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高考志願填報即將開始。上海市多所高校選擇「五一」小長假分別舉行招生諮詢會。諮詢現場,除了常規的專業、就業問題外,進校後的「二次選擇」成為家長、考生關注重點之一。
近年高校「大類招生」漸增
小長假第一天,華東師範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華東政法等高校舉行諮詢會。昨天,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校園內,各專業諮詢攤位同樣被家長包圍。不少家長上來第一個問題就是,「進大類後分流,有啥標準?」
如此關注,事出有因。近年來,本市高校中開啟「大類招生」的日益增多。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幾年前開始實施大類招生,考生進校就讀一到兩年後再分流到具體專業。2011年起,上海大學招生時全校專業只分為理工類、經管類和人文社科類三個大類。今年,同濟大學75個本科招生專業中,有50個將按照交通運輸類、材料類、機械能源類等17個大類招生。與此同時,上海財大專業按大類招生的比重也大幅增加。如在過去實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按大類招生的基礎上,該校今年首次將5個和金融相關的專業歸併為金融學類,按專業類來招生。
專業選擇提至「進門」成趨勢
昨天同濟大學諮詢臺前,楊浦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家長沈女士手中的招生簡章上,劃得最多的是該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聽說這幾個『實驗區』一進校門就能報名參加?」
據了解,同濟大學在面向2014級新生繼續開放原有8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及由生命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3個學科聯合構建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基地」基礎上,今年新增4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新生入學報到第一天,即可自願報名申請。通過選拔,入學一周內即可進入自己感興趣的相應實驗區和試驗基地學習。以其中「工程(土木)—法學」實驗區為例,將有25名至30名優秀新生可獲選進入學習,土木工程學院從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中,精減15個學分的部分通識課程與素質拓展課程,再加以民法、工程法、訴訟法等法學40個學分的課程,累計總學分數不超過200個。「要成為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土木工程師,兼備跨學科知識背景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顧祥林教授說。為了選出更多真正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報到日報名成為選拔途徑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將學生專業選擇權提前至「進門」時刻,在我國高校招生領域中,正成為發展趨勢。據悉,2009年起,清華大學招生就已有嘗試:被錄取的本科新生將不受文理分科以及所報考專業的限制,在錄取過程中可依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專業。學生在被清華錄取後,就能提出專業意向申請,若通過學校專家組的綜合素質面試考察,經學校招生領導小組審核批准即可直接進入其所申請的專業學習。即使文科考生也可「直達」自己喜愛的理工科專業就讀,反之亦然。
「淘汰」相伴「選擇」而生
事實上,不少高校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轉專業名額,供學生和院系雙向選擇。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質量改革步伐加大,一些專業的人才培養集聚了更多優質教學資源,無論是「大類招生」還是「進校選擇」,目的在於尋找更多優秀且合適的學生與之匹配。專家提醒,考生、家長也應看到,多一次選擇機會,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淘汰。
同時,由於大一成績排名是分流選擇的關鍵指標之一,這也成為防止學生高考後「放羊」的有效手段。如,上海大學大類招生後,分流時依照其入學時的高考成績、第一學年績點排序。
去年起,上海政法大學在法學專業獨立開出「應用型」、「涉外型」兩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試點班。經過一年的學習後,採取「末位淘汰」方式,將有10%的學生離開試點班,進入普通班。(記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