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2020-12-17 康睿媽育兒

薩提亞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莫大的關係,尤其是父母對她們的評價。

上周又出現了13歲未成年人女孩被人欺辱的痛心事件,在7月10日,某某人通過造假自己的身份,然後混進一個群組,從而加到了13歲女孩個人信息。

通過聊天,兩人相約7月17日出去KTV唱歌。某某人到了當天下午乘坐計程車,來到市區街道,女孩和她的同伴,四個人乘車到了平頂山魯山縣張官營南營村。

然後在當地的天馬大酒店KTV唱歌到晚上11點半,某某人以太晚,沒有回市區的車為理由,帶著兩個13、14歲的兩位女孩到賓館,從而發生了欺辱的事件。

回顧案件的發生,讓我內心越發沉重,對於我們很多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教育不當和親子關係的惡化,都是讓這類事件發生的助推器。

為什么女孩已經13歲了,還不能分辨出好還是壞?在網上上隨意讓陌生人加自己,到陌生人約自己出去唱歌,然後沒有一點自我保護意識和反抗,難道就不知道,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嗎?

兩位女孩的種種行為,都是讓自己被動陷入了危險的局面。並且從女孩事後和其中一位陌生人的聊天看,她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位女孩身上,幾乎沒有一點自尊、自愛的痕跡。

以上事件發生,其實都是父母在從小在家庭教育中,方式出現錯誤,導致女孩的「自我價值感」低或者沒有,從而對別人的一兩句好話就認為別人關心自己、愛自己,最終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

一、孩子「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取決於父母從小的撫養方式

著名的馬來西亞心理學家林文採教授: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1.什麼是「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看重自己,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並有良好的社會評價時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

著名的明星王菲小女兒李嫣,出生就天生面部缺陷,但卻能在任何場合都展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自信,從她的每一張相片,和父母、朋友的合照,都透露出自己對自己的肯定。

這些,都是王菲和李亞鵬給予正確的家庭教育以及滿滿的愛和支持,是她自信的最大動力。所以,她相信自己,亦不會受到別人對自己語言的攻擊而認為自己不行。

2.自我價值感低的原因在於內心缺乏安全感

林文採教授在其《心理營養》書中提出,用五大心理營養才能「餵」出健康的孩子,其中第三大點就是「安全感」。也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不管自己做什事情,都可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是無條件接納和支持的,是可以依戀的,那麼,孩子就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表露出,讓父母看到她的情緒,從而父母能及時調整和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但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總是指責多過肯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確實不行,不好,那麼,心底的自我價值感會不斷減低,最終感受不到父母帶給自己的安全感,從而出外去尋找。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起事件中,同樣是一位14歲的女孩祝某,也是相同在網絡上認識46歲的企業家。感覺這個人很可靠,有一種安全感。

這位14歲的女孩,自認為46歲的大叔對自己是真心的,在他的鼓動和誘惑下,掉入這位大叔編織好的陷阱,最後患上了憂鬱症,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假如這位14歲的女孩父母,平時注重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溝通,孩子是不會出外尋找愛的,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作為母親第一時間沒有制止這件事,而讓它繼續發生,用拉黑了那位大叔的做法來解決這件事。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很多父母是不懂教育孩子,這些都是造成很多十幾歲的女孩沒有潔身自好的最大原因。

3.自卑的原因是缺失父母正確的撫養方式

《養育女孩》書中提到,「10歲-14歲,這幾年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個階段需要做很多準備,我們要幫助女孩們穩住腳步,停留在這裡,不要還在遠未準備好的時候就舉止幼稚地奔向成人時代。」

所以,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形成,在嬰幼兒到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影響最大。

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社會學原理》中曾寫到:孩子是通過環境中的榜樣來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自然知識和對他人的認知。這些榜樣包括他們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一切源頭。比如家庭成員、朋友、同學、社會環境。

上面的兩個事件中,女孩辨認不出這樣的行為是危險的,有害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她們內心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因為在父母心中找不到用「愛」餵養的感覺。

父母因為工作忙等原因漠視孩子的需求或者用溺愛的方式控制孩子,以至於孩子無法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很重要、我是有價值的」,造成自己成為低自我價值感的女孩。

二、父親角色的缺失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心理營養》一書提到:近代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提醒著我們每一件事情,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也就是說,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更多是爸爸。

1.缺失的父愛會影響女兒對自己的自我認同

一個從小沒被父親寵愛過的女孩,其一輩子都會去尋找那一份缺失的父愛。

在某平臺上有位網友這樣讚美自己的父親:當自己在大學一時任性,導致成績一落千丈時,自己的父親非常有耐心,並沒有過多的責備我,而是信任我能處理好。在自己最消極的時候,父親看到自己積極的那一面,從而深深讓我感受到,最懂得我的是父親,因為有他的愛,讓我面對任何挫折都能站起來。

美國知名青少年問題專家梅格米克,在從事調查研究和諮詢診斷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普遍的事實:父親是女兒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父親與女兒之間強烈的情感紐帶可以塑造女兒的人生和未來。

可惜偏偏很多父親以工作忙為藉口,不願意參與到教育女兒的事情上來。

2.父親參與到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的三觀引領

在北大女學生包麗自殺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名法學院的學生,在男朋友一直詆毀和貶壓下,失去了自我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是一位毫無價值的女孩。這起悲劇的發生,是不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父親有無缺位?家庭教育中是否從小隻重視成績而沒有三觀和人格建立的教育。

高自我價值認同的女孩,必然是生活在肯定和鼓勵之中。著名心理學家林文採博士說道,「在孩子進入4~5歲的階段,非常需要父親對自己的肯定、讚美、認同,這個時候,父親的重要性大過母親。」在父親的鼓勵下,一個女孩子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作為女性她是有價值的。

一個有高價值感的女孩,當她遇到以上兩位女孩的問題時,會進行思考和辨別,會主動和父母溝通,從而降低自己遇到的危險。

如果一個女孩價值感不強,三觀樹立模糊,她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遇到有人示好,就會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般毀滅自己。

三、怎樣培養一個具有「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慮》寫道:對6個月的嬰兒表現出愛和關注,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地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並適當地給以撫慰,那麼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1.給予充足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安全的。

a.重視孩子0~6歲的心理撫養。

李玫瑾教授說過,「人在早期需要心理撫養」,作為父母最好在孩子12歲之前不要離開身邊,孩子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只有我們父母無條件的愛、認可、接納,才能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力量,讓孩子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

b.父母的情緒要穩定。

作為孩子出生後最重要的依戀對象,父母這兩個角色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證自己情緒穩定,一對情緒經常失控的父母,只會養育出一位敏感、多疑、否定自己的孩子,然後在懷疑自己的過程中,自我價值感會越來越低。

c.父母之間關係要和諧。

林文採教授說過,「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很多長大成年的父母,都會對自己父母吵架的場景記憶猶新,在吵鬧中長大的孩子,多半都會不信任別人,然後別人對自己表示一點好感都會懷疑自己不配擁有,這些都是孩子心中的不配得感在控制著,背後的根源在於父母互相詆毀自己。

2.語言的鼓勵多於批評、責罵。

中國式的父母,都喜歡在別人面前批評和否定自己的孩子,美名其曰說不能讓孩子太驕傲了。記得有一次自己坐公交車,旁邊正好坐著一對剛從學校站上來的母女,兩母女剛坐下來,女兒一臉興奮的對媽媽說道:「媽媽,這次我考了班級第五,給我買一個上次說的漫畫貼紙吧?」「上次說了要考到班級前三才可以,你考了第五,不能買!」這位女孩的媽媽回應道。

這是典型的從語言和行為都不接納自己的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進行批評、指責、糾正,強迫孩子去適應自己的規則,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會覺得,不管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從而導致孩子自卑、自暴自棄。

3.關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內在心理需要。

a.嬰兒期(3歲前)

無論任何時候,及時滿足孩子內在的需求,尤其在1歲前。對孩子的問題及時回應,讓孩子隨時感應到父母對他的愛,當孩子的執拗期來臨時,能有方法去引導孩子度過自己不同時期的敏感期。

b.幼兒期(4~6歲前)

孩子已經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父母的表揚、肯定、鼓勵會讓孩子形成一個高自我價值感。認知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喜歡通過直接體驗來向父母展示自己很能幹,這時候,放手讓孩子幹自己可以幹的事情,是培養自信心最好的時期。當孩子感覺到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她的責任感、自我價值感就開始萌芽了。

c.兒童期(7~12歲)

這時的孩子,接觸的人範圍比較廣,對事物的認知,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把自己獲得的榮譽和自我價值感相聯繫,對於進入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此時父母要學會給予尊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對這個家庭是有價值的。

d.青少年期(13~18歲)

進入了最需要父母關注的叛逆期,注重親子關係的父母,和孩子會朋友式的相處進行,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內心需求,學會經常和孩子探討周圍社會發生的正面和負面的事件,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善用假設的提問讓孩子去思考,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由此打開,從而進一步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當孩子的自我認知越強大的時候,她的思辨能力也越強,自然,自我價值感會在高位,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

結語:

「孩子」有三層含義:孩子是人,孩子時成長中的人,孩子是最終獨立走上社會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人性至深的本質是苛求別人的尊重。

對孩子來說,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渴求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尊重,會尊重孩子的父母,基本上孩子願意和敢於和父母分享所有的事情,不擔心父母批評他和有條件懲罰她,此時,父母的親子教育是成功的。

相關焦點

  • 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了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薩提亞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莫大的關係,尤其是父母對她們的評價。上周又出現了13歲未成年人女孩被人欺辱的痛心事件,在7月10日,某某人通過造假自己的身份,然後混進一個群組,從而加到了13歲女孩個人信息。
  • 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前提是:父母先提升自我價值感
    如果父母通過取悅他人而獲得認同,迴避真實的自我和掩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那麼孩子也會模仿這種不真實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這種對人不真實的背後,隱藏著某種厭惡感,因為沒有人能堅持一直做到捨己從人的狀態,除非他能保持中正。 當我們為了贏得認同和取悅他人的時候,可能也在無意識之間取悅孩子,為了取悅孩子的認同,我們不再尊重他的真實需求,過度滿足他們,過度地寵愛孩子,這就是在向他們發出錯誤的信息:就算脅迫父母也沒關係。
  • 18歲女孩宿舍產子藏屍,17歲男孩不堪「羞愧」揮刀自宮:無知,害了多少孩子?
    除了宿舍產子事件,更多的是那些未婚先孕的女孩……湖南少女小玲,從小一直在學習芭蕾舞,14歲的她去北京上學不久,因為活潑開朗,結識了不少朋友,也在那時,開始了一段年齡相差10歲的戀愛。那時她僅僅16歲,多次流產的背後,是誰的錯?監管缺位的父母?不負責任的男友?不自愛的女孩自己?
  • 11歲女孩被性侵17次:性無知的根源是家長!
    把性教育當作汙穢的情色汙染,不是無知就是愚昧。別讓你拼命保護的孩子,毀在性無知上。 11歲女孩被性侵17次母親無意發現,11歲女兒總是偷偷拍裸體視頻,發給陌生男人。11歲的小女孩怎麼跟陌生的大叔扯上瓜葛的呢?原來,早在三個月前,男子就在公廁猥褻女孩。幾天後,又把她帶到賓館發生了關係,這是第一次。嘗到甜頭後,他更是明目張胆,每天在女孩家附近蹲守,趁女孩父母外出,就把女孩帶到樓頂或樓梯間發生關係。
  • 18歲女孩宿舍產子藏屍,17歲男孩不堪「羞愧」揮刀自宮:性無知,害了多少孩子?
    除了宿舍產子事件,更多的是那些未婚先孕的女孩……湖南少女小玲,從小一直在學習芭蕾舞,14歲的她去北京上學不久,因為活潑開朗,結識了不少朋友,也在那時,開始了一段年齡相差10歲的戀愛。那時她僅僅16歲,多次流產的背後,是誰的錯?監管缺位的父母?不負責任的男友?不自愛的女孩自己?
  • 為什麼要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
    我是一個二胎家庭的媽媽,經常都要為兩個孩子的事情煩惱。大女兒7歲,小女兒3歲,昨天大女兒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筷子弄到地上了,孩子爸就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快點撿起來。」誰知道孩子突然嚎啕大哭:「你們根本不喜歡我,我就是多餘的。」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何做才能提高自我價值感?這幾點是關鍵
    去年,有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撞碎了學校消防栓的一塊玻璃,他不敢告訴家長,留下一封遺書後,從7樓跳了下去。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較低。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都是自己的錯,父母不愛自己,沒有自信心。所以,才會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
  • 等待覆工讓人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
    實際上,抽絲剝繭,本質的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感覺。自我價值感的體現需要一個必備條件:與外界交互。換句話說就是:我做了一件什麼事,對別人(事情、環境)產生了什麼影響、起到了哪些作用。總之,自我價值感需要在與另一方的交互中才能得以體現。
  • 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犯罪低齡化下的教育缺失
    犯人是一名僅13歲的男孩,而被害的女孩還只有10歲...... 2019年10月,大連13歲男孩強姦未遂,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 2018年12月,湖南沅江12歲男孩因不滿母親管教,持刀將親生母親殺害; 2012年,廣西河池13歲女孩因嫉妒同學比自己漂亮,將其約到家中,殺人碎屍。
  • 「我覺得沒人會喜歡我」:自我價值感缺失的女生如何自我救贖?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愛上對方,都是愛上那些我們身上所缺失的東西。 而且我們可能更難發現的是,這些缺失的東西,從別人身上根本拿不到,自己缺失的自己才能補上。
  • 14歲女孩給8歲弟弟開家長會,背後顯示的是監護權的監管缺失
    其背後是監護權監督和約束的缺失。l 未成年人獨立承擔監護權是對她們的傷害事實上,這位姐姐照顧弟弟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區別僅在於這位姐姐去參加了家長會,被曝光了出來而已。l 這些孩子在非正常的環境中成長,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從心理上存在著關愛的缺失,這會降低對社會的認同度。
  • 「我13歲,殺了10歲女孩,不用坐牢!」
    善良的女孩認識這位男孩,他們曾上過同一個晚託班,在聽到他的求助後,便答應幫助他。就這樣,13歲男孩蔡某將10歲女孩王某騙到家中。之後,蔡某開始強行摟抱女孩,欲發生性關係。遭到女孩拒絕後,蔡某開始對其頭部和面部進行毆打,並將女孩按倒在地上掐脖子。此時的女孩已經失去了還手能力,但蔡某擔心事情敗露,便揮刀刺殺了女孩。
  • 自我價值感
    因為撫養方式不同,所以孩子不同。這些孩子的不同,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自我價值感」不同。自我價值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詞。一般而言,我們在講自我價值的時候,主要是指在個人生活中,社會活動當中,社會和他人對於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的關係。所以每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實際就是在回答三個問題:一、我是誰?二、我活著是否有價值?三、我是否值得被愛?
  • 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更有自尊,卻常常被父母的行為破壞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是受益者,他們會因此提升自我價值感。如此,孩子有了非常好的情感體驗,自我價值感就在付出中提高了。她在價值感方面是非常缺失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從幼年時期就該培養起來,不能等到長大後再去彌補,父母責任重大。
  • 南寧13歲女孩和17歲男孩早戀,越界+性教育缺失,毀了這個小女孩
    南寧13歲女孩和17歲男孩早戀之前幸孕姐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南寧有一個17歲的男孩和13歲的女孩,雙方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親子間連基本的日常交流都少有,更談不上教育,兩個孩子都是在祖輩管教之下長大
  • 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識別孩子行為的密碼信息連結導正面管教所有人的首要願望都是感覺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方式。01孩子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錯誤行為當孩子感覺自己沒有人愛或者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四個錯誤行為目的」。
  • 哈爾濱幼女被性侵,點醒多少無知父母?教育缺失,是彌補不了的傷
    哈爾濱幼女被性侵,點醒多少無知父母?教育缺失,是當下最需解決的當務之急!當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內心深處是氣憤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教育的缺少,是再多的物質都無法彌補的。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道理,當你放下教育孩子的時間去賺錢的時候,卻從未想過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那幾年缺失後
  • 提高孩子自我價值,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這3點值得學習
    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有該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去引導他呢?一、什麼是價值感?自我價值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抱有的信心和能力感。自我價值感來自於歸屬感,即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你體驗到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別人說你有能力。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自我價值感,每個孩子都必須自己形成自我價值感。
  • 14歲女孩因無知釀了苦果
    14歲女孩稀裡糊塗懷孕,被父母發現還一臉懵老家鄰居有一個14歲的女孩,長得很漂亮,個子也高,學習還不錯。今年年初,父母發現她的肚子越來越大,一開始以為是過年圈在家裡吃胖了,後來發現不對勁,到醫院一檢查竟然是懷孕了。父母就很生氣,問她怎麼回事,孩子是誰的,可是女孩卻一臉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懷孕的。
  • 9歲女孩媽媽狀告老師講懷孕全過程:你不配當老師,我要找校長!
    幾天後,他帶著女孩到賓館裡第一次發生了關係。女孩父母又從鄰居那得知,男子甚至每天都在女孩家附近蹲點找機會,女孩一出門,就趁機把她帶到樓頂或樓梯間發生關係。了解了整個事件的詳情後,父母痛心疾首,悔恨自己平時對女兒疏於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