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 馮曉暉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近期就學前教育開展專項調研。調研抽選了北京、河北、江蘇、四川、陝西、寧夏等13個省(區、市)的174個縣(市、區),對相關教育主管部門、702所幼兒園和5787名幼兒家長進行了訪談或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幼兒園發展進入由量轉質的階段,但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需要重視。
供給總量增加,供給質量改善
政策成效顯現,供給總量不斷增加,毛入園率持續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學前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表現在:新建園快速增加。調查顯示,37.5%的受訪幼兒園為2012年後新建園,實際招生人數佔比達三成。廣東2017年幼兒園數量比2016年增加760所,增長4.4%,重慶幼兒園數量近7年平均增長2.2%。毛入園率持續提高。在調研的174個縣(市、區)中,七成以上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超過90%。福建2017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高達98%,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
政府投入力度大,供給質量有所改善,普惠幼兒園覆蓋率已近七成。國務院印發《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各地先後出臺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2017年,調查的174個縣(市、區)投入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167.9億元,平均每個縣(市、區)投入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近1億元,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普惠性幼兒園平均覆蓋率接近七成。
各地加大投入,幼兒園硬體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調查顯示,95.7%的受訪幼兒園配備了各類教學圖片、錄音帶、光碟、教材和各類圖書;97.2%的幼兒園配備了實用、衛生、安全、齊備的桌椅和玩具等教學設備;94.6%的幼兒園配備了衛生安全的床鋪和生活用品;93.3%的幼兒園配備了防暑防寒設施;91.3%的幼兒園配備了適合兒童戶外運動的體育器械和大型玩具。近八成幼兒園擁有300㎡以上的運動場和50㎡以上的活動室。
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無證園存在極大隱患
學前教育發展不充分,供需缺口較大。一是幼兒園數量缺口大。雖然近年來幼兒園增加較多,但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幼兒園需求呈井噴式增長。陝西預計到2020年,調研的5個城市(西安、寶雞、渭南、安康、延安)3-5歲待入園幼兒達30萬人以上,學位總缺口10萬個左右。
二是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目前制約幼兒園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不足。247家有擴班計劃的幼兒園中,40.9%因為師資不足未能按期完成計劃,居所有原因首位。江西目前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為1∶12.9,教職工缺口率在40%左右。經測算,到2020年,北京調研的九個區專任教師總量缺口為14304人,寧夏缺口12900人,四川缺口率39.3%。
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公辦、民辦園發展不平衡,公辦園「一園難求」,部分民辦園招生困難。公辦幼兒園憑藉著費用實惠、設施齊全、管理規範、師資優良等優勢,依然是絕大多數家長的首選,但目前公辦幼兒園數量較少,難以滿足需要。調查顯示,被調查地區公辦幼兒園佔比僅為25.3%,2012年之後新建的幼兒園只有29.4%是公辦園。重慶公辦園僅為16.1%。與此同時,部分民辦幼兒園因條件不好,導致生源不足。陝西反映,在25所招生困難幼兒園中,民辦園有18所;江西反映,民辦幼兒園招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幼兒園位置不佳(85%)、硬體設施不好(45%)、師資團隊不行(20%)、收費過高(15%)。
二是幼兒園規劃布局不平衡,中心城區缺口大。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區人口急劇增加,學齡前幼兒增加較快,但由於中心城區在城鎮發展規劃時沒有預留學前教育用地,新建幼兒園選址難,建設落地難,特別是公辦幼兒園難以滿足需求。福建漳州市中心城區公辦幼兒園的招生/報名比例平均在1∶3至1∶6之間,個別幼兒園達到1∶10,其中53.1%的受訪公辦園採用「排隊搖號入園」方式招生。
三是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落地難。新建小區本應配套建設幼兒園,但一些開發商拖延建設,或不按規定和規劃建設。山東反映,有的開發商配套幼兒園建築面積過小,建設標準低,周圍環境差,有的甚至將幼兒園規劃在有爭議的地塊,導致幼兒園無法建設,業主入住多年,幼兒園仍未落實。陝西反映,由於產權歸屬、接收主體不明確等原因,部分新建小區沒有將配建的幼兒園移交政府管理,繼續由開發商或出售、或租給個人辦園,難以體現普惠性的要求,也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無證幼兒園問題突出,存在較多隱患。調查顯示,一些民辦幼兒園由於基本設施不達標、設備不完善、辦園條件簡陋、審批手續複雜、審批時間長等原因,未能獲得辦園許可證。調研的174個縣(市、區)共有無證幼兒園6348所,在園兒童55萬人。北京調研的九個區無證幼兒園多達1381所,比公辦園和有證民辦園總和還多339所,無證園在園幼兒13.4萬人。安徽調研地區無證民辦幼兒園418所,佔民辦園的比例達61%。這些幼兒園保教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幼兒園虛設一些光環,服務與價格不匹配,收費高,服務差;有的對幼兒進行過多的限制和懲罰,甚至對幼兒造成傷害;有的為了迎合家長心理,開設拼音、算術等課程,「小學化」教學傾向明顯。部分調研地區管理機構反映,對於無證幼兒園的處理存在「兩難」:一是管理難,因其數量多、教職工人員複雜,日常監管存在困難,各職能部門及街道鄉鎮沒有形成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取締後很容易再異地滋生;二是取締難,因其在園幼兒數量多,如果取締,在園幼兒分流安置困難,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和成為關注熱點,有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社會影響。
教師待遇偏低,民辦園隊伍穩定存在隱憂。幼教從業者在承擔來自社會的高關注度的同時,收入與工作強度不匹配問題較突出,幼教崗位對高素質人才缺乏吸引力,「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工資待遇偏低,同工不同酬問題嚴重。89.8%的受訪幼兒園教師工資(含獎金)在5000元以下,85.4%的幼兒園保育員(含獎金)工資在3000元以下。調研縣(市、區)非在編教師月平均工資僅為在編教師月平均工資的一半左右,同工不同酬現象突出。四川調查的12個縣(市、區),2017年公辦園在編教師平均月工資收入為4948元,與全省教育行業全部在編教師月平均工資6217元相比差距較大;公辦園非在編教師和民辦園教師的工資更低,平均月工資收入僅為2682元和2639元,與全省城鎮全部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4889元相比差距較大。北京公辦幼兒園在編教師月平均工資在6400-13250元之間,民辦幼兒園教師月平均工資僅有3200-4500元。
二是正式編制少,流動性大。調研地區普遍反映,近年來事業單位編制萎縮,公辦園教師編制嚴重不足,調研的174個縣(市、區)在編幼兒教師44021人,僅佔幼兒園專任教師總數的15.2%和教職工總數的9.1%。由於沒有編制,自主聘用的人員受多因素影響,隨意辭職現象突出,近一半的調研幼兒園每學年流動人數超過10%。
三是社會保障不到位。由於流動性大,一些民辦幼兒園保教人員醫保、社保等福利待遇沒有保證。調查顯示,受訪的452所民辦幼兒園,15%以上的保教人員沒有享受社會保障,陝西20%的受訪幼兒園教職工不依法享受醫保。
民辦園享受優惠政策較少。調查顯示,38.3%的民辦幼兒園未享受任何優惠政策;僅有36.8%的民辦園享受過培訓教師,35.2%享受過教研指導,30.1%享受過綜合獎補,11.0%享受過電水氣與公辦同價,6.2%享受過減免租金,4.1%享受過派駐公辦教師,1.9%享受過劃撥方式供應土地等優惠政策。在建園過程中有69.9%的新辦園表示遇到過審批手續複雜、53.0%遇到過資金籌集困難、48.2%遇到過審批時間長等問題。
加大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打造高素質的幼師隊伍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經費預算,提高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佔比,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學前教育服務的力度,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全面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進入學前教育領域,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探索以獎代補、以租代建等鼓勵方式,推動民辦幼兒園的發展。
精準施策,使優惠政策真優惠。針對各類幼兒園不同的基礎條件和運行模式,優惠政策也應有所不同。公辦園希望提高收費標準,建立合理的調價機制,定期對收費標準進行調整;民辦普惠園希望政府給予的獎補以貨幣形式發放,以便自主使用,更好地按需求購買,同時提高生均補貼,根據辦學成本逐年提高標準,加強撥付資金或經費的時效性,以免拖欠教師工資或待遇;民辦非普惠園希望在租金、水電、供暖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提高幼師社會地位,創新培養模式。一是提高幼兒教師工資水平,建立明確的幼兒教師薪酬標準或指導意見;二是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加大高校對幼師人才的培育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幼教事業。公辦園希望增加教師編制,根據招生人數按照《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規定比例配足配齊幼師,同時提高幼兒園高級職稱的比例,給予年輕老師更好的發展空間;民辦園希望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強與公辦園的溝通交流,加強公辦園對民辦園管理及教學的幫扶力度,多派駐公辦園教師,幫助指導教學管理工作,同時在教師職稱評定、各類比賽與培訓等方面享受與公辦園同等待遇。
切實解決無證園問題,為幼兒營造良好環境。要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無證辦幼兒園問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勇於擔當,齊抓共管。在開展無證辦園行為清理整頓過程中,市場監管、民政、消防、建設、規劃等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形成合力,對於無證園有意願整改的,有關部門要按照標準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其整改,直至整改到位發放相關證件;對於不願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按照法律程序,申請由法院對其強制執行,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