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要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所謂幼兒園班級常規,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
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激發幼兒良好的情緒,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生活及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增強行為的目的性、意識性,發展自律能力,學習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形成。
它是幼兒園一日活動質量保證的潤滑劑,是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更是有效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於班級和幼兒自身發展,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常規的培養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工作,需要我們教師的智慧引領、藝術處理,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漸漸地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長為遵守常規的小小文明人。
策略一:情境暗示,建立常規
實踐告訴我們,常規的建立要科學、合理,不能由成人包辦,應尊重幼兒個性發展,讓幼兒獲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覺。因此,在建立常規時,我運用了情境的暗示,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樂於參與班級規則的制定,間接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杜威曾經說過:「這個人所處的整個情境決定對個人行為的控制」。
幼兒情感依戀強烈,這就更要求我們營造與家庭相似的寬鬆、安全、溫馨的心理情境,以便讓他們自覺地在心中建立一定的規則意識。
如:在玩具柜上擺放著幼兒親手種植的花草、種子,親手飼養的小魚、蝸牛等小動物,暗示著小朋友在活動時說話要輕聲,大聲的說話會驚擾了身邊這些花草和動物朋友;桌上鋪上布藝桌巾、放置花束,牆面上布置著幼兒的作品……
營造出寧靜、溫馨的氛圍,暗示幼兒在這樣的氛圍裡走路不衝跑;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輕聲細語,不用高調的聲音呵斥幼兒,蹲下來與幼兒平等的交流,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知心的朋友。
通過這樣的心理情境暗示,幫助幼兒建立活動規則,使幼兒在班級的活動中有序、自如,形成一個溫馨、和諧、自主的班級氛圍。
遊戲中的言語表達、動作、角色扮演等是幼兒獲取知識、累積經驗、建立常規基本途徑和學習方式。對於3-6歲的幼兒來說,利用遊戲情境的方式促進幼兒建立常規意識,是滿足幼兒個性需求的一個好方法。
如:在區域活動——娃娃家中,「媽媽」在照顧娃娃家寶貝時擅離崗位,在教室裡隨意走動甚至到別的區「搞破壞」,教師就及時扮演客人的角色,敲門時故意放大點聲音說:「請問家裡有人嗎?」或者走進家裡的時候抱起娃娃說:「寶貝想媽媽了吧,我和你一起找媽媽去……」通過這樣的遊戲情境暗示著幼兒幼兒趕快找回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盡到自己的義務,幫助幼兒建立遊戲時不幹擾其他同伴的規則。
又如,幼兒自選活動時喜歡藏玩具,出現自私行為的現象,便與小朋友開展「捉迷藏」的遊戲。我說:「今天玩具寶寶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你們能找到它了嗎?」 於是小朋友們開始了積極的「捉迷藏」。藏玩具的小朋友很快從鞋架後面的牆角裡拿出玩具高興的說:「我找到啦,在這兒」我故意「生氣」地說:「玩具真不講衛生,怎麼躲在這又黑又髒的地方,你快送它回家,以後別讓它亂藏地方」。
小朋友將玩具送回了框裡,並懂得了遊戲後要將玩具放回原位的規則,並愉快地將玩具送回原處。幼兒只有從心裡對規則產生了認同感,才能建立起自願遵守的規則,使班級常規管理更為輕鬆。
藉助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情境,這將有利於幼兒生活常規和學習常規的建立。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情境是豐富多彩的,有兒歌、故事、音樂、遊戲等等。
如:為了讓孩子有序地歸放玩具和解決只丟不揀的現象,我自編了「玩具回家」的故事,讓幼兒了解每一種積木都有自己的家,它們不喜歡住在別人家裡,爸爸媽媽找不到寶寶會著急。讓幼兒練習幾次後,小朋友都能把相同的積木歸放在一起,見到地上的積木會撿起來說「我送積木娃娃回家」。
故事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把常規管理內容故事化,編出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幼兒從故事中來理解常規的內容,既符合了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對他們進行生活常規管理時,把一些常規要求編成短小的兒歌,和他們一起誦讀。如:在幼兒進餐的時候,「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護飯碗,小調羹,舀一勺,低下頭,張開嘴,大老虎,啊嗚啊嗚來吃飯」;在穿脫衣服時小鞋子,兒歌「出洞子,小褲子,乘電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兒一下子掌握了脫衣步驟。有了琅琅上口的兒歌和生動有趣的故事,不用刻板地說教,這些常規便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腦海裡,在孩子的心裡紮根,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孩子。
運用音樂的教育情境建立規則,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暗示方法。
如:用輕柔的音樂暗示小朋友要靜定情緒,安靜地準備上課了;又如:區域活動結束時,先播放一段舒緩的音樂,暗示幼兒可以整理材料,當音樂換到歡快時,暗示幼兒材料就要整理結束。活動結束後,播放一些柔和的搖籃區,暗示幼兒回到座位好好休息等。利用播放音樂的方式,讓幼兒隨著音樂輕柔或是歡快情境完成自己的任務,由於音樂的渲染力很強,可以避免教師過多的言語指揮,使得幼兒能夠較快地穩定情緒,進入到集體活動或學習活動中來。
策略二:環境圖標暗示,理解常規
瑞吉歐教育工作者把環境稱做除了班上兩位老師之外的「第三位老師」,它賦予了種種特殊意義,雖然環境不說話,但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我在建立幼兒常規時,針對幼兒由於大腦皮層抑制機能的發育尚未完善的特點,我採用了由枯燥、單調的語言提示轉化為隱性的環境提示,通過充分發揮圖標暗示環境的教育價值,讓幼兒理解規則,並內化常規意識。
幼兒的規則形成往往是通過模仿習得的,因而,運用具體形象的牆上圖示暗示,將常規體現在牆(地)面上,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常規,並提醒大家遵守。
如,為了引導剛入園小班幼兒午睡時小鞋子如何擺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對對「小腳丫」,把它們一一貼在每一張小床的右下角,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如何擺放鞋子這一規則;還有飲水機前貼的一對對「小腳丫」和來回的箭頭,又解決了幼兒自主喝水時的排隊問題;我在樓梯口畫上箭號幫助孩子掌握「上下樓梯向右行」的規則;娃娃家裡,形象可愛的「全家福」掛飾不僅幫助幼兒分配角色,而且規定了參加遊戲的人數……;
在圖書區設計一個小嘴巴上豎著一個手指的畫面,意思是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幹擾別人;鞋架上貼一個兩隻卡通鞋子在一起的圖標,意思是整齊擺放;上鋪貼上禁止高跳下的圖標;盥洗室內貼上禁止水龍頭滴水和規範洗手流程圖,讓幼兒學會正確洗手的方法。這些圖標稚趣可愛,容易理解,幼兒很樂意去遵守。可見,讓環境開口說話,比強加給的常規幼兒更易接受,從行為規範的角度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
幼兒年紀小,自制力差,易遺忘,我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常規繪製成形象有趣、色彩鮮豔的標記圖,設置在相應的環境中,以方便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引領、提示。
如:我用相機拍下遊戲的材料,並將照片貼在玩具架(框)上,提醒幼兒玩完並能迅速收拾好材料放回它的「家」,避免了材料的亂扔亂放,幼兒懂得了遊戲材料要分類放和用完放回原處的規則。
區域遊戲中,為了告知幼兒幾人可以同時使用遊戲材料,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做了點卡和小人相結合的圖標,表示玩這份遊戲材料的人數。在玩具框上貼上幼兒設計的各種笑臉娃娃圖標,暗示同伴間要友好相處,遊戲時不爭吵。在遊戲材料上增添手心手背、猜拳遊戲等示意圖標,暗示著幼兒在發生人員擁擠時可使用的處理方法。這些直觀形象的圖標幫助了幼兒理解常規,更好地遵守常規。
策略三:角色暗示,養成常規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角色暗示的方法對於幫助幼兒自覺遵守常規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是最好的實現幼兒自我管理的策略。
值日生是一個光榮的職務,是老師的小幫手。
幼兒園的值日生活動總是受小朋友歡迎的。每次要當值日生時,他們都會自豪地向同伴和家長說:「今天我當值日生了!」當他們帶上值日生標誌時,顯得尤為自豪。抓住幼兒的這個心理特點,我在常規教育中,充分發揮值日生的作用,開展輪流當值日生活動,讓值日生協助監督和管理班級常規。
如:培養孩子良好入廁習慣時,我請值日生勸導小朋友不要擁擠,檢查是否正確洗手,是否將水龍頭關緊等。餐後,為了培養幼兒主動漱口的習慣,我請值日生檢查大家是否都漱口了,幼兒彎下腰輕輕放杯子,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在值日生的指導和督促下得以改進,良好的習慣也逐步形成。我還開展評選「值日之星」,讓值日生向大家介紹自己今天的工作情況後,進行自我推薦,並讓小朋友們推薦本日的「值日之星」。
通過一系列的值日生的角色暗示,強化了幼兒對常規要求的理解,養成常規,促進幼兒從他律轉化為自律。
在幼兒具體的常規執行過程中我發現,有老師在場監督的情況下幼兒都能遵守,當老師不在的時候又是另一副模樣。
如:有幼兒洗手時將水龍頭開得很大,有的故意捏住水龍頭,水噴出來灑在小朋友身上他們還很開心,還有的幼兒一直將肥皂拿在手上擦個沒完……,這些情形時有發生,但老師又不可能一直在他們旁邊。於是我設置了「小小監督員」的小領袖,讓常規做得好的小朋友來擔任,並為他準備了漂亮的胸卡。
有了胸卡的「小小監督員」很神氣,其他幼兒更是羨慕不已,產生我也要做「小小監督員」的願望。為了有機會帶上漂亮的胸卡,這樣一來,幼兒的違規行為慢慢減少了。小朋友們吃完飯都能把碗筷放得整整齊齊,方便阿姨整理,平時在也不亂扔紙屑了,地面也能保持整潔了,飯後的餐桌也變得乾淨了。「小小監督員」促進了班級良好常規的形成。
「小組長」的角色,其職責是結合幼兒日常生活中、遊戲活動、學習活動的常規需求來制定的。
這些職責我是和幼兒一起討論和分工的,因此,「小組長」職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和自報管理內容,分工後就戴上各自的牌子,逐一根據管理的內容向全班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姓名,管理的內容和提醒的要點。
開始,我請能力強的孩子來擔任,後來採用全班幼兒輪流擔任。如:有的小組長負責檢查孩子們飯後洗手、漱口的情況;有的小組長負責驗收午休後孩子們疊被子的情況,有的小組長負責玩具的收拾情況,這樣調動了幼兒認真、主動的積極性,尤其是當天被選為小組長的小朋友,首先自己要先做好,這樣才能去檢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
記得班裡每天被選為小組長的幼兒,吃飯時既快速又乾淨,飯後更是自覺的洗手、漱口,然後便自豪地站在門口,來檢查其他的小朋友。聞聞小手香不香;看看漱口乾淨不乾淨;上下樓梯是不是靠右走;區域活動後,玩具是不是收拾整齊,放置原位。他們都非常認真,也越來越自覺,生活常規和學習常規也就隨之形成了。
在幼兒園的常規建立中還有許多良好有效的策略。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習慣、態度、傾嚮往往是在幼兒期培養起來的。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習慣,教師應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規教育的度,不應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更不應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應探索適合幼兒建立其年齡特徵,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合理的常規。
「看完讚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