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喜歡軍事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句話,可是這句話實踐起來有點難度,想想嶽飛嶽元帥,在朱仙鎮嶽家軍準備一鼓作氣收復河山,結果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撤軍,至此北伐功虧一簣,看到這裡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這句話,可是嶽飛還是撤軍了,我們也就只能大罵狗皇帝趙構,痛惜嶽飛的「愚忠」,讓人無法理解是不是?那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下面給大家講述下這句話出自哪個典故,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就清楚了。
在西漢有個「文景之治」,在這期間有一個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周亞夫,大家還記得他的「細柳營」嗎?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門,在軍營裡漢文帝駕車直入,將軍和他下面的官兵騎馬迎進送出,接著到了「細柳營」,此營中的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弓上弦,拉滿弓,持戰備狀態。文帝的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先導說:「天子就要到了!」守衛軍門的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在歷史上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這裡。
結果當然是漢文帝重重的獎勵了周亞夫,可是與嶽飛相比較,這所謂的君命有所不受,只是沒有讓漢文帝駕車進軍營而已,門衛通知了周亞夫,人周亞夫親自來迎接。嶽飛嶽元帥幹了什麼,要帶領著大軍準備迎回「徽欽二帝」當然趙構的心胸不怎麼樣,迎回來又怎麼樣,半路幹掉他們就好了不是,又收復了河山。因此這「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就是句空話,皇帝要的是臣子絕對的忠心,而不是你的才能。
但是這句話最早不是出現在這裡,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了,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
簡單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交通和信息傳播不方便,就說在幾千裡外的邊境如果發生戰爭,本來只需要派五千士兵就可以平定戰亂,如果等到將軍寫信去請示皇帝,等皇帝和大臣開完會,回完信過來,邊境的戰爭可能就需要五萬人去平定戰亂了,而《孫子兵法》中說的君命有所不受,是因為等不到君命,也有一重意思是君上根本就不了解情況,發的亂命,當然可以不受,不然會累死三軍的,打仗嗎,兵貴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