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97式」戰鬥機的後繼型號,中島飛機廠為日本陸航研製了著名的一式「隼」(Nakajima Ki-43 Hayabusa)戰鬥機,正式型號「一式單戰」。它和著名的海軍「零」式戰鬥機一樣,成為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奪取戰區制空權、侵略東南亞的主戰機種。
「隼」式採用了有利於減阻的可收放式後三點起落架,1939年1月首飛,試生產型11月進入總裝和試飛。
「隼」式為全金屬輕型單發單座戰鬥機,布局平凡,短機頭,裝一臺中島Ha-115星型活塞發動機,發動機上方裝兩挺機槍,一桿老式的望遠鏡式瞄準具嵌裝在前擋風玻璃裡,它有一副前緣平直、後緣前掠並稍稍帶上反角的梯形懸臂式下單翼,據說這種機翼可緩解氣流的展向流動,推遲翼尖失速,減少誘導阻力。全機簡潔輕盈。
「隼」式改型不多,共有三種,II型的飛行性能尤其航程提高較大,加裝了駕駛艙裝甲、自封油箱和反射式潛望瞄準鏡,III型改裝了可噴酒精加力的發動機,功率達1250馬力。
1943年頭幾個月,」隼「式在太平洋戰場從緬甸到瓜達爾卡納爾擊落多架P-38、P-39、F4F、」野貓「、B-17等美軍戰機,一時聲名鵲起,日本陸航經一年來的實戰磨練,也初步取得了空戰經驗。
隨著戰爭的進行,雖然「隼」式持續取得不錯的戰果,但它的雙葉螺旋槳和2挺機槍明顯低估了太平洋戰爭的烈度,「隼」式的早期型號既無裝甲又無自封油箱,好在它的操控性彌補了一些不足。盟軍經過初期的失敗很快摸清了它的弱點,並且無論在人員還是裝備上很快超越了日本海空軍航空兵,導致「隼」式損失不斷增大。
縱觀「隼」式戰鬥機的服役經歷,在大戰初、中期,作為日本陸軍的代表機種,確實在近海陸上防空和海上護航方面起過一定作用,但因機體本身發展潛力不大,攻擊威力欠佳,在戰爭後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是不難理解的。與海軍同時期的「零」式戰鬥機相比,兩種飛機發動機功率和翼載荷差別不大,但火力和作戰半徑卻明顯落後,這是很吃虧的。
「隼」式是日本陸航最重要的戰鬥機,總產量為5751架,僅次於」零「式。
參數
型號:中島Ki-43-II
類型:單座戰鬥轟炸機
動力:一臺1150馬力中島Ha-115星型活塞式發動機
飛行性能:4000米高度最大飛行時速530公裡,爬升到5000米需5分48秒,實用升限11200米,航程1760公裡
重量:空重191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925公斤
尺度:翼展10.84米,機長8.92米,機高3.27米,翼面積21.40平方米
武器:翼上裝2挺Ho-103型12.7毫米機槍,翼下可掛2枚250公斤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