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鍾幸鈺
清晨,沐浴在陽光下的建築輪廓漸漸清晰,白牆青瓦坡屋頂,既有客家人熟悉的圍屋特徵,也有令人嚮往的木屋古韻。這座有近80年歷史、位於梅江區三角鎮泮坑大道的古民居鈞質樓,如今是梅州五星級「網紅」民宿又見·鈞質樓。
從酒店轉型民宿,再到把人去樓空、面臨破敗的傳統老屋,改造成人氣滿滿、煥發新生的特色民宿,又見·鈞質樓民宿創辦人梁志龍不僅見證著梅州民宿經濟的成長,也參與著活化利用傳統客家民居的生動實踐。
轉型求變
民宿就是個性化
又見·鈞質樓民宿正式運營僅一年多,不僅時常人氣火爆、節假日滿房,還於今年1月獲評梅州市「五星級民宿(鄉村客棧)」,是我市第四間市級五星級民宿。
這個「網紅」民宿並不是一步到位的。對於原先從事音響製造業、在梅城開過兩間酒店的梁志龍來說,民宿仍是一個稍顯陌生的領域。
「70後」梁志龍是西郊街道黃泥墩人,從小生長在紅杏坊的百年古民居承貽樓裡,按他的話來說,是成長「基因」決定了他對傳統客家民居的熱愛。他還熱愛山水,早年便有把民宿開進山裡的想法。可在當時,梅州的民宿還不甚發達,更不要說在基礎設施較落後的山村裡開民宿。出於經營考慮,梁志龍決定「以退為進」。
由於沒有經驗,他也走了不少彎路。曾以加盟的形式開了連鎖民宿,可模式照搬並不適用於當時當地的情況,他越來越意識到,民宿是個性化的產品,不能一味求同。於是,他退出加盟,於2016年在彬芳大道曾憲梓中學附近,利用民居打造了首家民宿——「又見」民宿。木質的招牌、牆面、樓梯,各具特色的擺件,詩意的房間名,所有設計均由梁志龍一手主導。
得益於極具客家風情的裝潢以及溫馨舒適的環境和服務,梅州「又見」民宿廣受好評,漸漸小有名氣。「它有區位優勢,位於鬧市中、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當時也算是梅州比較有特色、較為先行的民宿。」梁志龍說。
打響了「又見」的品牌名氣,梁志龍又開始躍躍欲試。「以前去過大理等地,參觀過由古舊民居改造成的民宿,我一直就有這種想法。而在本地,玉庭樓等古民居的活化利用讓我更加堅定,改造古民居這個想法是可以實現的。」梁志龍說。
他帶著這個想法,找到了鈞質樓。
精細打造
老屋又見新氣象
鈞質樓建成於1943年。據業主熊列長介紹,其在印尼打拼的伯父熊鈞康和父親熊質康為了孝敬在家鄉的奶奶,特意建造了具有客家傳統特色的民居,並取名為「鈞質樓」。鈞質樓由其母親一手包辦建成,對其一家意義深厚。可隨著眾人逐漸搬離,老屋面臨破敗。
經過協商,他把鈞質樓交給了梁志龍。
「很有設計感」「有特色」……在點評網站上,不少住客對又見·鈞質樓的裝潢設計表達了認可。
改造中,鈞質樓借鑑了江浙一帶的房屋設計,牆面開圓孔增加透光面積,用透明隔板阻隔、分流雨水,改善傳統老屋陰暗潮溼環境;改變房間格局,增加公共空間;重新鋪設排水排汙管道……「改造老屋比想像中困難很多,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當時預算是四百多萬,但是最後總共花了一千多萬。」梁志龍告訴記者。
從雜草叢生的破敗古民居,到兼具古色古香的客家風情和現代工藝韻味的特色民宿,鈞質樓邁出了探索古民居由輸血式保護轉變為造血式保護的重要一步。「現在看到老屋人氣這麼旺,熊叔一家也很開心。」梁志龍說。
夜色漸濃,又見·鈞質樓副樓的私廚剛剛結束晚餐供應,旁邊的小酒館陸續迎來幾個顧客;這天沒有瑜伽課,瑜伽館靜悄悄的……民宿、餐飲、鄉村酒館、瑜伽等新業態融於這座古民居中。又見·鈞質樓以投資入股、承包經營的形式,吸引多種新業態加入民宿。「完整的民宿需要具備多種功能,各取所長,才能做得更好。」梁志龍說。
把民宿從鬧市中,拓展至城郊,梁志龍還有下一步規劃。在距離鈞質樓僅20分鐘車程的西陽鎮筀竹村,梁志龍籌劃著自己的山村民宿藍圖。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進山村開民宿成為可能。「在山村裡,我們的想法是先把人才、人氣聚起來。」在筀竹村,一家公益山村書屋「火」了,梁志龍幫助朋友在一旁建設起咖啡館、小酒館,未來還將改造附近一座古民居,把民宿「搬」進山水間。
「目前來看,梅州的民宿還在起步階段,但不可否認,未來將是一片藍海。」梁志龍評價道。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