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頂刊系列文章匯總:固態電解質篇

2022-01-09 微算雲平臺

提高電化學儲存裝置的比能量、能量密度、比功率、能量效率和能量保持率是推動全固態電池發展的主要動力。然而,對全固態電池性能的一般評估往往很難從已發表的報告中得出,這主要是因為性能測量之間的相互依賴,但也因為缺乏基本的參考系統。在這裡,作者提出的全固態電池只包含一個鋰金屬負極,β-Li3PS4固體電解質和Li(Ni0.6Co0.2Mn0.2)O2正極活性物質。作者使用這個最簡單的系統來對全固態電池的性能進行基準測試。在Ragone類型的圖表中,作者將硫代磷酸酯、氧化物、磷酸鹽和聚合物全固態電池的文獻數據與這種精簡的電池進行了比較。利用關鍵性能參數的基本方程,確定了高能、大功率、實用型全固態電池的研究目標。

Benchmarking the performance of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0-0565-1

為了全面了解鋰離子在電池固體電解質中的傳輸機理,不僅要對其周期性晶格進行全面的研究,而且要對破壞理想周期性的非周期性特徵進行全面的研究。目前,力學研究中只考慮了有限數量的點缺陷和晶界等非周期特徵。在這裡,作者發現了另一種顯著影響離子傳輸的非周期特徵,這種特徵被稱為「單原子層陷阱」(SALT)。在原型固體電解質Li0.33La0.56TiO3中,電子顯微鏡發現形成閉環的單原子層缺陷(即鹽)無處不在。根據計算,這些缺陷環阻止了大量材料參與離子輸運,從而嚴重降低了總電導率。這一發現指出了深入研究不同類型的非周期特徵的緊迫性,並激勵了對其他固體電解質的類似研究。

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544-x

單分散FeF2納米晶正極的轉化機理和性能研究

人們對過渡金屬氟化物作為高能量正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認識一直不足。在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理想的體系,通過膠體合成單晶、單分散的氟化鐵納米棒來進行機理研究。單獨使用離子液體電解質可獲得高容量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形成穩定的固體電解質界面,防止粒子熔融。這種穩定性可在更高的速率(C/2)和更高的溫度(50 °C)下持續200多個循環。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複雜的形貌特徵、晶格取向關係和氧化態變化,全面描述了轉化機理。表面特異性反應對相演化、擴散動力學和電池失效有重要影響。這一新的發現展示FeF2固有的高放電倍率能力。

Understanding the conversion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of monodisperse FeF2 nanocrystal cathod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621-z

該工作採用分子動力學方法刻畫了典型玻璃態75Li2S–25P2S5中鋰離子的遷移過程,發現鋰離子的遷移是通過如下聯合機制發生的:鋰離子的協同運動與PS43-陰離子的定向運動相結合。其中,陰離子的定向運動效應被稱為「明輪」機制。明輪機制一般出現在高溫結晶聚合物中。與結晶材料相比,玻璃材料中的明輪動力學有助於室溫下離子的遷移。通過刻畫與離子遷移的空間、時間、振動以及能量的關聯性,證實了明輪效應對Li+遷移的貢獻。此外,玻璃中的動力學與穩定的結晶類似物γ-Li3PS4中的動力學不同。在γ-Li3PS4中,陰離子重定向被忽略,離子遷移率降低。因此,這些體系可能是尋找新的固體電解質的方向。

Low-temperature paddlewheel effect in glassy solid electrolyt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245-5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被認為是超越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有力競爭者。然而,不可避免地鋰枝晶生長和庫倫效率低等問題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解決這一問題,韓國三星先進技術研究所Yong-Gun Lee、Dongmin Im 和三星在日本大阪研究中心的Yuichi Aihara等人通過使用不含過量鋰的銀-碳納米複合陽極和硫化物電解質構建了一種高性能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研究發現,複合陽極能夠有效調節金屬鋰的沉積-剝離過程,增加電極-電解質界面穩定性,從而賦予全電池以更長的電化學壽命。全電池測試過程中,研究人員採用具有高比容量(> 210 mAh g-1)和高面容量(> 6.8 mAh cm-2)的高鎳層狀氧化物陰極,以銀輝石型硫化物為固態電解質,並利用等溫靜壓技術來改善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界面接觸。所組裝的原型袋式電池(0.6 Ah)在60 ℃表現出高能量密度,超過99.8%的穩定庫侖效率和長循環壽命(1000圈)。

High-energy long-cycling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silver–carbon composite anod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0-0575-z

隨著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於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日益增加。由於鋰硫電池具有高理論比容量、高能量密度、環境友好和低成本等優點,已經成為最具潛力的新一代儲能器件,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嚴重影響了鋰硫電池的循環壽命,進而阻礙了其進一步商業化應用。目前大部分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鋰硫電池載硫材料的製備。載硫材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物理束縛作用的非極性碳基材料,另一類是基於化學吸附作用的極性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和金屬化合物,但是這兩類電極材料都存在製備工藝複雜和載硫量過低等問題,同時充放電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體積變化而導致的不可恢復的結構破損難題。在電極/電解液界面構建一個可恢復的保護層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如何在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的同時實現界面保護層的可恢復性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Switchable encapsulation of polysulfides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ulfur and lithium sulfid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686-2

鋰金屬被認為是未來可充電電池的最終負極材料,但由於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鋰金屬電池的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於是人們寄希望於固態電解質,希望用機械剛性固態電解質這座「大山」來壓制鋰枝晶生長。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多位研究者發現鋰枝晶仍然能在固態電解質中生長。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對鋰枝晶的生長和相關的電化學力學行為有一個基本的理解。作者將原子力顯微鏡與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AFM–ETEM)進行巧妙結合,實現了觀察鋰晶須原位生長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應力測量。

Lithium whisker growth and stress generation in an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e–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et-up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9-0604-x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保證了更安全的電化學能量存儲,具有更大的體積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固體電解質的有限的電化學穩定性和相關的有害電化學反應,特別是因為我們的認識有限。在這裡,作者論證了固體電解質不是通過固體電解質的(脫)鋰狀態直接分解成熱力學穩定的分解產物,而是固體電解質的電化學穩定窗口明顯大於直接分解的預測,使觀察到的穩定窗口合理化。所提出的機制的基本性質表明,這通常是固體電解質的一個關鍵方面,對全固態電池材料設計具有指導作用。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ox activity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in solid electrolyt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19-0576-0

公眾號後臺回復「投稿」,即可在本公眾號宣傳您的工作。

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最新Nature Materials:材料合成過程中熱力學與動力學間的博弈關係
    近日,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密西根大學的Wenhao Sun博士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加利福尼亞大學的Gerbrand Ceder教授(共同通訊)在國際頂刊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in the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layered oxides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 這本多領域頂刊長啥樣?
    1期刊信息期刊網址:https://www.nature.com/nmat/主編信息:Vincent Dusastre(v.dusastre@nature.com)5發文速度根據NM期刊官網數據,文章從提交到送審決定平均時間為7天,從提交到反饋評審意見平均時間為49天,從提交到接受平均時間為200天。
  • Nature Energy/JACS/Nano Letters等成果匯總
    王春生老師課題組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尤其在水體系二次電池領域,包括水體系鋰離子電池用「Water-in-Salt」電解質開發,引入滷素轉換-嵌入化學助力水系LIBs電池,固態電解質中高的電子電導是鋰枝晶形成的根源,全氟電解質的開發等。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據小編統計來看,除了南京大學外,發表過3篇及以上頂刊的高校基本上都有生物醫學類論文發表。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科普
    讀者們可以在文章展開界面的Supplementary 信息當中找到peer review的過程信息。編委會與其他《自然》雜誌一樣,NC沒有外部編委會,編輯決定是由一個全職的專業編輯團隊做出,他們都是博士出身,其中在中國上海辦公室有5位編輯。具體編輯人員信息,請查閱文末有用信息。
  • OCZ Vertex460系列固態硬碟 好評如潮
    OCZ Vertex460系列固態硬碟 好評如潮 2014年11月05日 00:02作者:周坤編輯:周坤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泡泡網SSD固態硬碟頻道
  • 怎樣使用西門子3RF23系列固態接觸器?
    固態接觸器是一種依靠半導體(晶閘管)的特性實現負載電路接通與斷開的元器件。與機械式接觸器相比,固態接觸器最大的優點是可頻繁啟停、快速切換、無火花、無機械噪音。固態接觸器可接收PWM脈衝信號,典型應用是PID的溫控調節。 西門子3RF系列產品包括兩類:一類稱為固態繼電器,一類稱為固態接觸器。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五篇頂刊文章聚焦抑鬱症的前沿進展|腦科學頂刊導讀67期
    ✎ 頂刊導讀目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0922-05,抑制mPFC中的GABA間神經元對於快速的抗抑鬱反應是充分和必要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0916-y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 Ceder最新Nature Mater.、二維材料Nature Mater.丨頂刊日報20200520
    實驗結果表明,在形成平衡的兩層P2多晶型物之前,通過亞穩的三層O3,O3'和P3相進行了一系列快速的非平衡相變。同時,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來合理化實驗觀察到的相變,即使P2是平衡相,粉末前體之間的成分不受限制的反應也有利於非平衡三層中間體的形成。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過去和最近的發展為基礎,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反饋連接可能會引發存在差異的神經活動,這些差異可用於局部地近似那些誤差信號,從而推動大腦深層網絡的有效學習。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
    筆者在此不想討論自然指數是否全面,而是想藉此就國內學界當下存在的對「頂刊」論文的非理性崇拜問題談些看法。 所謂頂刊,一般指由各學科領域學術共同體成員約定俗成的代表本行業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國內主要把SCI期刊中各學科最高層次影響因子的期刊視作「頂刊」。
  • Nature 系列發布三本新期刊
    Nature 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譚仁祥和化學化工學院梁勇發表的論文被《nature》發表,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南京大學傳統強勢學科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nature》論文,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唐峰的經歷更充滿各種神奇,高中時曾是全班倒數第一,高考時卻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
  • 中國科大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新聞—科學網
    筆者在此不想討論自然指數是否全面,而是想藉此就國內學界當下存在的對「頂刊」論文的非理性崇拜問題談些看法。 所謂頂刊,一般指由各學科領域學術共同體成員約定俗成的代表本行業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國內主要把SCI期刊中各學科最高層次影響因子的期刊視作「頂刊」。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證明隨機doi | 10.1038/nature20119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牧師們一直探索的一個問題是世界是隨機的還是確定的(認為每一個事件都是過去事件的必然結果)。具有內在隨機性的量子理論的發展使物理學家也加入了探索行列。
  • Nature:發文章為什麼要那麼久!!
    (圖片摘自www.nature.com)2016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對漫長的文章發表周期感到抓狂,他們希望這一問題能夠儘快解決。為了研究清楚這一問題,Nature雜誌匯總了多數研究者們提交初稿到最終得以發表的時間間隔,並採訪了他們對此的感受。結果令人意外,Nature雜誌聘請的技術人員,來自UCSF的計算機系研究生Daniel Himmelstein通過分析所有PubMed雜誌列出的具有提交日期與發表日期的雜誌,並沒有找到這一時間間隔變長的證據,事實上,在近30年來,審稿周期都是在1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