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忙著追求自我價值,希望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名望、或者一段心儀的情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而當這些實現的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還是依然不快樂,他們面臨的焦慮、困惑、壓力跟其他人還是一樣,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麼?怎樣才能擁有自我價值感?
美國塔拉.布萊克《全然接受這樣的我》
有好多年,我重複做著同樣的夢,夢中我奮力掙扎想要去某個地方,卻總是感到困頓不已;有時我奔跑上山,有時在巖石上攀巖,有時逆流而遊。夢中常常出現我所愛的人陷入困境,或是不詳的事情即將發生。我的心狂亂紛擾,身體卻總感到沉重無比且精疲力竭,仿佛在粘膩的糖稀間行進一樣。
我知道自己應該能夠解決問題,但是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到達想去的地方。我完全孤立,陷入困境之中,被害怕失敗的陰影所籠罩。全世界似乎只剩下這種恐懼,其他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這個夢境恰好體現了「缺乏自我價值的迷茫」的精髓。在夢中,我們往往好像劇本中的主人翁,註定要以既定模式來回應身處的情境,渾然不知也許還有其他抉擇。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陷入迷茫,受困於心頭的千頭萬緒,恐懼可能面臨的失敗時,基本上也陷入了於夢境相似的狀態。
我們好似活在一個完全決定了生命歷程的清醒夢境裡,奮力掙扎著試圖到達某處,試圖成為更好的人,試圖避免犯錯,試圖成就什麼…..界限外的世界就成了襯託的背景,它耗盡了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無論是吃午餐,還是開車回家的路上,無論是在跟伴侶交談,還是念故事給孩子聽,我們不斷地重複播放自己的憂慮和計劃。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相信無論怎麼努力,不知怎的,終究還是不可能達到標準。
與缺乏自我價值感形影不離的,是對他人與生命的疏離感。假使我們是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又怎麼可能感到有所歸屬?這是一個噁心循環:我們自覺愈有缺陷,就愈感到疏離而且脆弱。而潛藏在自覺殘缺的恐懼之下,則是更原始的餓恐懼,擔憂生命除了差錯,壞事就要發生了。
我們對這種恐懼的回應,就是想要責怪,甚至仇恨我們認為問題根源的對象:譬如自己、他人,或者命運。然而,即使是將憎恨指向外界,我們的內心深處仍舊感到脆弱無比。
缺乏自我價值感與人際關係的疏離,導致形形色色的痛苦。對某些人來說,最顯著的就是呈現上癮的症狀。有可能是酒精,也可能是毒品或者食物;有些人則是對一段感情上癮,依賴某一個人或一群特定的人,好讓自己感到完整,覺得生命值得繼續;有些人則長時間勞累工作,好感覺自己很重要。這種上癮症狀在我們的文化中備受推崇。還有某些人則不斷製造外界的敵人,永遠在對抗世界。
這種自覺殘缺,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信念,使我們難以相信自己真為他人所愛。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生活裡潛藏著憂鬱的暗潮,或是對能否親近他人感到毫無指望。
我們害怕,當別人發現我們其實很無趣、愚蠢、自私,或者沒有安全感,就會排斥我們。而假使我們不夠迷人,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用親密浪漫的方式來愛我們。
我們渴求一種毫無疑慮的歸屬感,憧憬與他人在一起時,可以輕鬆自在,全然接納他人。然而缺乏自我價值感之迷茫,卻使我們始終無法嘗到歸屬感的甜美。
當我們的生活倍感痛苦不堪或失控時,缺乏自我價值感之迷茫就會倏然倍增。我們可能會以為,生理疾病或沮喪情緒都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基因不良,或者是因為自制力不夠,抑或缺乏意志力的緣故。
我們也可能覺得失業或離婚是自身瑕疵的一種反射,若當初能再多盡一點力,若我們能有所不同,也許一切就會順利多了,即使我們可能也會將矛頭指向他人,然而心理還是默認自己錯在先,自己是始作俑者。
缺乏自我價值感之迷茫,所呈現的不一定是明顯的羞愧感與缺失感。當我告訴一位好友,我正在寫有關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主題,而這種傾向又是多麼普遍時,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我而言,主要的難題不是羞愧,而是傲慢。」她堅稱自己是這樣的。
這位女士是個成功的作家和老師,她告訴我,她很容易產生優越感,覺得很多人遲鈍、無趣。由於受到很多人的景仰,這使得她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自覺鶴立雞群。「承認這一點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她說到,「或許這就是你所謂的羞愧感吧,不過我真的很喜歡大家尊敬我……只有這個時候我才能對自己感到滿意。」
我這位朋友呈現的即使迷茫的另外一面。她繼續坦誠,當自己腸枯思竭、毫無創作靈感、自覺一無是處,或得不到讚賞的眼光時,她的確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我價值。與其單純地認可自己的才華,充分享受自己的優點,她還需要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或優越感,才能讓自己感到滿意。
總認為自己不夠好,我們就永遠無法放鬆下來,我們戰戰兢兢地監控著,不時在自己身上挑毛病。不可避免地找到毛病之後,我們就更加沒有安全感,更缺乏自我價值感,如此依賴我們就得更加努力了。這當中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
(更多正念療愈與成長關注微信公眾號:麗心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