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聯手盟友,壓制中國半導體?

2020-12-20 電子工程專輯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acky Wong近日在文章中指出,拜登政府上臺後,美中科技戰很可能持續下去,只不過適度軟化語氣來掩蓋一些深層不滿;美國可能攜手臺灣等半導體製造領先的關鍵盟友,以針對性做法致力不讓最先進技術落入中國,並投入更多。

資源加強美國及盟友研究和製造能力,以增加中國追趕難度。
文章指出,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業的強硬制裁,暴露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弱點,例如華為被限制取得含有美國技術所生產的晶片,成功打破華為膝蓋骨,美國在半導體設備和設計工具領域的主導地位意味著華為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晶片;美國還對中國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制,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文章認為,美國已秀出科技業霸主實力,新政府和中國的科技緊張也不可能消失;拜登政府可能傾向聯合臺灣、南韓等盟友,以及投入更多資源加強美國本身和盟友研究和製造能力,目標更精準確保最先進技術不會落入中國手中、增加其追趕難度,也符合拜登促進國內製造業發展的承諾。
隨著美中貿易戰延伸至晶片領域,且可能不會在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任期內結束,美國科技大廠英特爾(Intel)執行長史旺(Bob Swan)曾建議拜登,美國當局應該要有保護半導體行業的國家戰略,而美媒Forbes則指出,美國半導體業要防衛的對象,是中國正大力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幾乎無限的資金投資,以及人才回流大灣區下,預計中國很快就會領導半導體產業。
根據福布斯13日刊登資深財經記者Kenneth Rapoza的專文,稱美國半導體業界正希望拜登政府,能提出保護半導體產業的國家戰略,如英特爾執行長史旺就曾針對此議題致信拜登,而跨國電子公司AVG集團創辦人Shalabh Kumar也曾表示,保護美國半導體產業免受中國侵害,極為重要。
Rapoza指出,美國半導體業需要防衛的,是中國正在推動的大灣區計畫。在資金方面,大灣區正好和中國扶植科技業的科創板同時推出,而科創板中則有屬晶片製造領域的新公司,「中國擁有無限量的現金,政府銀行實際上是在向企業撒錢,希望藉此培養出獨角獸企業。而即使有損失,中國國有銀行遭受的風險,也低於美國的風險投資人」。
在人才上,預計中國大灣區將吸引在麻省理工學院,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美國精英名校的留學生,或曾在矽谷孵化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並在英特爾和蘋果等公司中有建樹的中國人才。在理想情況下,這些人才回國後,將把中國的技術實力提升到另1個層次。
Rapoza引用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術據稱,在全球半導體產能中,美國僅佔12%,亞洲卻超過80%,而對美國半導體公司來說,成本上升和外國政府補貼是重大劣勢,尤其是中國的政府補貼,讓印刷電路板的製造成本從10美元降至約3美元,讓美國的積體電路製造商一一將數十億美元和生產設備,投入亞洲和中國。
Rapoza表示,晶片製造就像下1場太空競賽,即使英特爾在行業中已漸失優勢,如蘋果已宣布其所有新的筆記型電腦,將使用臺灣製造、蘋果設計的處理器,微軟也稱正考慮將其Surface平板電腦中的英特爾處理器,替換為臺灣產品,同時輝達(Nvidia)也正威脅英特爾的數據中心市場領導者地位,「但英特爾對美國來說應該非常重要,其為美國唯一的微處理器製造商,若英特爾決定外包晶片製造,那地點肯定會在亞洲,也許是該公司在中國大連的工廠」。而AVG集團創辦人Kumar已警告,預計中國很快就會領導半導體產業,成為下1個最好的微處理器製造者,若美國要在半導體領域中生存,就需要國家戰略。
另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在紐約時報指出,美中新冷戰也使臺灣製造的電腦晶片成為備受矚目焦點;臺灣過去一年在製造更薄、更快、更強大晶片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其速度最快的晶片是人工智慧(AI)和高速運算等數位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任何想要主宰數位未來的國家都必須從臺灣或南韓購買這些超高速、超薄晶片。
文章指出,美國與蘇聯的冷戰一直給世界各國帶來點燃衝突的威脅,包括對大量自然和工業資源的爭奪。而美國與中國的新冷戰越來越注重對某一個地方的一項產業的利用:那就是臺灣製造的計算機晶片。
過去一年,臺灣已經在製造更薄、更快、更強大晶片(或半導體)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其速度最快的晶片是人工智慧和高速計算等快速發展的數字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最薄的晶片會為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提供動力,在物聯網中,家庭、汽車、電器甚至衣物都將通過5G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和聲控音箱相連。
目前,任何想要主宰數字未來的國家都必須從臺灣或韓國購買這些超高速、超薄的晶片。臺灣在技術和市場影響力方面都有優勢。這個小島人口只有2400萬,卻處於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中心。在影響力方面,它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隨著中美之間冷戰的加劇,這種重要性只會繼續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兩個主要新興經濟體連續50年的增速超過5%,擺脫貧困進入了發達經濟體行列。一個是臺灣,另一個就是韓國。通過對研發的大量投資,它們在工業發展階梯上不斷攀升,始終領先於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對手。如今,它們也成了發達經濟體中的科研領導者之一。
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有能力的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國扶持了三星(Samsung)和現代(Hyundai)等大型綜合集團,這些企業都出口自有品牌的消費產品。臺灣培育了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專注於為外國品牌製造零部件或組裝成品。如今,這樣的靈活性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臺灣一直努力走在科技前沿,一開始從西方國家借鑑了技術。早在20世紀70年代,電子產業就取代了紡織業,成為臺灣的主要製造業。從個人電腦到軟體再到移動網際網路,在計算機革命的每個階段,臺灣工廠都成功進行了足夠快的重組轉型,以保持其全球重要供應商的地位。
受到矽谷的啟發,臺灣政府在1980年建立了第一個科學園區。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的科技大學,政府還為臺灣出生、從其他國家返鄉工作的工程師提供獎金。這些科學園區將有海外經驗的從業者與本地年輕的畢業生融合在一起,成了培育創業的溫室。
一些初創企業長成了巨頭,儘管對全球公眾來說仍相對不為人知。到2010年代,臺灣富士康科技公司(Foxconn Technology)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工廠組裝了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如今,臺灣企業是各種零部件——智慧型手機鏡頭、「電子紙」顯示屏——的主要供應商,也是計算機晶片不可或缺的供應商。
張忠謀是臺灣政府早期招募的人才之一,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是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的資深員工。肩負著打造半導體產業的任務,張忠謀評估了臺灣的優勢與弱點,否決了與英特爾(Intel)等全球品牌正面交鋒的想法。相反,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晶片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就像曾經生產玩具和紡織品的臺灣承包製造商一樣,張忠謀創辦的這種「純晶圓代工」廠也留在了幕後,為全球品牌而非自己的設備生產晶片。如今,晶圓代工在價值4300億美元的全球晶片市場中只佔據一個小角落,但所有最先進的晶片都來自這種代工廠。有三分之二的晶圓代工產品產自臺灣,大部分都由臺積電生產。
由於生產上的滯後,英特爾在今年已經落後於其他行業領頭羊。這就只剩下兩個真正的競爭對手:三星和臺積電。他們在今年都推出了5納米晶片,並計劃在2022年推出首個3納米晶片。
許多科技分析師預測,未來臺灣的商業模式將使其擁有明顯優勢。大多數客戶更喜歡不與他們在晶片設計或設備製造上競爭的純晶圓代工,只有臺灣能提供這一服務。這是蘋果(Apple)將iPhone的處理晶片從三星換成臺積電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英特爾預計會將其最先進的晶片生產主要外包給臺積電的原因。
臺灣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晶片業的「瑞士」,即一個中立的供應商,但它不斷發現自己成為中美爭端的中心。美國對中國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華為的制裁,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阻止華為獲得臺積電製造的晶片。北京的回應,是在中國本土加快建設自己的先進晶片廠。川普政府對此作出反擊,邀請臺積電打造一家美國晶片製造廠,地址將設在亞利桑那州。
在這場競賽中,尚不知哪個超級大國將會佔據上風。中國仍然更多依賴進口和外國技術,但美國對本土製造的投資也沒那麼積極,亞利桑那州工廠的規模不足以填補這一缺口。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其他臺灣工廠不同,臺積電的晶片製造廠都集中在距離中國大陸海岸僅100英裡遠的本島之上。一旦發生軍事衝突或緊張局勢升級,在飛彈威脅或海上封鎖之下,美國與這些晶片製造廠的聯繫可能很脆弱。
從歷史上看,臺灣的重要性有其地緣政治的考量。作為其成功經濟模式的一個副產品,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為其地緣政治考量增添了經濟砝碼。隨著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升溫,這一砝碼的重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推薦閱讀

中芯國際深夜爆大瓜!國內:梁孟松辭職蔣尚義回歸,國外:涉及民事訴訟

全球最快Risc-V晶片出世,效率超越蘋果M1

臺企印度蘋果代工廠遭員工打砸,現場一片狼藉

會「武功」能走梅花樁,鵝廠機器狗來了!

眾號內回復您想搜索的任意內容,如問題關鍵字、技術名詞、bug代碼等,就能輕鬆獲得與之相關的專業技術內容反饋。快去試試吧!


由於微信公眾號近期改變了推送規則,如果您想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閱讀後,在頁面下方點一個「贊」或「在看」,這樣每次推送的文章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


或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進入公眾號主頁後點擊右上角「三個小點」,點擊「設為星標」,我們公眾號名稱旁邊就會出現一個黃色的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戶操作相同)。

http://www.eeworld.com.cn/mp/wap
  EEWorld(www.eeworld.com.cn)

相關焦點

  • 美國盟友被坑慘,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是在跟歐洲盟友搶市場?
    美國針對中國的限制,為什麼坑慘了歐洲的盟友?歐洲國家終於反應過來。博採眾議地球議,大家好呀我是小議,今天小議和大家聊聊美國是怎麼坑盟友的。盟友有什麼作用?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美國的話,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堅定而有力的「用來坑的」。
  • 中國缺少盟友,為何拒絕跟俄羅斯聯手?答:沒有永遠的兄弟情
    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的時候,都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如果能夠找到一個信得過的盟友,內心肯定是充滿底氣的,今年發生了很多的事情,美國的地位也開始動搖了,但他們卻找到了很多的盟友,日本英國澳洲等西方國家都成了美國的盟友,而且都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上,在這個時候,相信大家也都覺得中國是時候找個盟友了!
  • 英國專家:中科院和日本半導體聯手破局,美國光刻機弊端暴露
    半導體技術一直是我國比較薄弱的領域,半導體材料還是晶片製造,我國都比較欠缺,原本華為在晶片上面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半導體崛起的希望,但是美國晶片禁令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半導體技術嚴峻性。美國針對華為的晶片禁令,確實是讓華為損失慘重。
  • 法德再次聯手發起反擊,美國白布局了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影響了他的傳統盟友。歐洲國家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對歐洲的幫助也越來越「受益」。歐洲國家的發展也開始受到美國的壓制。美國只能接受歐洲盟國對自己言聽計從,絕不允許歐洲國家發展到可以威脅美國地位的程度。
  • 全球半導體設備巨頭:中國無一上榜,日本上榜8家,那美國呢?
    在美國的瘋狂打壓下,不僅讓華為陷入「無晶片可用」的絕境當中,也將中國的國產晶片短板暴露無遺。尤其是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上,由於存在過度依賴海外技術,自身實力不紮實等因素,中國半導體領域很容易受到他國在技術層面的封鎖。
  • 技經觀察|拜登與川普壓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變與未變
    拜登多次表態提出,美國的科技地位正在受到挑戰,而最大的挑戰來自中國,中國是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這種對當前美國科技霸主地位的認識以及對中國的角色定位與川普有著相當的共識基礎,因此其後續對華科技政策的主基調不會改變。然而,拜登政府的政策理念更注重其自身的協調性,因此在戰術層面將做出適應性調整。前瞻性研判拜登政府對華科技壓制策略的變與不變之處至關重要。
  • ​全球疫情徹底崩盤!英國法國終於下定決心, 追隨美國搞反華, 但求中國留下一條財路,中方什麼態度?
    這實際上就是美國要求其各個盟友國家執行的反華立場及措施。2019年5月美國對華為施加限制後,華為仍可以使用美國相關軟體和技術設計半導體產品,這造成美國的制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美國今年5月進一步加大對華為制裁力道,對半導體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EDA軟體、半導體設備及相關的感片代工廠等領域進行反覆打擊。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張韻:在化合物半導體方向上尋求突圍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作者丨王非、尹子璇12月4日,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的「半導體崛起之路」專場上,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張韻發表了《複雜環境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圍》的主題演講。
  • 美媒:美國推進對抗中國新戰略 盟友並不買帳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貝茨·吉爾美國《外交學者》2月5日文章,原題:美國推進對抗中國新戰略,盟友們並不買帳 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發布但對於華盛頓的虛誇言辭與戰略現實之間到底多一致,美國的盟友心存疑問。結果呢?反而給中國帶來好處。報告稱中國是「修正主義國家」,試圖塑造一個與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相悖的世界,在印太取代美國,改變地區秩序使其有利於己方,擴大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報告還明確盟友對美國戰略的重要性。全都說得不錯,也值得稱道。
  • 誰是中國人民的「盟友」?
    所謂盟友,放在朋友之間,可以兩肋插刀;而在國家之間,是面對強敵的底氣。當今世界,盟友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全球五大洲七大洋到處都有他的盟友。二戰後,美國打了十幾場局部戰爭,幾乎每一場都跟著盟友在後面,比如,1950年的韓戰有15個,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也有十餘個,他們或衝鋒陷陣,或渾水摸魚,或隔岸觀火。盟友之間的關係也是不同,有親疏遠近。
  • 國產快遞聯手「封殺」,拼多多「盟友」已走上絕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智慧型手機以及各種軟體APP已經慢慢將我們原本慢生活的節奏迅速加快。也是因為這樣,一隻從印尼來的兔子突然闖入中國市場,將國內的快遞領域攪得天翻地覆。也因為它的快速成長,讓原本佔據市場格局的快遞大佬們紛紛對其揮刀而上,多家快遞聯手"封殺",那狀況真是暗流洶湧!那麼這隻兔子究竟是什麼來頭呢?1.
  • 晶片大戰,中國砥礪前行,美國壓制華為,並且回遷晶片製造生產線
    在這個基礎上,集成電路問世,就是把電晶體和其他的電子期間都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這樣電路的體積進一步縮小,可靠性也提升了。在此發明的基礎上進一步商用,並且在設計水平和製造工藝上一步步提升。由於是美國的科學家最早發明的電晶體和集成電路,所以美國就佔了先機,註冊了有關專利。導致其他國家想要製造它,需要繞過這些專利,這使得其他國家的晶片行業發展緩慢。
  • 伊敘或將聯手對抗美國?敘外長高調訪問伊朗,以色列豎起大量飛彈
    據伊朗情報機構調查,此次暗殺與以色列關係密切,美國也充當了幫兇。伊朗高層多次發文表示,他們將採取一系列行動,讓兇手得到應有的報復! 伊敘或將聯手對抗以色列和美國 據國際在線網報導稱,敘外長高調訪問伊朗,並與伊朗外長扎裡夫和伊朗議會議長卡利巴夫等官員舉行了會晤。
  • 路透社:德法等歐盟13國聯手發展半導體技術
    集微網消息,據路透社報導,德國、法國、西班牙和其他10個歐盟國家聯手投資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以期趕上美國和亞洲,這些技術對網際網路連接設備和數據處理至關重要。
  • 廣達電腦聯手與意法半導體聯手、共同研發AR智能眼鏡參考設計
    廣達電腦和意法半導體今日宣布,將結合各自在生產製造技術和雷射掃描技術領域的特點和優勢,聯手研發AR智能眼鏡的參考設計。據了解,兩家公司目前正在探索光子學、電子學和光學領域的設計方案,旨在應對全天候穿戴市場的技術難題和實現AR智能眼鏡的大批量生產。
  • 正如臺積電,華為晶片斷供所料,工程師將被雙倍年薪挖走
    美國這個段時間壓制了對華,甚至與其他盟友一起來聯合起來抵抗華為,然而華為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企業,並沒有被美國打倒,於是美國拿出自己的最後的殺手鐧在晶片領域對對華進行制裁。不僅是華為,而且中國在半導體行業也相對落後,因此美國停止對華晶片供應無疑對華為造成沉重打擊,現在華為晶片面臨斷供,但許多內地企業卻挖走了很多年薪雙倍的臺積電工程師。臺積電是晶片OEM領域的巨頭,這是因為臺積電晶片產品不僅質量好,而且性能高,吸引了許多企業與其合作。
  • 美國盟友為何紛紛購買中國武器,因中國用出了這招,美國卻不敢用
    不過,中國武器出口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遠比市場份額和排名要重要的多,且這個變化將會讓中國進一步提高全球的市場份額。美國《防務新聞》在上個月就特別報導了中國的武器出口,中國開始向全球出售最新研發出來的先進武器裝備,之前中國出口的武器都被認為是低端的、物美價廉的產品。
  • SIA最新報告:美國半導體實力仍在,中國任重道遠!
    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狀況良好,而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努力獲得吸引力。卡託研究所引用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該數據顯示,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製造」近年來顯著增長,2018年的實際總產值達到1134億美元,實際增加值達到880億美元。
  • 從東芝帝國的崩塌,透視中國半導體的未來
    2017年,東芝以129億日元將家電業務賣給海信,隨後又以175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轉讓給美國財團;2018年,東芝宣布以3600萬美元將PC業務的80.1%股份出售給夏普,如今算是全面告別。再賣下去,東芝也沒啥值錢業務了....縱觀東芝帝國崛起又衰敗的歷程,其實有很多寶貴經驗值得借鑑,尤其是在中國科技奮起突圍的時代背景下。
  • 全球科技格局洗牌,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
    全球化科技格局洗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經濟、新冠疫情事件衝擊,全球科技格局將重新洗牌,呈現逆全球化狀態。依據自身發展的資源稟賦以及要素分布,將全球硬科技分成三大象限,第一象限以美國為主導,第二象限以中國大陸為主導,第三象限以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省,歐洲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