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辛莊村垃圾分類有一套 從垃圾遍地到垃圾不落地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7月20日,北京,「我們住在京北的小村莊,清清的渠水村前流淌,連綿的燕山是我們的屏障,這裡是首都的草莓之鄉……」每天早上7點半,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保潔員李建成的三輪車上掛著一臺錄音機,循環播放著這首名為《辛莊人》的村歌。

三輪車上放著四個垃圾桶,分別回收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廢品、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聽到村歌響起,73歲的魏國儉走出家門,將廚餘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投進了垃圾桶中。

在垃圾分揀站,不透明塑膠袋膜、氣泡膜、快遞袋、水果網、文具玩具、吸管一次性餐具……這個京密引水渠旁的一個小村莊,開展垃圾分類一年有餘。最終形成了將垃圾細分為42種,村莊垃圾減量8成。

辛莊村如何從最初的垃圾遍地變成了垃圾不落地?

淨塑 志願者先說服村幹部

京北的辛莊村,緊鄰京密引水渠,站在村裡便可以遠眺燕山。村子道路兩旁種有許多高大的白楊樹,村莊整潔安靜。

辛莊村進行垃圾分類一年有餘,效果十分明顯。「垃圾分類之前,村子裡大大小小的垃圾站17個,一到夏天蚊蠅亂飛,氣味難聞。」村支書王志順說,除了垃圾站內的垃圾,村子裡隨處可見被丟棄在房前屋後的生活垃圾。

辛莊村共有392戶村民,除此之外,還有100多戶藝術學校的家長與孩子,以及住在村中的幾十名藝術家。

楊婧從城裡搬到了辛莊村居住,她在夢想中的大院子裡種菜種花,還養了兩隻羊。可是不久後,一隻羊因為誤食了塑膠袋死掉了。

這樣促使楊婧組建了辛莊環保小組,小組中共有7名志願者。「最初的做法是淨塑,而淨塑與垃圾分類也是不開分割。」

去年4月,住在辛莊村的幾名志願者找到了村主任李志水,提出要在村裡開展垃圾分類。「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個新的事物,從來沒接觸過。」垃圾問題也是他一直頭疼的事情,聽了志願者的建議後,李志水也憧憬村子起變得乾淨整潔後的樣子。

觀看視頻《垃圾圍城》,聽環保小組講塑料危害。李志水和其他村幹部,開始學習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聯想到村子裡成群的蚊蠅和刺鼻的氣味,李志水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漸漸轉變,「想讓村民認可,首先我們自己得認可,得想清楚。深入學習了之後,我們認為這件事值得幹。」

兩個月之後,淨塑行動開始,村幹部帶著村民在村子裡清理垃圾,共清理出100多車垃圾。「村子裡的小商店不允許使用塑膠袋,在淨塑的同時也進行著垃圾分類。」李志水說,讓村民感受到親身的環境變化,才能讓他們參與其中。

村民魏國儉的屋外,曾經就是一個垃圾站,每到夏天都門窗緊閉。「那味兒就別提了,屋裡還都是蒼蠅。撤銷了垃圾站,環境變好了,自然我們願意這麼做。」

回收 從桶到桶使垃圾不落地

早上7點半,李建成車把上掛著的錄音機便準時響起。和其他7名保潔員一樣,騎著三輪車在村子裡穿梭。

錄音機裡循環播放著村歌《辛莊人》,三輪車上則放著四個垃圾桶,分別回收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廢品、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每天早上回收一次,晚上回收一次,每次都放著村歌,村民一聽到村歌就知道我們來收垃圾了。」

對於提高村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村委會與志願者為村民辦了30多次培訓班和學習班,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解釋如何分類。在魏國儉的家中,放著三個垃圾桶,分別裝著可以回收的垃圾與不可回收的垃圾。「廚房裡還有個裝廚餘垃圾的。當時學習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廚餘垃圾就是會腐爛的東西,可回收的就是能賣錢的,燈管、電池是有毒的,賣不了錢的就是不可回收的。」

周圍環境的改變,也使得村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

「我想起了小時候,那會兒的菜吃起來特香,玉米嚼起來也有味兒。」魏國儉說,後來村子裡垃圾遍地,堆滿了塑膠袋,家家備著殺蟲劑對付成群的蚊蠅。

魏國儉將已經分好的垃圾直接從家用的小垃圾桶,倒進了三輪車中的大垃圾桶。「不管是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垃圾,都有對應的垃圾桶。這樣做的目的就能讓垃圾從桶到桶,不再落地。」

「以前一到夏天總得有幾起被叮咬的嚴重的事情,今年垃圾不落地後,這樣的事情一直沒有發生。」王志順說,看到環境改善,村民的習慣也逐漸形成。在垃圾分類實施了半年多之後,志願者與村委會便開始計劃著進一步將垃圾細分。

細分 二次分揀後8成垃圾可回收

辛莊村南側的一塊2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兩排藍色的垃圾桶整齊地擺放著。每個垃圾桶上都貼著自己的「名字」,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快遞袋、包裝繩、硬紙板紙箱、啤酒瓶、二鍋頭酒瓶……每個垃圾桶中都存放著相應的垃圾。

今年2月開始,辛莊村開始進行垃圾細分類。對於志願者和村幹部來說,心情既忐忑又滿懷憧憬。

細分出的垃圾共有塑料、紙張、玻璃、電器、木頭、金屬、衣物、危廢八大類。其中塑料又被細分為透明塑膠袋膜、塑料瓶蓋塑料墊片、衛護產品的塑料包裝等23個小項。紙張中包含二手購物袋、雜誌書報等4個小項。玻璃製品也被細分為玻璃瓶、啤酒瓶、碎玻璃等5小項。金屬類垃圾被分為鋁製易拉罐、鐵罐、鐵銅鋁製品3小項。

「電池、螢光燈管、過期藥品、護膚品化妝品瓶,體溫計等都是有毒害的危廢垃圾。」李建成將回收的垃圾運到空地中,便與其他7名保潔員一起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讓它們都去到該去的地方。」

「垃圾細分之後,村裡只有20%左右不可回收的垃圾。需要垃圾清運車將它們清走處理。」王志順說,垃圾分類前,垃圾車每天都得來拉混運垃圾。垃圾分類之後,8成左右的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垃圾清運車也四五天才來一次。可回收的垃圾累積到一定程度後,便有相應的專業回收公司進行上門回收。

楊婧表示,快遞袋積攢到一定量後就有回收價值,後續廠家將會把有交代的紙部分去除後重新利用。衛護用品的塑料包裝,需要除去上面的貼紙、膠帶,這一類的包裝是非常乾淨的PE塑料,有較高的回收價值。

利用 環保酵素種植草莓反哺村民

空地中,除了有細分的42個垃圾桶。還有幾大桶酵素髮酵桶,回收後的廚餘垃圾,進入桶中經過三個月發酵後成為酵素。發酵後的酵素渣子曬乾後,攪碎埋在土裡,可變成肥料,或者稀釋後與土壤攪拌堆肥使用。

辛莊村只要以草莓種植為主,廚餘垃圾製成的環保酵素也供給許多村民種植草莓時使用。「用了這個之後,草莓變得有大又甜。」王志順說,使用環保酵素後種出的草莓,口感很好,價格也比普通草莓翻了一倍。「這也讓村民嘗到了垃圾分類帶來的甜頭,讓他們更加積極參與其中。」

在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看來,硬體設施在垃圾分類中已經幾乎沒有障礙,也具有廣泛推廣的條件,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對於垃圾分類的意願。從前沿到終端,都要做好垃圾分類,相關部門也應制訂相應的規範和法制建設,提供垃圾定點回收的便民服務對接,明確責權更好地做好垃圾分類。同時,應到居民如何科學分類投放垃圾,通過積分獎勵等方式增加居民積極性,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

「我們這麼做也是為子孫造福吧。」一名村民表示,自己此前從未聽說過垃圾分類,但是在培訓中才逐漸了解,「我不覺著麻煩,我常常讓小孫子跟著一起分。」

就辛莊環保小組,北京聯合大學社會建設研究院副研究員唐瑩瑩撰寫文章談及,農村垃圾治理的路徑探索,需要更多的王志順、李志水們,也需要更多的楊婧、唐瑩瑩們。其實是從修復農村環境到發展農村經濟,到優化村民自治機制,到重塑農村文明。這個探索,也許能夠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同時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到農村,重新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垃圾治理之路。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喜斌

相關焦點

  • 上門收垃圾 垃圾不落地 昌平農村垃圾分類有了「興壽模式」
    從「蚊蟲環繞」到「垃圾不落地」、從前端垃圾分類轉移到末端垃圾處理……昌平區興壽鎮從2016年起推行垃圾分類,如今成效顯著。僅2019年,興壽鎮的其它垃圾總量比2018年減少5000餘噸,垃圾減量率達60%,2020年前三季度比2019年前三季度減少8108噸。
  • 從環保到產業,辛莊村的垃圾分類實驗課
    作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他和同事們都忐忑不安,不知道過去三個月緊鑼密鼓的籌備,帶來的究竟會是驚喜,還是仍舊垃圾遍地的狼藉。「兩箱兩桶」「6月9日那天晚上,我一晚上都沒睡好,生怕第二天一早醒來,又是垃圾遍地的情況。我和村幹部們還特地起了個大早,結果因為起太早了,村民們還沒開始丟垃圾。」
  • 昌平興壽鎮辛莊村垃圾減量率達60%
    昌平區興壽鎮2016年開始在辛莊村探索農村垃圾分類,形成了一套接地氣、可操作、易推廣的模式,在全鎮20個村得到有效推廣,垃圾同比減少5000餘噸,垃圾減量率達60%,村民參與率、知曉率達95%。辛莊村位於昌平區興壽鎮中部,村民基本以種植草莓為主要經濟來源。
  • 垃圾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分類四年 垃圾減量八成
    眼下垃圾分類全市推廣,而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這個京北村莊已經默默堅持垃圾分類4年,從最初缺人缺錢缺經驗,到如今垃圾分類婦孺皆知,垃圾減量率達到80%,辛莊村探索出了一套接地氣、易推廣的農村垃圾分類新模式,成為當地人人為之驕傲的一件大事。
  • 昌平興壽辛莊村:變垃圾山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但隨之而來的缺少資金、沒有設備,加上村民普遍認為「錢都拿不出來,還搞什麼垃圾分類」的質疑等一系列困難便擺在面前,成為李志水和村兩委幹部們的「頭號難題」。為了讓垃圾分類落實下來,李志水一咬牙,從家裡拿出4萬元錢投入垃圾分類項目,在他的帶動下,村幹部和志願者們也紛紛捐款捐物。
  • 視頻北京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四年 垃圾減量八成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北京市各區正在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經過4年探索,形成了一套接地氣、易推廣的農村垃圾分類新模式,實現垃圾減量80%。
  • 昌平區辛莊村8成垃圾資源化 家家戶戶「兩箱兩桶」
    「習慣了一點兒不麻煩,」魏大姐說,「廚餘垃圾一天倒一次,玻璃瓶之類的收滿再倒。家裡乾淨,街道上更是衛生多了。」  地處京密引水渠邊的辛莊是個小村,村民不到400戶。在村裡轉一轉,街道雖不寬,但乾淨整潔。  一年前的辛莊村可不是這樣。魏宗英帶記者來到她家屋後:「原來這裡有一處垃圾站,遺撒的、外溢的,遍地垃圾、汙水橫流。一到夏天,蒼蠅、蚊子直往家裡鑽。」
  • 昌平興壽鎮探索垃圾分類,減量六成如何實現?記者探訪
    5月1日,北京新版垃圾分類條例實施,提出「農村垃圾分類就地處理」,他們的挑戰也從前端垃圾分類轉移到末端垃圾處理。辛莊村保潔工人下午5點到村民家上門收垃圾。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志水回憶,當時村裡有17個垃圾點,村民經常站在村路這邊就把垃圾直接扔到對面的垃圾點,剩飯、菜湯灑落一地,周邊蒼蠅、蚊蟲環繞,負責裝運垃圾的保潔工人需要戴口罩才能工作。2016年4月8日,居住在辛莊村、彼時還是大學教師的環保志願者唐瑩瑩找到李志水,想在辛莊村開展垃圾分類。唐瑩瑩的想法得到李志水的認可,辛莊村的垃圾分類探索從「垃圾不落地」開始。
  • 垃圾分類進行時 校內垃圾「四分法」如何落地
    桶站擺放有哪些「講究」?廚餘運輸怎樣安排?北青報記者新學期深入校園調查——校內垃圾「四分法」如何落地?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實施四個多月,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隨著本市各個中小學平穩有序開學,校園內的生活垃圾分類也都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條例》的原則性框架之下,校園中垃圾桶站的設置、回收方式和居民小區相比較更加突出因地制宜的特點,並有其特殊之處。
  • 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題: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田晨旭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不分怎麼罰?做好準備了嗎?如何確保新規落地實施、形成長效機制?圍繞社會關注的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 【要聞】垃圾不落地、按袋計費……臺灣垃圾分類的標準答卷到底是什麼?
    「臺灣垃圾不落地和按袋計費都成了日常習慣,可在內地為什麼總是水土不服?」朱曉芬問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能源與資源實驗室張家驥博士。 張博士說,好多內地朋友都提過類似問題。在他看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臺灣垃圾分類實現了標準化:「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 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回收基金。「標準化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朱曉芬問。
  •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兒子兩歲十個月,最近兩天迷上了計算器,一有時間就各種按。 剛才按到除號,語音反覆播報:除以除以除以…… 兒子抬頭,看了看我說:「除yu」,大概兒子沒聽清楚「除以」的「以」。 兒子抬起頭,認真地說了句:「廚餘垃圾!」 我和媽媽都驚呆了,孩子小,我們最多告訴孩子:垃圾要扔進垃圾桶。從來沒和他討論過垃圾分類的話題。 也許這只是孩子的一時之語,但不得不感慨一下:垃圾分類,不遠的將來一定會遍地開花,遍地結果啊! 看來,垃圾分類,後繼有人啊,哈哈!
  • 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垃圾焚燒處理既是科學處理垃圾的需要,也是為垃圾處理嚴峻形勢所迫,垃圾焚燒處理確有必要;但垃圾焚燒處理確實存在鄰避效應,且這種鄰避效應被焚燒處理設施運營過程暴露出的負面影響不斷放大,致使焚燒處理設施落地難,甚至進一步惡化了垃圾處理形勢,於是,社會呼籲政府加強垃圾管理、推動垃圾分類處理、減少焚燒處理的鄰避效應和尋找垃圾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並形成了垃圾處理、管理、治理3個看待垃圾問題的視角。
  • 皮影戲進校園 垃圾分類總動員
    日前,昌平區天通苑北街道舉辦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系列活動,走進了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區。一、二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了垃圾分類知識,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皮影戲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在垃圾分類主題宣講的開場環節過後,專業演員帶來了皮影戲《垃圾分類總動員》。「大家都很重視垃圾分類,這個戲很有教育意義,培養小朋友們自覺分類和環保意識。」負責此次皮影戲演出的領隊張自成告訴記者:「劇本和道具都是精心設計的,從劇本誕生到排練成熟需要10天左右,製作道具大概5天。」來自二年級2班的範浩軒說:「皮影戲很有趣,而且能學到垃圾分類知識,我們全家早就分類收集垃圾啦。」
  • 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看這個社區居民的...
    垃圾分類在社區居家推行的怎麼樣了?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8月25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區的一場居民垃圾分類經驗分享交流會議,讓大家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訣竅。垃圾扔錯了怎麼處罰?有居民介紹了自己垃圾分類經驗和具體方法,從自覺遵守情況到懲罰機制的實行,詳細介紹了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實現人人分類,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名業主代表介紹,如何做好節能減排,首先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例如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等,儘量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學校、社區等醒目位置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多渠道提醒指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
  • 「慢跑+撿拾垃圾」, 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
    文/馮嘉敏、李傳智、黃偉鴻  圖/何波  「撿跑中國」落地佛山 推進垃圾分類的有益創新嘗試  12日上午,「撿跑中國 重塑2020」——垃圾分類 佛山在行動的啟動儀式在佛山嶺南天地鯉魚廣場舉行。今年,繼北京、上海、廣州這三站活動後,「撿跑中國 重塑2020」第四站活動正式落地佛山,這是佛山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一次有益創新嘗試。
  • 昌平青聯委員擔起垃圾分類「指導員」 「定製款」廚餘垃圾桶現場發放
    「請您來這邊領一個『定製款』的廚餘垃圾桶,以後廚餘垃圾不用套袋了,直接倒就可以,特別方便!」8月29日上午,在昌平區城北街道京科苑東社區,來自昌平南邵鎮中心幼兒園的門利豔正在為小區居民發廚餘垃圾桶。門利豔也是昌平區的一名青聯委員,她主動報名參與了垃圾分類桶前值守活動,在指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之前,門利豔首先協助居委會為居民發放了廚餘垃圾桶。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定製款」廚餘垃圾桶全身呈綠色,大約有8升大小,每個桶上都有一個黃色的「拎頭」。
  • 垃圾分類 | 他山之石——日本垃圾分類
    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  可燃類:簡單講就是可以燃燒的--但不包括塑料,橡膠製片,一般剩菜剩飯,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都屬於可燃垃圾。  資源類:報紙,書籍,塑料飲料瓶,玻璃飲料瓶  不可燃類:廢舊小家電(電水壺,收錄音機)衣物,玩具,陶瓷製品,鐵質容器。
  • [垃圾分類]碎玻璃直接丟垃圾桶?垃圾分類「有說道」
    在環衛作業中,經常會發生  環衛工人被碎玻璃、碎瓶子劃傷的事件  據了解,玻璃、釘子、刀片等「暗器」  時常掩埋在垃圾堆裡  環衛工人在清理垃圾桶內的垃圾時  時常被裡面的玻璃、鐵釘、針頭等  尖銳物品劃傷,鮮血直流  關愛環衛工人  請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請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以下視頻來源於汕頭環衛
  • 【分類說】臺灣垃圾分類——家庭垃圾完全分類手冊鑑賞
    家庭生活垃圾三分類。即分為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其中回收的部分包括塑料瓶子、各種玻璃罐子,以及紙質飲料盒子、鋁鐵和泡沫塑料等。廚餘垃圾包括生垃圾和熟垃圾。臺北市實施的是「垃圾不落地」以及「資源回收計劃」。在臺北的小區裡,設有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這就要求市民必須在家中對垃圾進行粗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