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和我用語音聊了很久。她說,這段時間孩子在家出現了很多問題。我耐心的傾聽著她說的話,發現她對孩子的評價全是負面的評價。她說有一次,女兒說想在網上買一些東西。媽媽一看,她想買的東西太多了,有吃的有玩的,要花很多錢。於是對孩子說:「我們只能挑幾樣東西買,不能全買。」孩子馬上不高興的說:「我就知道你不會給我買的,你不喜歡我。」說完,氣嘟嘟的跑開了。
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很吃驚!她對我說:「我怎麼會不愛她呢?我就是她這一個女兒。就因為我沒答應她給她買東西,她就說我不愛她了!她真的太不知好歹了。」媽媽感到非常委屈,於是,我安慰了一下她,和她溝通了很久。她繼續向我訴苦:「孩子平常又不愛學習,就知道玩。我也批評過孩子,但是心裡還是愛孩子的。孩子卻總說我不愛她了,不是我不愛她,可是孩子確實做得不好呀!」媽媽說孩子太敏感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有的孩子在犯了一個錯誤後,父母對著孩子大吼一聲,孩子會嚇得瑟瑟發抖,感到很害怕,馬上會責怪自己。去年,有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撞碎了學校消防栓的一塊玻璃,他不敢告訴家長,留下一封遺書後,從7樓跳了下去。
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較低。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都是自己的錯,父母不愛自己,沒有自信心。所以,才會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
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通過家庭這個外在因素建立起來的。
什麼是自我價值感?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對自我價值感的定義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
孩子的價值感是通過家庭這個外在因素建立起來的。而且薩提亞還發現,在所有的有問題的家庭中,都存在著自我價值感很低的情況。
薩提亞女士用罐子裡的狀態來隱喻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一個自我價值感較高的個體,其內在罐子相對越滿,內心越滿足,行為可能更自在、具有創造性,對周圍人也更可能有更多的自然的愛的表達。而內在罐子越是不滿,我們越是不願意面對,往往把內心的這種消極感受和想法更多的投射向外界,創造了一個不滿意的外部環境。
1.低價值感的孩子會有以下一些表現:
孩子總認為自己總是做不好,媽媽不給自己買東西,是就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某樣東西;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與別人發生衝突時,會自責,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對別人的情緒很敏感。總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鄙視。為了保護自己,而不相信別人;當別人流露出負面情緒時,第一反應是:「都是我的錯,我不應該那樣說。」會特別習慣於自我反省,容易受性格強勢者控制;習慣性聽從別人的指使和吩咐,不敢拒絕,不會拒絕。會討好別人。在幼兒園裡,有個叫靜怡的女孩說話聲音很小。我發現她在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區角遊戲的時候,如果有別的小朋友安排她扮演一個角色的話,她從不會拒絕,會聽從別人的安排。自己不敢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可以看出,小靜怡是一位具有低價值感的孩子,她總是跟在別人的後面玩。
後來,我了解到,靜怡的媽媽其實對孩子挺溫和的,但是她的爸爸有時會對孩子缺乏耐心。在家裡總會責怪她的反應很慢,笨手笨腳,不相信孩子會做好一些事情。所以,導致靜怡對自己沒有信心。
有的缺乏自信的孩子即便是取得了許多成就後,還是會懷疑自己的價值,會問自己:我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
因此,當一個孩子總是遭到父母習慣性地否定時,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2.高價值感的孩子有以下表現:
高價值感的孩子通常都是充滿自信的,具體表現有:
無論自己有什麼缺點,都能更好地接納、認可和喜歡自己;不怕犯錯誤,會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好機會。他從不擔心因為自己的不足,父母就不喜歡自己,不會討好別人;願意爭取自己想要的,且不易受到傷害。願意向他人尋求幫助;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總是以積極的心態去理解周圍的事物,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不同看法或者批評而否定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在自我欣賞的時候,還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樣的孩子知道,即使他們有缺點,也不會覺得這些缺點是很丟人的。他們不會要求自己做個完美的孩子,懂得接納自己。這是因為,首先父母接納了孩子,孩子不會自責。
有一次,幾個孩子圍在一起看繪本。一位男孩在看《恐龍》的繪本,旁邊有一位女孩子看到後,對他說:「我也喜歡看恐龍,你看完了給我看一下好嗎?」這位男孩說:「我沒有這麼快看完,你要等一下。
女孩說:「沒關係,你看完了就給我看吧!」男孩答應了。小女孩並沒有因為他開始說沒有這麼快看完而放棄,她努力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多孩子在遇到別人的拒絕就會表現得很退縮,或者很生氣。但是,高價值感的孩子不會, 他們既會尊重別人又懂得為自己爭取。
還有一次,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吵了起來,一位孩子罵另一個孩子是笨蛋,我當時聽到後很氣憤。怎麼能這樣罵人呢?沒想到這位被罵的孩子馬上回應到:「我才不是笨蛋呢!」他的回答,讓我看到,他並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否定自己,他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在幼兒的同伴交往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個孩子自我價值感的高低。而這些都是孩子高價值感的表現。
二、高價值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高價值感,就會知道自己是很重要的,是被愛的,有很強的安全感。
現在在很多家庭中,有父母對孩子說:「我再給你生一個弟弟妹妹吧?」有的孩子有著高價值感,根本就不擔心媽媽生了二寶後會不愛他了,他們會很高興地叫父母再生一個,這樣就有弟弟妹妹陪他一起玩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媽媽帶著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步行街玩。孩子在玩輪滑的時候,媽媽離開了一會。等孩子回到座位旁,發現媽媽不見了。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很著急的樣子。旁邊有幾位認識的他們的阿姨開始逗這個孩子:你媽媽回家了,不要你了。
這個孩子馬上堅定的回答到:「我媽媽不會不要我的,她等下就會來的。」於是,他安心的坐下來,脫掉輪滑鞋,等媽媽來。沒多久媽媽就來了,孩子高興的對那位阿姨叫到:「我說了我媽媽會來的吧!」
擁有高價值感的孩子,即使父母離開了他一會,他也會相信父母很快會來的,不會拋棄他。他不會感到恐懼,他始終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與父母能產生良好的親子關係。
王菲的女兒李嫣天生就唇顎裂。做了手術後,還能看到唇顎裂的影子。人們以為她會感到很自卑,會有低價值感。但實際上,李嫣是一位有著高價值感的女孩。她在11歲時參加巴黎高定時裝周走秀,非常自信,霸氣十足。氣場勝過父親。12歲登上《InStyle》中國版封面,成為該雜誌年齡最小的封面女郎。
有一次,她在視頻裡自信地說,「我覺得我是完美的」。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主要源自感受到的愛有多少。不管一個人外在條件多麼出色,只要他曾有嚴重的愛的缺失,那麼他更有可能會嚴重的自卑並產生低價值感。相反,一個人無論外在條件有多麼糟糕,但是只要父母給了他足夠的愛,他就能產生高價值感。
象王菲的女兒李嫣這樣有著高價值感,得益於她的父母給了她充分的接納與愛。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高價值感。
想讓孩子擁有高價值感,就必須從小開始,給孩子足夠的愛。
1.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回應,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自我價值感更多是一種主觀的自我感覺,正如薩提亞所說,自我價值感的培養是需要一種氛圍的。我們要和孩子建立一個很好的關係,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被愛的、被接納的、被重視的、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0—3歲嬰兒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在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要積極的回應,而不要擔心會寵壞孩子。比如:當孩子哭了,父母要馬上走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溫柔的看著孩子,跟他說話。輕輕地撫摸孩子,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有的孩子吃飽了還會哭,那就要尋找其他原因,別讓孩子哭到自然停,當孩子長時間哭而得不到回應時,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
3—6歲幼兒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會說話了,父母可以多與孩子說話,用語言來給孩子積極的回應。當孩子在叫「媽媽」時,父母要放下手中其他的事情來回應孩子,專注的看著孩子,蹲下來與孩子的視線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全身心的投入。父母充滿愛意的眼神,甚至一個面部表情都在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都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這才是有效的與孩子溝通。父母微笑的表情,會讓孩子產生積極的情感和高價值感。
2.肯定孩子的獨特性,正確看待他人的評價,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
肯定孩子自身的獨特性是奠定自我價值感的基礎,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價值。讓孩子知道他是獨一無二的,是個有價值的人。並且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看待他人的評價,讓他學會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
有的寶媽說對我說自己的孩子很好動,手又很賤,看到別人就會用手上去拍一下別人的胳膊。是不是有多動症?孩子有沒有多動症,只有去醫院檢查了才知道。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每個孩子交友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孩子就喜歡用拍對方的胳膊、肩膀來表示友好。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並不是「熊孩子」的行為。孩子只是輕輕的拍一下,只要對方沒有意見,父母就要接納、認可孩子的這種交友的獨特性。如果小朋友不喜歡,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討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和別人打招呼呢?讓孩子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來打招呼。
阿德勒說:人的價值,並不依附於他人的評價。否則只能不斷地看他人的臉色過日子。因此,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可和自我評價。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有的孩子常常會受到其他人的評價。比如,有小朋友會說:
「你很小氣,給我一張貼紙都不行。」「我就只有這一張了。」「你就是小氣包,我以後不跟你玩了。」
當孩子被別人罵成「小氣包」時,孩子會想:我真的是「小氣包」嗎?父母此刻可以問問孩子的想法:
「你能告訴媽媽,不給他貼紙的原因是什麼嗎?」「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喜歡的東西,有時不給別人也是可以的。」「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你還認為自己是小氣包嗎?」
讓孩子關注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客觀的評價自己,就不會在乎別人的評價。最終,孩子就會知道「我不是小氣包。」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由「接受他評」到「自我評價」發展而來的。一般來講,孩子在五六歲之前,自己很難做到自我評價。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他會接觸到老師、同學或者更多其他人,在這個階段,他需要父母給予他認可,學會做自我評價。
3.鼓勵孩子大膽對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讓孩子針對一件事情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孩子就會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會跟隨他人的意見。孩子越有主見,越自信,思想也會很獨立。
比如,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也可以問問孩子,你對電視中的撒謊的孩子有什麼看法?你認為小朋友打碎了杯子可以怎麼做呢?要不要大膽的向媽媽承認錯誤?多讓孩子發表看法,不否定孩子的看法,孩子就不會擔心自己說得不好,從而敢於大膽發言。
父母要對孩子的想法表現出好奇,可以問問孩子:「這麼難解決的問題,你都能解決,告訴媽媽,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父母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自主的進行選擇,當需要孩子的幫助時,允許他們選擇自己想做的家務活,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而不是命令孩子怎樣做。
比如:你想上什麼興趣班?你打算怎樣安排時間?周末,你想去哪裡玩等等。這個孩子被媽媽打了,你有什麼看法?你認為怎麼做才好?給孩子選擇權,這既尊重了孩子,又尊重了自己,還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4.打開孩子的「優勢開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父母要努力發現孩子的優勢,擯棄二元對立的思維,不要認為孩子要麼有優勢,要麼就沒有優勢。孩子只是有的優勢不明顯,或者父母對孩子有刻板印象,總認為孩子以前沒有優勢,就永遠都沒有優勢。這種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優勢教養》這本書中寫到:優勢開關的作用就像一個斷路器,我在腦海中想像出一個開關,撥動它,關掉負面思維的燈,打開正面思維的燈。當我們打開了「優勢開關」,就會看到孩子很多優勢。
孩子的優勢包括身體上的、智力上的、社交方面的、技能方面的、也有優良品質。
曾經有媽媽告訴我:「我的孩子不愛學習,真的找不到他有什麼優點。」
我問她:「除了學習方面以外,其他方面有沒有優勢呢?」
這位媽媽想了很久說:「他就是玩厲害,玩樂高、玩遊戲反應很快。很貪玩!」
我繼續問到:「孩子反應快,說明孩子的思維能力很強,是嗎?這是不是孩子的優勢呢?」
這位媽媽點了點頭,說確實是這樣的。然後,我讓她再想想看孩子還有哪些優勢,後來,她自己說出來了孩子幾個優勢。
具體來說,孩子具有的優勢有:
愛運動(打球、跑步、遊泳)愛勞動(會擇菜、拖地、包餃子)動手能力強(會拼插、會摺紙、會拆裝一些物件)思維活躍(有豐富的想像力、聯想力、創造力)語言能力強(詞彙豐富、有條理、有邏輯性)能與他人進行合作(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照顧他人的感受。)有某項技能(繪畫、彈琴、棋類)以上這些都是孩子的優勢,還有很多優勢,要靠父母去多觀察孩子。
優勢教養讓我們認識到:優勢讓孩子感到是特別的而非高人一等,因為每個人都有優勢。讓孩子學會用利人利己的方式來運用這些優勢正是優勢教養所要達到的效果。當孩子看到了自己有這麼多優勢時,他的自我價值感也會提高。
薩提亞說:家裡的孩子是通過觀察周圍的成人學會如何做人,成人需要發展出更高水平的自我價值感,才能實踐他們所倡導的內容,並且給孩子做出示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