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闢謠新冠病毒起源自實驗室:已有證據表明病毒源自動物
世衛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正與兩種「大流行」鬥爭,分別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虛假信息大流行」。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她表示,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而來的。
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數日 眼睛或成病毒入口及傳播源
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據一份病例報告顯示,義大利首位確診的COVID-19患者在鼻腔內新冠病毒清除很久之後,眼睛中檢測到傳染性病毒顆粒的水平。該研究報告表明,眼睛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感染源,病毒可以在那裡複製。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新冠病毒眼睛樣本的傳染性。
新研究發現羥氯喹對新冠患者無改善效果
一項公布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org 上的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羥氯喹並不能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和呼吸機使用率。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美國 COVID-19 檢測試劑盒假陰性率最高或達 15%
一項最新的預印本研究指出,在已經獲得了美國 FDA 緊急使用授權的 5 種檢測試劑盒中,假陰性率最高達到了 14.8%。這項研究採集了 239 份已確定的陽性患者標本,對上述 5 中檢測試劑盒進行了重新測試,研究者表示理想情況下檢測準確率應該高於 95%,但雅培公司(Abbott)生產的 ID NOW 試劑盒假陰性率接近 15%,是其中最不準確的一種。目前美國已有多家醫療機構表示將不再使用該檢測試劑盒。
瑞士開發出可探測空氣中新冠病毒的新型傳感器
瑞士一個研究小組21日宣布,他們開發出一種能夠靈敏、可靠地檢測到空氣中新冠病毒的生物傳感器,不但可以作為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診斷替代方法,還可用於實時監測火車站、醫院等人流密集場所空氣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
Lancet子刊鍾南山參與研究:40%新冠肺炎患者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
鍾南山參與的一項發表在《柳葉刀-血液學》上的研究顯示,進一步通過中國全國性數據反映了COVID-19患者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提示在診療中應注意預防。相較於靜脈血栓栓塞低危患者,高危患者出血風險高7.5倍,轉入ICU風險高近12倍,需要機械通氣風險高12倍。研究團隊預計,如果沒有預防措施,11%高危患者會發生靜脈血栓栓塞事件。
超1/3新冠患者有神經系統症狀,武漢協和醫院團隊JAMA子刊發文提醒
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COVID-19)可帶來一系列不同的臨床症狀,包括呼吸系統以外的臨床表現。除了對眼部感染和胃腸道症狀的發現討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團隊近日報告了新冠病毒相關的三大類神經系統表現,常見表現有頭暈、頭痛、味覺障礙、嗅覺障礙、肌肉損傷等,重症患者甚至會出現中風和意識障礙。而且,部分患者沒有其他典型首發症狀。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
檢測不足!研究稱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 紐約州超額死亡是官方報告2-3倍
近日,來自耶魯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稱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在疫情嚴重的新澤西州和紐約州,全死因超額死亡負擔是官方報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2至3倍。文中指出,在2月和3月的大部分時間裡,由於沒有足夠的能力檢測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現有的實驗室確診病例僅佔所有感染病例的估計10-15%。
Cell 驚人發現:ACE2是幹擾素誘導基因 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會加重病毒感染
2020年4月22日,哈佛醫學院Carly G. K. Ziegler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的論文顯示,細胞檢測到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幹擾素(IFN)誘導幹擾素刺激基因(ISG)對於小鼠,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s)和人類的宿主抗病毒防禦至關重要。此外,該研究數據還表明SARS-CoV-2可以利用物種特異性幹擾素驅動的ACE2上調來增強感染。
專家:新冠肺炎導致肺纖維化的概率較低
4月21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肺部嚴重感染可能會發展為肺纖維化,其主要表現是氣短、呼吸困難、有時咳嗽等。但同時,他還強調,肺纖維化的病因常常是慢性的損傷所致,新冠肺炎是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急性病病程比較短,導致肺纖維化發生發展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基因編輯技術「剪」出肉多個大黃顙魚
中國水產科學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李凱彬課題組與該校模式動物研究所趙慶順課題組以及南京堯順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生長快速、肉質量高和規格大的新品系黃顙魚。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水產養殖魚類的基因敲除,該成果已發表在《水產養殖》雜誌上。
宅家看電視,謹防「坐」出心臟病!《自然》子刊研究發出提醒
《自然》旗下的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今天發表了一篇最新論文,科學家們利用新的數據分析方法表明,久坐看電視直接增加冠心病發生風險。研究作者通過一項孟德爾隨機化分析,評估了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增加與冠心病發生的因果關聯。數據分析的結果指出,在平均2.8小時的基礎上,每增加1.5小時,造成冠心病風險增加44%。
《自然》子刊發表美國腦機接口最新技術 可從不穩定情況中自動恢復
最新一項研究以Stabilization of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via the alignment of low-dimensional spaces of neural activity(通過調整神經活動的低維空間來穩定腦機接口)為題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研究團隊開發了從大腦到外部設備的直接通路,使用一種比頭髮還小的電極來記錄神經活動,並將其用於控制算法。
南工大實現太陽光碟機動光催化內建電場重構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陸春華、寇佳慧與東南大學教授趙遠錦合作製備了一種多功能光催化複合纖維,首次實現了太陽光碟機動內建電場重構,並有效增強光催化性能提高。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構築紅外光響應的光生電子驅動器來增強光催化產氫》為題,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先進材料》上。
海平面僅用四百年上升十多米
根據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20日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稱,全球海平面在不到400年的時間裡明顯上升了12米至14米,其原因是大約14650年前,歐亞冰蓋局部發生崩塌所導致。
母乳餵養嬰兒或可抑制腸道病毒生長
研究人員發現,新生兒似乎並未攜帶任何此類病毒,但其出生後第一個月內,腸道就迅速成為數十億病毒的樂園。研究人員在《自然》報告稱,病毒群落的形成則取決於嬰兒是否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可調控新生兒病毒群落的逐步形成。
科學家揭示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新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羅強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並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雜誌。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
中外科學家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研究者進一步從神經影像層面對這些高度關聯的特徵行為進行分型,發現注意力缺陷障礙和品行障礙由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右側下額葉區域共同調控,揭示了兩者共病的腦網絡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
科學家研製出「新納米探針」助力研究神經活動
4月18日,《科學進展》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高靈敏和特異的納米探針用於近紅外鉀離子成像》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鉀離子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伴隨神經活動的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海南高校開學時間確定 5月9日後畢業年級可返校
4月21日,海南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高等院校開學準備工作的通知》,就2020年春季學期高等院校開學做出安排。2020年5月9日後,具備校園疫情防控條件的高等院校可安排畢業年級學生返校;畢業年級學生返校一周後,安排其他年級學生分批錯峰返校。各高校學生返校具體時間和錯峰方案由各高校自行發布。錯峰時間由省教育廳結合實際統籌協調安排。
江蘇大學教授因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被撤稿 校方回應「正在鑑定」
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2015年12月15日江蘇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在解釋撤稿原因時,雜誌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本科生 Roland Molontay 於 2013 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而沒有註明出處。目前,江蘇大學校方回應《中國科學報》稱,已經邀請校內外專家對該論文是否抄襲進行鑑定,相關結論仍未得出。
今明兩年安徽省事業單位將提高專項招聘高校畢業生比例
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安徽省人社廳印發《關於貫徹落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鼓勵各級事業單位結合單位實際和崗位需要,今明兩年在開展公開招聘時,除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具有職稱或職業資格條件要求的崗位招聘、基層服務項目人員等特殊群體的專項招聘外,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招聘,並提高專項招聘高校畢業生比例。除確有必要外,報考條件不作工作年限要求。
今日頭條聯合武漢大圩等百所高校上線直播專區 為高考加油
為助力全國考生更好備戰2020年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近日,今日頭條聯合全國百所高校上線了「2020高考百校直播專區」。4月20日-5月20日,打開今日頭條或西瓜視頻App搜索「高考」--進入「2020高考百校直播」專區,不僅可以看到上百所高校的招生直播,還可以與高校老師互動,免費觀看各科考點及習題分析。
無錫高校畢業生「雲招聘」平臺正式上線 提供18000餘個優質崗位
4月20日,由無錫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共同打造的2020「智匯無錫」高校畢業生「雲招聘」平臺正式上線,促進高校畢業生多就業、就好業。截至目前,「雲招聘」平臺已吸引545家用人單位報名參與,共向高校畢業生提供18000餘個優質崗位。啟動當天吸引了來自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全國各重點高校的2.1萬餘名高校畢業生在線觀看、互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重點專項首輪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政府間重點專項評審工作安排,已於2020年3-4月組織開展政府間重點專項項目首輪評審。此次評審採用網絡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114組專家,570人。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2014〕11號)文件精神,現將評審專家名單予以公布。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封面文章。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的距離和自行,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實踐二十號衛星核心試驗全部完成
近日,我國目前體量最大、技術水平最為先進的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完成全部核心試驗,充分驗證了衛星性能及多項最新技術。實踐二十號衛星於2019年12月27日隨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月5日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後,開始進行在軌測試。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於24日亮相
國家航天局22日在官網進行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新聞發布,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22日表示,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將通過線上方式舉辦。屆時,將舉行航天日旗幟交接;三位2020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開亮相;2020年航天日宣傳片將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公開等等。
「國際標準化傑出貢獻獎」評選正式落戶青島
近期,經過歷時5年的協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第111次理事會會議在日內瓦通過了「國際標準化傑出貢獻獎」的授權,由ISO前主席張曉剛博士個人出資發起成立的「青島市時序國際標準化傑出貢獻獎勵基金會」負責具體組織發動評選等工作,標誌著該獎項正式落戶青島。
溫州大學獲21屆中國專利金獎
近日,由溫州大學為專利權人、戴瑜興教授為第一發明人的發明專利「海島特種電源供電系統」憑藉其國際領先的技術水平、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據悉,本屆中國專利獎,共計30項金獎,其中高校獲金獎僅7項,溫州大學是浙江省內唯一一所獲得金獎的高校。該獎項是溫州大學首次獲得的中國專利金獎,也是溫州市首次獲得該項殊榮。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