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開始,寧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13級學生錢小媛發現,教室裡面好像多了點什麼。她走近仔細看了下,是兩縱排綠色小袋子,難道這是傳說中的手機收納袋嗎?是的,她猜得沒錯。
    昨天,記者從寧波工程學院獲悉,為了減少課堂中的「低頭」現象,學校在每個教室都掛上了兩排手機袋,建議學生在上課前自願將手機放到收納袋後再就座。高校課堂上,學生有沒有必要上交手機?高校如何杜絕「低頭」現象?昨天,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現象教室設置手機袋,學生感覺挺新奇老師稱先前已有嘗試,這次是全校推廣
    「從這個星期一開始,教室裡設置了手機收納袋,我們都覺得挺新奇!」寧波工程學院建築與交通學院大一新生周玉峰說:「前兩天,主動放的同學幾乎為零,這兩天漸漸多了。我們一個班80個同學,多的時候會放三四十個手機!」
    該校學生處負責學風建設的李文英老師介紹,教室門口放置手機收納袋活動是由教務處和學生處共同發起的,目的就是引導同學們在上課的45分鐘內不要看手機、玩手機,專心致志地聽課。
    「這個活動不是這個學期才開始的。早在一兩年前,電信學院和經管學院就已經開始『無手機課堂』的嘗試了,只是這次是大規模地普及,由學校統一買手機收納袋,放到各個教室去。這次推廣涵蓋了風華、翠柏、杭州灣三個校區。」李文英說。
    李文英表示,手機收納袋的使用採用教師、黨員和學生幹部帶頭的方式進行。「實施以來,我們每天都有大學生事務部和大學生公寓自治委員會的學生,隨機對兩個學院2—3個班級的課堂進行走訪並記錄,最後進行數據匯總,我們發現學生自覺上交的手機現象越來越普遍。」李老師給出了學生調查的一個數據:最近,在該校王老師在給物流13級的學生上《國際物流》課時,學生人數81人,課前學生自發交手機數量為75隻。教師反映,課堂上已經沒有學生低頭玩手機了。
    「此前,媒體上也有過報導,老師為了保證到課率,通過微信發紅包點名、拍照點名等方法。我們通過放置手機收納袋,也起到了點名作用。」李文英笑著告訴記者。
    爭議高校上課有沒有必要上交手機?老師和學生的意見沒那麼統一
    由於這次是在全校推廣手機收納袋,引起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那麼,高校課堂上課前有沒有必要將手機放入收納袋呢?採訪中,老師和學生的意見卻不那麼統一。
    寧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副院長王任祥老師認為,在教室設立手機收納袋有必要,在改變同學們上課玩手機習慣上來說是有效的。他說,辦法實施前徵集了老師和大部分同學的意見,大家認為可行才實施。「它至少可以保證同學們45分鐘內不玩手機,集中精力聽課。當然,學生能保證上課不拿手機玩,也可以不放。」他建議老師帶頭放手機,給學生起一個帶頭示範作用。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點子!」寧波理工學院團委副書記海瀅瀅說,「儘管手機收納袋的普及可能會遭受很多議論,但是我想同學們最終會了解學校的一片苦心。」
    不少學生也對上課上交手機表示支持。該校經管學院營銷13級1班的沈鋒萍同學說:「現在大多數同學已經成為『低頭族』,缺乏對手機的控制力,而這一做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從而增強課堂紀律。」
    建工學院土木15級3班的張錦群同學也說:「上課頻繁拿手機,肯定影響聽課效果。可有些同學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手機在口袋放裡,就會忍不住拿出來翻翻看有沒有什麼消息,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但其實他們也有一顆想學習的心。」
    也有部分師生認為,這樣做不是很有必要。該校理學院信科15級2班的何同學認為:「手機收納袋沒必要,因為認真學習的同學自然會自覺,都大學生了,已經有起碼的自制能力了,光靠管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採訪中,大三女生錢同學表示:「玩不玩手機,最終還是靠自覺!現在部分同學有2個手機,如果老師強制要上交,他會上交一個手機,另外一個手機繼續玩!」
    建議減少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倒逼老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讓課堂「低頭族」把注意力從手機轉向黑板?記者採訪多名老師。老師建議,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種倒逼,提醒老師更應該從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導周春英說:「這提醒我們需要改進傳統的授課方式,『滿堂灌』方式已經不受學生歡迎了。讓枯燥的上課內容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並在課堂上增設互動環節,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這才是減少『低頭族』好辦法。」她舉了最近的一個例子。「我教的一門課是《應用寫作》,本身內容十分枯燥。上課前,我給每個學生發了10份寫法錯誤的公文,讓他們修改。剛開始,很多學生一頭霧水,無從下手。緊接著,我結合知識點針對性地講解,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課後,學生們向她反映從這門課中受益匪淺。
    而「課堂互動性」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學校也頗為常見。在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由知識導向向行動導向轉變的教學改革很受學生歡迎。該學院教務處副處長陳玲俐說,現在的課堂成了學生喜聞樂道的「競賽場」、「展示場」,學生的知識鏈課堂情境中得以體現,參與課堂的熱情高漲。陳玲俐舉了一個例子,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從接到客戶電話、為客人預訂酒店、接機、辦理入住手續的具體程序,到參觀工廠、郵件寫作、探討產品設計、拿到訂單、試樣出單、生產監工、售後,把所要用到的標準接待語言,由學生設計成海報呈現,並由小組代表上臺講解,學生們的參與熱情比以前更高。
    同時,不少老師還提出,隨著移動手機媒體到來,基於手機功能的強大,要根治課堂「低頭」現象,不如多借用新媒體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目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目的就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寧波工程學院的李文英老師說。她建議順應潮流、提高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通過微信公眾學習平臺、線上線下互動學習模式,讓「低頭族」回歸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中。寧波晚報記者周科娜滕華通訊員譚超華遊玉增張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