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鄭爽一直是話題的焦點,因為在直播中他的情緒失控了。
壓倒了她之前的熱門搜索:。
在採訪視頻中,雖然她說「看著孩子快樂成長」,但整個人看起來充滿了悲傷,努力忍住淚水,這似乎喚起了一些特別悲傷的記憶,無法釋懷。
看過她的綜藝節目的人都知道,她應該參考年輕時去四川學習和獨自生活的經歷。
那一年,鄭爽真的很酷,因為她沒有進入北京舞蹈高中。12歲時,她為父母感到難過,獨自去了四川學習。
當時,她節目中提到的校園欺凌——無法融入環境,被排除在外。它也被學生們稱為「東北農民」。
但她當時選擇不告訴父母,因為擔心他們會擔心。
此外,她還在日記中寫道:「我今年考試考得不好,媽媽罵我數學94,語文91。」她說,「你現在一點也不讓我擔心。」我以前為你驕傲,但現在我對你失望了。
當她長大後,她在《南都娛樂》的一次採訪中坦率地說:「有時候你不想成為第一名或第二名,但是和你的父母在一起,你會覺得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個好人,你會為每個人感到難過。」
小時候,媽媽教育她:大聲哭很招人煩,你可以哭,但是不要幹擾到其他人。
長大後的鄭爽說:「所以我一般哭,都是自己憋著哭,我很羨慕那種能大哭的人。」
小時候鄭爽練舞,因為天生柔韌性差,她要花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練習。
大多數孩子被逼著練琴跳舞的時候都會很叛逆,但鄭爽說她從來沒有叛逆過,她認為自己所有的動力就是不要讓爸媽失望,這是她的義務。
從上面種種可以看出:
她好好學習是為了讓父母高興,不大聲哭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苦練舞蹈是為了讓父母高興,就連做出獨立不依賴的樣子也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滿意。
夠「懂事」吧?
但這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嗎?
顯然不是。
所以現在的她,也不是一個正常的成人。
02
最近這場直播事件,讓無數網友祈禱自己不要遇到像鄭爽一樣的合作方:
「情商太低,工作不敬業,誰請誰倒黴,本社畜遇到這種合作方一定要扎小人的。」
「這樣的人,就像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職場巨嬰,工作中動不動就情緒失控,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了她似的。」
在此之前參加《演員的誕生》,和任嘉倫分在同一組,任嘉倫想找她對一下臺詞,而鄭爽因為情緒不好,根本不理他,把他曬在一旁;
而正式表演時,在臺上屢次笑場,吹頭髮瞪眼睛,讓評委章子怡痛斥:「一點作為演員的信念感都沒有。」
馬天宇也曾在書評中寫道:「戲開拍三天了,鄭爽還沒來。打電話催她來拍戲,她淡定地說,拍廣告累了,正躺在酒店裡嗑瓜子。」
情緒化、玻璃心、愛甩鍋、總是失控不靠譜……這種種跡象表明,鄭爽還沒有成為心理上的成年人。
而且與她描述的從小「獨立」不符,成名後的她並沒有看出獨立果決的樣子,而是一切都依靠家人——把爸爸帶進娛樂圈,頻繁地為自己代言,甚至由爸爸來回答粉絲提出的感情糾紛問題。
節目中,爸爸會為她擦鼻涕;現實生活中,鄭爽因為常年在橫店拍戲,全家更是舉家遷往橫店陪同,還在當地開了炸雞店。
她好像活反了。
小時候「獨立」,長大了依賴。
而這恰恰是癥結所在。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是獨立?一個人吃飯睡覺?一個人面對所有問題?不麻煩大人?是的,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獨立。有這樣表現的孩子會受到鼓勵,受到認可和誇獎。
但事實是,以上僅僅是行為獨立,而真正的獨立是指內心獨立,即我有勇氣追求我要的東西,我為自己的人生和選擇負責。
一個小小年紀卻看上去很獨立的孩子,極有可能內心並不獨立,只不過將想要撒嬌依賴的渴望壓抑下去了,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在本應該真正成熟的年紀,內心卻依然是孩子,到處找可以依賴的對象。
03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曾說過:「人小時候深信當個懂事的乖孩子是獲得幸福的條件,就會選擇不斷違背本性」,用討好、迎合來保護自己。
我微博上曾有一條留言:
「我小侄女會理直氣壯地要愛,生氣了就要你哄,發脾氣也要你哄才會好,到現在6歲了,還是會要你抱抱她誇誇她,毫不掩飾對你的依賴和需要,所以大家對她的愛好像也會多點。她像小太陽一樣,永遠熱情和快樂。」
還有一條留言,講的是相反的故事:
「我一歲就被送到親戚家,在那裡過得並不好,我媽很引以為傲地說,我2歲左右就會乖乖坐著喝特別苦的中藥,從不讓她費心。其實我不是不怕喝中藥,只是不敢讓媽媽費心。我怕媽媽不要我,怕我會一直待在親戚家裡。不是我想乖,是不敢不乖。現在長大了,和媽一直不親,和人也很難保持親密關係,很痛苦。」
中國式養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給大人添麻煩。
但是,如果你想養育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
但,為什麼這麼多父母,都執著於養一個懂事的、像「小大人」一樣的孩子呢?
那是因為,這些父母的內心也沒有成熟。
孩子當大人,他們就可以當小孩兒了。
就像董潔和她的兒子頂頂。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一次董潔和頂頂吃飯時,頂頂被一個金髮碧眼的小朋友吸引了。
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董潔卻因兒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感到萬分失落。
她撒嬌地說:「你看到小朋友就不管媽媽了呀?好歹我也是個美女啊。」
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自己「傷心了」,最後說:「你再不過來,我就要哭了。」
然後真的捂著臉哭起來,頂頂馬上跑回來摟著她,說著:
「小寶寶乖,爸爸愛你。」
這裡錯位得非常離譜。
董潔作為成年人,應該做的是,保護孩子不因他們夫妻關係破裂、反目成仇而遭受創傷。
但是正相反,她自己更像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她希望年幼的兒子時刻關注自己,共情自己的感受,並在她傷心絕望的時候,幫她找到繼續活下去的意義——這個責任太重大了,根本不是一個小孩子的人格力量所能承受的。
這樣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能非常會察言觀色,懂得眼高眉低,能用短短幾句話讓一個女孩心花怒放,因此異性緣非常好——這是長期揣測母親情緒的結果。
但這種「超能力」的背後,是以犧牲健康成長的體驗為代價的。
孩子的「乖巧懂事」從來不是他自己願意的,而是在父母營造的艱難環境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生存策略,使自己免於被懲罰或被拋棄。同時意味著對父母不信任。
你在信任的人面前不用討好。
04
所以我說,「乖」是一種苦。
孩子太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失去了自我。
如果你是父母:
要學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人。而不是把「懂事」、「聽話」當成口頭禪說給孩子。
在家裡被父母搞定的孩子,在外面也容易被別人搞定。父母的責任不是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有獨立自我的人。
如果是你:
你要意識到,有時候自私和憤怒不一定都是壞事,要學著維護自己的界限。
還有,你不需要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當一個關係需要你委屈求全或者過分壓抑自己,才能運轉,要斷舍離。
正如卡倫·霍妮所說的:「所有人,只要還活著就能改變自己,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並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要給自己成長的時間,同時也意識到自己一路走來不容易。
想對所有那些曾經懂事的乖孩子說一句:
童年已經結束了,現在的我們是成年人,有力量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一點點來。
只要我能擁抱世界,那擁抱得笨拙又有什麼關係。
願我們最終都能與自己和解
-------------------------------------------------------------
【銘科教育】國內首家心理學在線教育機構。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專業知識,掌握各式各樣的心理學技能,並獲得專業人士的豐富知道。學心理學,有我一個就夠了。
海量心理課程,戳 →【】聯繫客服領取。來開啟你的心理諮詢師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