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在課本上學習過小英雄賴寧的故事。那時候書本上將賴寧這種為了國家財產安全,甚至不顧惜個人生命的行為極度讚揚,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我們大家學習小英雄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
可是如今,賴寧的事跡卻從課本上移除了,很多孩子並不知道曾有位救火小英雄,為了救國家財產而葬身火海,小小年紀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如今賴寧的照片也不再出現在課本上,孩子們也很難看到小英雄當年的英姿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難道步入新時代,我們就不需要這樣奮不顧身的精神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不管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歌頌這樣的高貴品質。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小英雄救火的英雄往事。賴寧小英雄出生在1973年,小時候的賴寧就非常懂事。
他是學校裡的三好學生,是父母的驕傲,是同學們中的好榜樣。賴寧的家庭並沒有什麼特殊,父母都是普通人,但是他們給了賴寧良好的教育。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賴寧早早就有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他時常聽一些戰爭時期老英雄的故事,雖然他出生的時候早已經是和平年代,但是賴寧依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報效祖國。
新時代,祖國最需要的是人才。賴寧深深知道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上他一直認真聽講,積極發言,課下勤奮肯下功夫。賴寧早就樹立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未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他知道李四光的許多重要研究,並以李四光為自己的努力方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像他一樣優秀的地質學家。可是,這一切都被那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改變了。
賴寧的家鄉在石棉縣,那裡時常發生火災。賴寧曾三次上山參與救火,不過之前這些事情他從來不對別人說。在他看來,守護國家財產安全是每一位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自己雖然是小孩子,但是也不能因此推辭。
所以,賴寧從不驕傲,也不炫耀,因此他的事跡在最後那場大火之前,都很少有人知道。
一直到1988年的三月,那天賴寧正在家裡寫作業,準備之後再與小夥伴們出去玩一會。可是窗外似乎鬧哄哄的,賴寧才知道,原來石棉縣的山林著火了。火勢兇猛,已經有了許多人自發上山救火,但是依然沒能控制住。
賴寧來不及與母親說一聲,就像之前幾次一樣,奔上山去。縣領導當時也在山上指揮救火,看到賴寧上山,自然是極力勸阻,但是賴寧憂心國家財產,不肯下山去,後來縣領導乾脆讓人把他強行拉上車。
可即便如此,賴寧還是不肯回家,繼續返回去用松枝救火。最後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大火終於控制住了,石棉縣的電臺和油庫保住了,但是大家卻發現了賴寧的遺體。這位有著極強的責任的孩子,這位想要成為像李四光一樣優秀地質學家的孩子,在這一天終止了自己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
當時許多人誇讚賴寧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這種為了國家財產奮不顧身的精神,全國上下開展多次向賴寧小英雄學習的活動,他的事跡還出現在了課本上,被全國的孩子拿來學習。
可是後來,賴寧的事跡卻從小學課本上移除了。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那些年來不只是賴寧一位小英雄為了國家財產而奮不顧身,還有許多諸如為了救人自己溺水而亡的小英雄。
這些事情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優秀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但是有些事情已經嚴重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他們去實施、去行動,指揮造成無謂的犧牲。這種精神值得大家肯定與學習,但是作為孩子,還是應該用更加安全的方式去實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