,生日快樂!這是給你的禮物!」
媽媽張大了嘴巴,滿臉疑惑:「這……這是你做的賀卡?」
媽媽接過賀卡,輕輕地打開,一曲悠揚的《生日快樂歌》從賀卡裡飄了出來。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片紅暈湧上了她的臉龐,此時的媽媽,一定是幸福的。
媽媽撫摸著賀卡的每一個邊,不斷發出「嘖嘖」的讚嘆聲,還三番五次、顛來倒去地看著,仿佛在欣賞她最心愛的寶貝。忽然,媽媽一把把我拉在懷裡,緊緊地抱著我:「我的好女兒!我的好孩子!媽媽謝謝你!」。我明顯地感覺到媽媽的身體在抖動著。
這一段話寫了媽媽收到禮物後的一系列動作與表情,寫出了媽媽的幸福與激動,簡單的一個「收到禮物」的動作描寫,卻讓我們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看來,這樣的動作描寫技法真是太妙了。
再次修改我們的動作描寫片段,給動作描寫「加上表情」吧。
在動作描寫時加入「心理活動」描寫,所寫的動作就更加「有血有肉」,特別是動作的動機將更加突出,人物行動將更加明晰。
「 我飛快地從地上抓了一把雪,使勁地捏了捏,感覺雪球還是太小,想想不解恨:剛才你趙紅也太不夠哥們兒義氣了,竟然敢襲擊我?看我這次怎麼收拾你!又迅速抓了一把,這樣兩把雪揉在一起,我搓了搓,磨平了雪球的表面,嘿嘿,趙紅,你給我小心啊!
我瞅了瞅對面的趙紅,他正在搓雪球,大概還想再給我一個「炮彈」吧。這正是個機會,趁著他還沒有準備好,我掄起手臂,甩了兩圈,看準趙紅的方向,把雪球使勁拋了過去。「嗖」的一聲,雪球劃了個美麗的弧線,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趙紅搓雪球的手上,「嘭」地炸開了,濺得趙紅滿臉都是雪片。「哈哈哈……」趙紅還沒緩過神來來,我轉身跑開了:不能再戰了,他被激怒了可不好惹。」
這是《雪戰》作文中的一個片段,小作者打雪仗的情形寫得栩栩如生。我們也看得出在「反攻」時小作者內心是怎麼想的,就知道這個「雪球」拋出去的力量是何等之大,這樣的片段描寫,就比沒有心理活動的強多啦。
想想你面前的作文片段,媽媽懲罰你或爸爸打你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補充上去吧。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好看你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