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新知新覺)

2021-01-11 金臺資訊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學生:「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綱要》指出:「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高校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引導教師講清楚、學生學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進而激發廣大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如何讓愛國主義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是高校需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思政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適應青年學生的群體特徵不斷創新思政課方法手段,讓思政課既有思想性、理論性,又有親和力、針對性。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加大教材和課堂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重,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課程要做好頂層設計,以歷史視野、國際視野規劃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過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四史」學習教育、國防教育等,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教學合力,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用好高校教師這個重要群體。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自覺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教學管理工作全過程,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需要抓好高校教師群體,讓他們成為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師中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等活動,引導教師立足本職、拼搏奮鬥、創新創造。制定科學的教師評價標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全心全意做引導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教師要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教師還要利用好同學生聯繫密切的獨特優勢,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啟發學生,激勵青年學生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

緊密結合青年學生特點。青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青年學生活潑、熱情、開朗,富有向上的激情,但由於社會閱歷不夠,對許多問題的看法還不成熟。高校應緊緊圍繞青年學生的群體特徵和成長需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教育實效。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以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結合青年學生興趣點和接受習慣,用好網際網路平臺,大力運用富有愛國主義氣息的網絡文學、動漫、短視頻等作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感。把握青年學生充滿激情、積極向上的個性,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宣傳愛國英雄事跡,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身邊人的事跡引導青年學生把敬仰和感動轉化為立志報國的實際行動。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烈士紀念設施,參加軍事訓練、冬令營夏令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學雷鋒志願服務、創新創業、公益活動等,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強化責任擔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新知新覺: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
    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 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 - 觀點 - 大眾新聞網—大眾...
    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 將校訓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原標題:將校訓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1924年2月4日,孫中山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名義下令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同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當時因為馮玉祥於10月發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權,邀請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忙於準備北上事宜無法親臨成立典禮,乃摘錄《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手書國立廣東大學成立訓詞。
  • 情懷教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情懷教育貫穿個體成長的全過程。首先,根據尤裡·布朗芬布倫納關於人類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型,個體發展在受到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物理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價值觀、信念、習俗和法律等的洗禮。
  • 如何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
    如何進一步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陳浩凱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注重落細落小落實」, 強調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遵循規律、創新發展」。
  • 積極推進禮儀教育(新知新覺)
    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需要積極推進禮儀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建立禮儀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制度能夠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是加強禮儀教育的重要基礎。
  •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五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央確定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 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需要緊密結合時代特徵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途徑,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青少年成長全過程和各環節,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學校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履行好這一固本強基的育人使命,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
  • 文山州把「四個要素」貫穿新時代「西疇精神」學習實踐活動全過程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把堡壘引領、查擺問題、學習宣講和嚴督實導貫穿於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全過程,迅速掀起學習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的熱潮。把堡壘引領貫穿於學習實踐過程。文山州及時成立了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及時召開會議、組建工作專班等方式,強化組織領導,認真安排部署工作。制定下發《文山州基層黨組織開展新時代「西疇精神」學習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全州基層黨組織開展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學習實踐活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工作步驟等內容,引領和動員全州基層黨組織有計劃、有步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促使黨員幹部堅持先學一步、學深一層。
  • 新知新覺:以審美教育促進公民道德建設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
  • 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顯」與「隱」
    在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旗幟鮮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理直氣壯講愛國的柔性表達相統一,堅持凸顯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灌輸方式與豐富愛國主義實踐教學相融合,堅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與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相協同。習近平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
    我區教育系統 不斷加強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注重知識傳授此外,在各級各類學校普遍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鑄牢各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李佔峰:在小學開設了《中華大家庭》《民族常識》、初中開設了《民族政策常識》、高中開設了《民族理論常識》、高校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相關課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全覆蓋。
  • 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原標題: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六項重點任務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推進協同育人   ●強化創新創業實踐   ●改革教學管理制度   ●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
  • 愛國主義教育走進上海交大附中校園
    9月27日上午,以國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嘉定分校(下稱「嘉定分校」)舉行。    在天安門原武警國旗班第一任班長董立敢主持下,學校舉行了莊重的升旗儀式。董立敢表示,國旗代表的是傳承與責任,希望通過升旗儀式能給全體師生帶來溫暖和力量。
  •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總體要求1.指導思想。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要堅持從娃娃抓起,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思想引領,做到潤物無聲,把基本要求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全面覆蓋和突出重點結合起來,遵循規律、創新發展,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平常,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6.堅持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
  • 綦江: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
    >中國工農紅軍重慶綦江石壕長徵紅軍學校校園9月8日,綦江區教委組織4000餘名教師利用課餘時間收看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直播,扎紮實實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又一次愛國主義教育。近年來,綦江區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時代主題,對廣大師生進行以紅色文化為主旋律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師生積極投身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為加快建設渝南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貢獻智慧和力量。
  • 每日一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4日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會議指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制定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網上重走長徵路』暨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會議」「守土有責『戰疫』有我」「聆聽歷史聲音 弘揚愛國精神」「重走革命舊址、探訪前輩心聲」「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等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民族英雄、時代楷模以及新時代最美奮鬥者,多維度立體式打造「金審模式」思政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弘揚革命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
  • 強化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個人的理想奮鬥,只有融入愛國主義的萬頃洪流,方能形成排山倒海、無往不前之勢。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 2020年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討會今日在中和中學召開
    文旅網11月20日訊(張橋會 袁福明)邁入新時代,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凝聚中華民族磅礴之力的重大課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國家督學鄭增儀,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劉長海分別圍繞《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新使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常態開展探論》作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