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航的頭號主力,中島1式「隼」戰鬥機

2020-12-25 騰訊網

作為「97式」戰鬥機的後繼型號,中島飛機廠為日本陸航研製了著名的一式「隼」(Nakajima Ki-43 Hayabusa)戰鬥機,正式型號「一式單戰」。它和著名的海軍「零」式戰鬥機一樣,成為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奪取戰區制空權、侵略東南亞的主戰機種。

「隼」式採用了有利於減阻的可收放式後三點起落架,1939年1月首飛,試生產型11月進入總裝和試飛。

「隼」式為全金屬輕型單發單座戰鬥機,布局平凡,短機頭,裝一臺中島Ha-115星型活塞發動機,發動機上方裝兩挺機槍,一桿老式的望遠鏡式瞄準具嵌裝在前擋風玻璃裡,它有一副前緣平直、後緣前掠並稍稍帶上反角的梯形懸臂式下單翼,據說這種機翼可緩解氣流的展向流動,推遲翼尖失速,減少誘導阻力。全機簡潔輕盈。

「隼」式改型不多,共有三種,II型的飛行性能尤其航程提高較大,加裝了駕駛艙裝甲、自封油箱和反射式潛望瞄準鏡,III型改裝了可噴酒精加力的發動機,功率達1250馬力。

1943年頭幾個月,」隼「式在太平洋戰場從緬甸到瓜達爾卡納爾擊落多架P-38、P-39、F4F、」野貓「、B-17等美軍戰機,一時聲名鵲起,日本陸航經一年來的實戰磨練,也初步取得了空戰經驗。

隨著戰爭的進行,雖然「隼」式持續取得不錯的戰果,但它的雙葉螺旋槳和2挺機槍明顯低估了太平洋戰爭的烈度,「隼」式的早期型號既無裝甲又無自封油箱,好在它的操控性彌補了一些不足。盟軍經過初期的失敗很快摸清了它的弱點,並且無論在人員還是裝備上很快超越了日本海空軍航空兵,導致「隼」式損失不斷增大。

縱觀「隼」式戰鬥機的服役經歷,在大戰初、中期,作為日本陸軍的代表機種,確實在近海陸上防空和海上護航方面起過一定作用,但因機體本身發展潛力不大,攻擊威力欠佳,在戰爭後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是不難理解的。與海軍同時期的「零」式戰鬥機相比,兩種飛機發動機功率和翼載荷差別不大,但火力和作戰半徑卻明顯落後,這是很吃虧的。

「隼」式是日本陸航最重要的戰鬥機,總產量為5751架,僅次於」零「式。

參數

型號:中島Ki-43-II

類型:單座戰鬥轟炸機

動力:一臺1150馬力中島Ha-115星型活塞式發動機

飛行性能:4000米高度最大飛行時速530公裡,爬升到5000米需5分48秒,實用升限11200米,航程1760公裡

重量:空重191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925公斤

尺度:翼展10.84米,機長8.92米,機高3.27米,翼面積21.40平方米

武器:翼上裝2挺Ho-103型12.7毫米機槍,翼下可掛2枚250公斤炸彈

相關焦點

  • 搏擊長空手遊雜談 「假零式」KI43中島隼式戰鬥機
    它的外形跟著名的零式戰機很像,許多盟軍飛行員都誤把它當成零式,實質上它是日本陸軍裝備的標準戰鬥機,在島嶼作戰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款戰機便是KI43中島隼式戰鬥機。今天小編就向大家講一講它的故事。
  • 最快的日本戰鬥機,中島4式「疾風」戰鬥轟炸機
    「疾風」戰鬥機是一種被寄予厚望的火力強大的戰鬥機,速度、機動俱佳,但回天乏術,註定是末世之運。 「疾風」戰鬥機恐怕是大戰中飛的最快的日本飛機,從飛機名稱看這倒也算名副其實。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它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它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兩年之後,已經深受日本陸航青睞的中島公司又順水推舟地接到下一代主力戰鬥機的訂單,即Ki-43隼式戰鬥機,其項目依然由小山悌主導。進入1940年之後,日本陸航的單發截擊機項目再次被中島公司納入囊中,這便是日後以「鍾馗」聞名的Ki-44。此時的中島公司坐擁三款單發主力戰鬥機的生產線,已經儼然成為日本陸航的御用廠商。
  • 裝神弄鬼也回天乏術的日本中島2式「鍾馗」戰鬥機
    與一式「隼」戰鬥機相同,日本中島2式「鍾馗」(Nakajima Ki-44 Shoki)戰鬥機採用了空戰襟翼(manoeuvring flaps),不同的是,「鍾馗」戰鬥機配備了2挺7.7毫米和2挺12.7毫米機槍。
  • 侵華戰爭的急先鋒,日本中島97式戰鬥機
    中島97式(Nakajima Ki-27)戰鬥機是日本陸軍航空兵在1930年代獨自開發的單座單發單翼戰鬥機,原型機首飛於1936年10月15日,這是中島公司為日本陸軍航空隊研製並定型生產的第一種全金屬結構單翼戰鬥機,該機基本上與「三菱96艦戰」同時研製。
  • 日本陸航的創設時期
    索普威思偵察機,是日軍以英軍索普威斯F.1駱駝(Sopwith F.1 Camel)戰鬥機為原型,經改裝後可以乘坐兩人,增加一名航空偵察員的改進型號。日本出兵兵力為73000人(7個師團)佔協約國大部分兵力,花費約9億日元巨款,但除了傷亡5000餘人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
  • 長谷川1/48 日本九七式戰鬥機Ki-27
    Ki-27俗稱九七式戰,是戰爭前期日本陸軍裝備的標準戰鬥機。1943年後不能和盟軍戰機匹敵多改為自殺式飛機。 製作/攝影:鍾志毅1935 年,日本陸軍要求三菱、川崎、中島公司競爭設計一種先進戰鬥機。
  • 二戰兵器全集,日本中島Ki-49「怒龍」中型轟炸機
    中島Ki-49「怒龍」於1938年設計完成,用於取代日本陸航中頗為成功的Ki-21重轟炸機,Ki-21主要裝備駐防滿洲和中國的航空戰隊。中島Ki-49「怒龍」被盟軍方面稱為Helen。該機從各方面看都可算精心設計,但其實性能並不足以滿足1942年時賦予的多種作戰任務。 該機最初生產型為Ki-49-1,交付駐防中國的第61戰隊。1939年以原型機為標準的後續型號開始量產,裝兩臺950馬力中島Ha-5 KAI星型活塞發動機,預生產型則換裝更強勁的1250馬力Ha-41星型活塞發動機。
  • 日本海軍被陸軍逼上絕境,無意間開發出最強戰鬥機,和零式沒關係
    通常認為,零式戰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最成功的機型,但事實並非如此,盟軍在太平洋戰爭末期遭遇多款性能更強的日本戰機,除了日本陸航的「疾風」之外,還有海航的「紫電」戰鬥機。當盟軍全面佔領日本本土後,使用盟軍航空燃料試飛的紫電改,被譽為日本最好的活塞戰鬥機,但它卻是一款應急條件下誕生的機型,其前身是一款名為「強風」式的水上飛機。原來,日本陸軍對海軍嚴重不滿,不僅兩者的軍費嚴格分開,就連技術裝備也是各自發展。
  • 摩靡丨老兵不逝,鈴木最強戰車「隼」
    鈴木之所以選擇HAYABUSA「隼」來命名,正是因為其獨有的特質。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源於日本陸軍航空隊的輕量戰鬥機之名。總之,隼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品牌與車迷的滿滿期待。車頭造型並不激進,圓潤而流線,內側各有一個進氣口,中間是一盞堆疊式頭燈,後部廠方還付送一個駝峰式坐椅殼。
  • 最被忽視的異類,英國布裡斯託M.1單翼戰鬥機
    布裡斯託單翼機是一種被忽視的優秀機型若論1914—1918年出現的軍用飛機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恐怕再沒有哪種機型會比英國的布裡斯託M.1型單翼戰鬥機的處境更令人惋惜了。這種外觀簡潔優雅、令人一見難忘的飛機的飛行性能是如此出眾,而受到的待遇又是如此令人齒冷,的確很難在一戰軍機中再找出第二種與之情況相若的飛機了。
  • 日本"Zero" 零式艦載戰鬥機
    A6M11937年,「96」式艦載戰鬥機(Mitsubishi A5M Claude)剛進入日本海軍服役,但日本海軍已經著手研製A5M的後繼機型了。1937年5月19日,日本海軍以"12"試艦載戰鬥機的編號。向三菱重工和中島飛機公司提交了研製說明書。1937年10月,吸取侵華戰爭的作戰經驗,日本海軍又提出了「12」試艦載戰鬥機設計要求的修正方案。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中)
    二戰後期日本相對先進的「飛燕」戰鬥機不僅有著一顆「德國心臟」,甚至連整體設計也是參考HE-112和Bf-109的;而至於四式戰鬥機疾風採用的大直徑空冷發動機,整體構型給人一種「東洋Fw-190」的風味。除了活塞式發動機,德軍在二戰末期投入實戰的三種噴氣式戰鬥機:Me-262、He-162和Me-163,日本也全部試圖進行仿製,日本其他的噴氣戰鬥機計劃亦帶有濃濃的德國技術背景。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上)
    如英國的「流星」式噴氣戰鬥機就在本土防空戰中憑藉高速攔截德軍的V-1巡航飛彈;美軍的噴氣式戰鬥機在戰時也進入了測試階段,只不過沒來得及走上戰場。值得一提的是,航空技術相對落後的日本在當時也進行了噴氣式戰機的探索,還製造出了部分樣機。
  • 血色殘陽,航空戰彩:二戰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戰機塗裝的變遷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海軍航空兵塗裝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90式、95式雙翼戰鬥機、96式艦載戰鬥機(簡稱艦戰)等,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銀色塗裝。銀色塗裝不等於無塗裝,一些人認為飛機的銀色實際上是沒有上漆,直接保留了鋁製材料的原色,實際上是錯誤的。96艦戰的銀色就是在鋁製材料表面再噴塗銀色油漆而成的。
  • 二戰日本飛行員村岡英夫講述戰爭回憶(圖)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事實證明我的努力是值得的,從224中隊出去的飛行員日後都成為了各部隊中的飛行尖子,在後來抗擊B-29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時,他們也有優異的表現。」  1943年10月18日,村岡英夫再次被調到臺灣,並出任駐紮在臺北的陸軍20中隊的指揮官,在那裡村岡英夫開始駕駛他整個飛行員生涯之中最為中意的飛機中島一式戰鬥機「隼」(美軍稱之為「奧斯卡」Oscar)。
  • 零式之後,二戰日軍為何沒有優秀的艦載戰鬥機了?
    隨著戰爭進行,美國針對性研發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相繼服役,逐漸找回並形成了對零式的優勢,日軍的後續機型卻日漸乏力,老邁的零戰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不得不以「神風」的方式謝幕,那麼,什麼原因導致日本海航戰鬥機的後繼無人呢?
  • 施拉格丟兩分奧地利1-3香港 新加坡3-1朝鮮首勝
    搜狐體育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50屆團體世乒賽進入到第四比賽日的爭奪在剛剛結束的男團C組和D組的比賽中,有三場比賽比較引人注意,一場是德國和日本的比賽,結果日本對儘管一號主力水谷隼拿下兩分,但是決勝盤岸川聖也在拿到兩個賽點的情況下被奧恰洛夫翻盤,最終2-3憾負,另一場是新加坡和朝鮮的比賽
  • 早期稱雄於太平洋的零式戰鬥機,為什麼很快就失去了優勢地位?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為出名的戰鬥機,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日本海軍所裝備過的零式艦載戰鬥機,日語稱之為"零式艦上戦闘機"(別奇怪,日語當時一堆繁體漢字,包括很多將領的名字都是繁體漢字書寫)。這種戰鬥機由日本三菱重工的航空設計師掘越二郎設計,是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被用於取代已經稍顯落後於時代的九六式艦載戰鬥機。
  • 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與75毫米Ho-501航炮
    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1943年11月,日本陸航嘗試使用四式重爆「飛龍"的機體搭載大口徑航炮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測試原型機命名為Ki-109甲與Ki-109乙。1944年1月,由小澤久之丞設計師負責開發,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的牧浦少佐負責協助,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項目開始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