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因此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並巧妙的運用心理的暗示來為我們的班級管理服務。
一環境暗示——讓教室中所有的東西都承載著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周圍的世界是生動的思想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教師就是教育環境的設計師。」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是傳授知識的聖地。所以班級的制度建設方面如張貼依據校紀校規,結合本班實際,凝結了全體共識的班級公約、以及量化的學習、紀律、衛生、班風標準等讓學生在一定的準則規範下,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讓還應賦予班級制度以文化的色彩,讓制度的強制作用和激勵作用得以共同發揮。
再有教室的一桌一凳、一草一花都蘊含著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催人奮進的名言警句,豐富的讀書角,學習園地;教室科學的布置,物品井然有序的擺放等等,都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陶冶情操、振奮精神、啟迪其智慧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讓教室的每面牆壁都說話,讓每教室中的每個圖標、每句話,擺放的每一件物品都影響人,教化人,作為隱性課堂的一部分,很好的服務我們的教育目標。
二.組織暗示——打造積極向上的團隊
文明和諧、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團隊。需要不斷的凝聚人心,不斷教育和打造來實現。譬如班徽的設計、班名、組名的確定等,通過全班動員、全員創作、海選、評議,群策群力,凝聚共識來設計積極向上的、飽含文化符號的班徽;來確定引人奮進的班名(如未來強者班等)、組名(如三心二意小組——即學習的安心、靜心、恆心加學習的樂意與藝術創作的創意)等。在組織的打造過程中 ,逐步給每個小組、給整個班級貼上積極向上的、催人奮進的標籤,這些已經確立,就將對每位成員形成長期的暗示和潛移默化的引領。成為強大的班級文化的有形和無形的複合體,成為小組、班級共同的圖騰。
三.言行暗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意無意的話語,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對班幹部要儘可能的將要求、命令改為「確認」。暗示「由班幹部主導」,「 由班幹部制定、實施、決策」 。這樣的「確認」,衝淡了班主任強勢的感覺。利於增強班幹部主人翁意識,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他們的實施過程中對他們正確的行為給以 「你們想的很好」「這樣效果一定好」「幹得好!」等肯定性的評價、激勵,將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有利於充分展現並發揮他們的才能。
對後進生除了切實可行的幫助外,再輔之以正面暗示的信息,消除負面暗示的信息。讓學生感覺到「我能行!」「我有潛力」。則更有助於他們的增強自信,發奮圖強,快速轉化。
對違紀的學生將守約的命令改為「約定」,把強制、強迫的任務轉換為學生的信守承諾,守約負責,如期而至,則更有利於實現自我約束,自我轉化。如此等等。
總之,心理暗示有助於我們的班級文化建設、團隊組織建設和對學生教育工作。我們在班級管理中一定要正確的運用心理暗示,進行正面的、積極的心理暗示,防止和避免負面的、消極的心理暗示。相信巧妙的運用心理暗示,必將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班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