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貴人遲語,金口難開。」因此,有許多家庭對於孩子較晚說話不以為意,甚至認為孩子越晚說話就代表著越聰明。
其實不然,貴人遲語並沒有科學依據。很多家長可能開口就立刻反駁,"你看科學家愛因斯坦,三歲才會說話,周圍多數人還以為是個啞巴,結果卻是一個天才,創造了那麼多的科學奇蹟。"
但是,愛因斯坦只是一個個例,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是下一個愛因斯坦。並且,當愛因斯坦直到三歲還不具備說話能力時,其父母是焦急的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有無生長發育障礙。而不是對於孩子遲遲不會說話不以為意。
法國思想家蒙田在其文章中寫道:"語言是一種工具,我們通過它交流思想和意願,語言是靈魂的解釋者。"
由此可見,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在現今,對於孩子說話晚,更應該傾向站在科學的、客觀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說話晚的影響因素:
1、語言發育遲緩
大的大腦中負責掌管語言技能的區域稱為了布羅卡斯區。
當孩子有一定的聽力障礙,對於周圍的聲音聽得模糊,他們就很難具備學習發音的生理條件,以至於語言發育遲緩。
當孩子的精神發育滯後,就很難有專注力、理解力去識別周圍的語言。接收不到正確的語言反饋,不能夠主動模仿他人語言,同樣在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速率。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直接造成孩子說話能力的不足,學會說話需要比其他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通過科學幹預。
2、家庭環境因素
首先,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學習語言的環境。很多貧困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的孩子都存在著普遍較晚學會說話,幼兒時期不具備很強的表達能力這一現象。
由於缺乏親子溝通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教學引導,僅依靠孩子自主學習語言註定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此外,家長沒有換位思考,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採用過於難懂和複雜的語言,不經意間就錯失了讓孩子學習模仿語言的機會。
再者,家長對於過分寵愛,在孩子發出語言信號之前,事無巨細的安排讓孩子缺少表達的機會。
孩子說話很晚或許一時間難以看出危害,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其實說話晚存在著許多不良影響。
孩子說話晚的負面影響:
影響一:
每個家長都相對孩子有很大的期許,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是孩子說話很晚讓孩子缺乏溝通能力,影響和同齡孩子的正常交往,甚至由於表達能力弱,被誤解、被排擠。
影響二:
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孩子智力的一個分支。因此,語言感知能力弱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收信息能力上都有所限制。如果長期處於信息接收不完全的情況下,無疑會使孩子的成長也變得"不完全",從而使他們和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遠,甚至形成隔閡。
科學研究表明:3-5歲時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階段,倘若孩子處於這個年紀,家長發現孩子說話晚,語言表達十分混亂,就要採取相關補救措施,不要讓自己的錯誤認知影響到孩子的語言能力。
如何讓孩子成功打開"話匣子",也是很多家長苦惱的問題。那麼我們不如試試"4T原則",科學帶娃早說話,讓孩子們成為小小演說家。
何為「4T原則」?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介紹了與孩子溝通的4個原則,分別指:充分的交流(TalkMore)、輪流的交流(Teammate)、共情關注(tune in)、遠離電子設備(TurnitOff)。
第1T:充分的交流
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家長要在嬰兒時期就發出與孩子交流的信號,在幫孩子衝奶粉時,說:"寶寶,媽媽在給你衝奶粉,吃飽了快快長大";亦或是給孩子洗澡時,"媽媽在把你洗的香香的。"
這種語言的輸出,會被孩子的大腦不自覺的接收,雖然暫時孩子還不能理解,但是伴隨著孩子逐漸發育成長,他會體會到這是一種互動交流,潛意識中牙牙學語。
第2T:輪流的交流
輪流的交流要求是孩子與家長雙方共同進行的互動。許多家長傾訴自己一直教孩子說話,但是孩子就是不開口。可能就是陷入了家長單方面對於孩子"只聽不說"的語言灌輸。
當進行輪流的交流時,家長可以對孩子發出提問,啟發孩子去思考去回答。此外,當我們運用肢體語言和孩子進行輪流溝通時,會更加事半功倍。吸引孩子將目光,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父母身上。
帶領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其實本質是家長與孩子間情感的雙向互動,當彼此之間有情感共鳴增強,就會促進親子間語言的連接,從而實現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
第3T:共情關注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孩子總有著充分集中的關注力和執著度。家長要巧妙利用這一點,留心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孩子喜歡晚上看月亮,就趁機給孩子講述有趣的月亮故事,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敘述一遍。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培養親子間的共同愛好,和孩子有共同話題可以交流,引導孩子無壓力的和家長交流,主動的用語言去表達自己。
第4T:遠離電子設備
多項的社會調查結果表明,兒童過早的接觸電子設備是弊遠大於利的。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專家同樣呼籲:過早的接觸電子設備,不僅對孩子的視力、骨骼發育不利,同樣會讓孩子更晚學會說話。家長一定要讓孩子遠離"電子保姆"。
當今多數孩子無形中處於許多電子產品的誘惑,手機、電視、平板等。在帶給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悄無聲息的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當孩子看動畫片這是只聽不說的語言傳遞。一味接收許多豐富的語言,卻沒有自我表達,日復一日,孩子很難達到同齡人的語言標準。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長同樣是"低頭族",不僅減少了和孩子溝通陪伴的時間,甚至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家長需要及時放下手機,多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和諧的親子環境,同樣有利於孩子更好的說話和表達。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能言善辯的。"貴人遲語"的思想不可取,我們可以不執著於孩子說話一定要早,但是一定要關注到孩子是否處於語言發育遲緩期。
正如比徹所說:"思想是花,語言是綻開的蕾,而行動是結出的果。"語言的花蕾需要家長去呵護。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才能更好的體現思想,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