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關注!
當前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涉及各個方面,包括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習慣的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人際關係的和諧等。本文僅從提升學生自我價值感角度,談談在班級管理中的建議。
一、自我價值感的含義及重要性
自我價值感(self-worth)指個體對自身的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自我價值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聯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即高中生對自我越滿意,心理症狀就越少,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好。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表明,在自我價值感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方面,學生的自我價值感與學業成就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我國學者蘆朝霞也做過關於父母教養方式、自我價值感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中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學業成績緊密相關。
此外,建立中學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對整個民族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認為自己對老師對學校對同學對家庭對整個社會是有用的,自己的一言一行將會對他人對社會產生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影響,就會逐漸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樹立強烈的個人和集體榮譽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影響學生自我價值感水平的因素及解決措施
我認為,影響學生自我價值感水平的因素表現在他們的成就動機水平、自我表現意識和追求目標上。
(一)成就動機——促發學生自我價值感的「發動機」
每個學生都想在學業上獲得成功,這種願望越強烈,其提高學習能力的動力就越大,這就是所謂的高成就動機。根據心理學家奧芬貝爾的「成就動機觀」,學生成就動機的內驅力有三個組成部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學生對於某學科的認知內驅力主要通過適當的教育環境、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成功的學習經驗來提高。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學生獲得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的需要,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可以採用表揚、名次、分數等誘因激發。附屬內驅力是學生對長者和同伴在感情上的依附,因此要注意教師的自身素養及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影響。根據這一理論,我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班級學習氛圍
一個班集體的文化環境對於學生的薰陶是潛移默化的,如果一個班級能形成好的學習氛圍,那麼就能帶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和一些學困生溝通後我發現,他們之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是覺得自己學的這些東西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學了也沒用,還有的學生苦於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難以提高成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班級裡組建了各類興趣小組,如寫作小組、古文小組、數學小組、英語小組、史地小組、生化小組等,每小組自主設計班級宣傳欄,向同學們介紹學習方法、趣味知識和典型例題等,並且組織了一次名為「從生活中發現學習的用處」的主題班會,讓各小組搜集各學科與我們實際生活聯繫的實例。由於每個小組內的部分學生是在學科內具有學習優勢和興趣,並且學有餘力的,這樣就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學科優勢為班集體服務,同時也可以幫助和帶動學困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學習經驗,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提升自我價值感。
2.培養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信息化社會中,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競爭能力與合作能力。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在日常管理中除了運用表揚、名次、分數等誘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嘗試了一種新的班級管理模式——「小組合作競賽」模式:根據智力水平、個性能力和學習態度,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儘量做到學優生和學困生平均分配,使各組之間具有可比性。在學習小組之間開展各種競賽,把個人成績計入小組成績中,任何一個人的努力都可以為學習小組的勝利作出貢獻。在競賽中學習小組內部實行「以優促優,以優帶差」的制度。競賽的內容既包括期中期末考試,也包括針對學優生的課堂質疑表現,和針對學困生的課堂紀律、作業完成情況等等。這種模式兼顧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到自我價值,在我的班級管理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
不良的師生關係會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中有一種重要成分是交往動機,體現為學生更願意跟興趣觀點相同的人相處而不願意與興趣觀點不同的人相處。學生與教師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交往動機就會起積極作用,學生就會特別努力地學習他所喜歡的教師的課程;如果師生關係不良,交往動機就會起消極作用,學生就會不願意學習該教師所教的課程。
和班主任相比,任課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班主任應該成為溝通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幫助任課教師樹立威信,建立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了解信任和友誼,既能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也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該學科的成就動機。
(二)自我表現——檢驗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檢測儀」
有的學生在班級中非常沉默,即使他們對於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願表達,這種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低,當然無法從集體生活中中獲得自我價值感。班主任可以採取以下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
1.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敢於自我表現
在教學我們常常強調開放的教學策略,實際上在班級管理中也是如此。班級中應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不讓有的學生因缺乏交流的興趣而甘於寂寞;也不讓有的學生因為怕挨老師同學的笑話而不敢表態,更不會讓有的學生因得不到機會而產生失落感。
2.幫學生體驗成功快感,使學生樂於自我表現
當學生敢於自我表現後,教師要適時引導,幫助學生體驗到自我表現後的快感,從而使學生更樂於和善於自我表現。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的力量來激勵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如「你注意到了這一細節,很有價值」;「你的意思是說……」等,對學生的表現,均應給予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比如「你說的很好,這一點非常對」;即使學生的表現差強人意,也要肯定其善於思考,勇於表達的精神,如「雖然在某方面還有點問題,但你能說到這些,說明你認真思考了」,特別是對後進生更應多鼓勵,使其明確今後應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問題。經過這樣師生互動,學生增強了信心,樹立了自信,會逐步地樂於並善於自我表現,從而在集體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三)追求目標——升華學生自我價值感的「催化劑」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認為學習動機來自於兩種目標:學習目標和表現目標。「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的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追求學習目標的學生,一方面追求學業成功,另一方面追求自我成長。這類學生成功了,自然會有成就感;失敗了,也會從中學到知識、鍛鍊能力,這類學生的自我價值感相對較高;而追求表現目標的學生,不在乎成敗給自己的成長帶來什麼好處,而更看重成敗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這類學生就屬於低自我價值感者。低自我價值感的學生一旦在學習中達到勝任程度,就容易產生滿足和懈怠的心理,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班主任應該儘量培養學生區別成就感和好評,避免學生在班集體中的虛榮心、功利心,培養學生追求自我成長為第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也要盡力避免功利化的,不能只以考試、分數和各種競賽評比作為班級工作的中心,而不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在班級管理中,雖然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但我儘量利用有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高一新生入學之初我召開過「取法乎上,志存高遠」主題班會,讓學生認識到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在高二選課走班後,學習難度加大學生普遍產生不適應感和倦怠現象時,我組織了「笑看挫折」主題班會,建議學生從困難和挫折中總結經驗教訓;在高三衝刺階段,我又適時召開了「成功與失敗」主題班會,使學生辯證地看待成功與失敗的關係,進而深入思考「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奮力拼搏之後的無怨無悔」,為學生減壓,為高考勵志。這些精心設計的班級活動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目標,也就為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既有利於師生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班級建設應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圍,培養出有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的人才,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做出貢獻。
感謝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