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不平衡講的是結構問題,即便有更好的東西存在,其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而不充分講的是量的問題,如多個行業產能過剩、庫存增加。說的雖然是量,但實際上是質有問題,即好的東西太少,導致產能過剩,這就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後遺症」。
「應該辯證地看待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二者並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互為整體的。不平衡是產生在不充分的基礎上的,發展不充分則是造成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們更應重視不充分對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意義。
「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區域不平衡、領域不平衡和群體不平衡三大方面。」辛鳴說,區域不平衡主要指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領域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五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領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一馬當先、奇蹟頻現,政治社會文化建設雖穩步推進,但與經濟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生態文明建設應該說是最薄弱的環節。」
關於發展的不充分,辛鳴告訴半月談記者,這主要包括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不夠豐富、發展程度不夠高、發展態勢不夠穩固。發展的不充分表現在多個方面,發展方式有待充分轉變、依法治國有待充分推進、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社會事業有待充分發展、生態環境有待充分改善、體制機制有待充分改革等。
以教育為例。「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教育不平衡、區域教育不平衡、不同類型教育不平衡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現在高等教育年年擴招,而職業教育人才緊缺,社會的職業技能人才缺口大。同時,不同學段的不平衡問題也很突出。
專家認為,教育發展的不充分表現在整個教育發展水平偏低,跟老百姓的需要存在差距,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存在差距。
「解決發展不平衡,首先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更加強調從全局的高度思考發展、籌劃發展,更加注重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社會群體間的協調以及經濟與社會其他方面之間的協調。」辛鳴說,解決發展不充分,關鍵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破除一切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釋放一切社會活力與創造力,不斷提高發展水平、發展能力與發展績效。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能寄希望於技術層面的措施。」儲朝暉說,這需要從認識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出發,「比如要認識到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實質,就是整個社會發展不夠平衡、不夠充分。」
儲朝暉表示,教育治理體系必須從學校和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二元治理結構,轉變為學校、政府和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多邊協同治理結構,建議引入社會第三方機構管理教育的規劃、投資、評價等體系。(半月談記者 吳慧珺 姜剛)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