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柳州的各類博物館大放異彩,成為「網紅」。
據統計,柳州目前有58座博物館建成開放,其中民營博物館達37座,配套建設了廣西第一個民辦博物館集群區——石尚1966文化藝術園區。如今的柳州儼然是一座「博物館之城」。
百花齊放
柳州的博物館,既有國家級博物館,也有富有特色的民辦主題博物館,可謂百花齊放。
螺螄粉是柳州知名美食,深受消費者喜愛。如今,柳州建成了螺螄粉博物館,並成了新「網紅」,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柳州螺螄粉博物館分為展示區、生產區、演示區、體驗區和購物區。遊客在這裡可以參觀日產10萬袋的預包裝螺螄粉生產線,親手製作螺螄粉,或者盡情選購產品。
除了螺螄粉博物館,「美味」類博物館還有桂餅文化博物館、柳州菜飲食文化博物館、咖啡文化博物館等。
桂餅文化博物館是繼臺灣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東莞聖心博物館之後,中國第三家糕餅博物館。館內展示了100多種廣西糕點、4000餘件清朝以來的制餅模具和糕點原料。博物館館長薛春雄是廣西百年制餅世家錦桂樓的第五代傳人,他說辦館初衷是,不想看到祖上傳下來的制餅模具和技藝爛在廢墟裡。
柳州菜飲食文化博物館展示了500多件陶瓷、石器、竹木等餐飲器物藏品。在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區,市民和遊客可以現場點餐,品嘗最正宗的柳州味道。
咖啡文化博物館坐落在柳石路141號格林莊園內,環境幽雅。館內展陳有數百件來自國內外與咖啡產業、咖啡文化有關的文物,特別是各類品牌咖啡豆、精美的咖啡加工器具、咖啡杯等,看起來十分有格調。
柳州是著名的工業城市,柳微汽車、雙馬電扇、兩面針牙膏、金嗓子喉寶等產品聞名全國,因此,為展示柳州工業文化特色和歷史遺存而興建的柳州工業博物館看點頗多。博物館在原柳州第三棉紡織廠舊址上興建,室內展館是利用原鋸齒型的紡織車間改造而成,工業氛圍濃鬱。展出的1000多件展品中,有不少是在廣西乃至全國排名靠前的工業珍寶和最早的工業設備、最新的科技成果。其中「數第一」的有木炭汽車、戰鬥機、拖拉機、空壓機、裝載機、挖掘機、汽油機、操舟機、雷射器等;「數最早」的有110歲的鋼軌、102歲的衝剪機、80多年的牛頭刨床、60年前的切紙刀片;「數最新」的有景逸、寶駿、霸龍等品牌汽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裝載機、神舟飛船上的重要儀器等。這些珍貴的工業文物,見證了柳州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輝煌歷程。館室外展區還設有「室外景觀區」和「服務區」兩個功能區,讓博物館具備休閒功能。
柳州是奇石之都,所以還有奇石館、雲波摩爾石藝術博物館等以奇石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些紮根柳州本土、富有柳州特色的博物館,讓廣大市民和遊客了解柳州歷史,熱愛柳州文化。它們傳播和普及了文物保護知識,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柳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曾飛雲說。
多方扶持
2011年,柳州在廣西率先啟動博物館群建設,創新博物館理念和分類,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拓展了傳統博物館分類概念,開創了文化傳承新局面。經過數年發展,已經建成各類博物館58家,基本免費開放,其中49家博物館列入「廣西百家博物館項目」,建館數量和質量都位居廣西第一。在2018年廣西特色博物館評選中,柳州博物館榮獲陳列展覽特色獎,在今年評選出的8家廣西優秀非國有博物館中,柳州市桂餅文化博物館、柳州市駱越博物館、柳州市日增美術館、柳州市石尚明清銅爐館、柳州市自然居石文化博物館佔據5席。
為激發民間力量,催生更多民辦的專業或主題博物館,柳州市出臺《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加快發展的意見》,從資金、用地、財稅等方面積極扶持各類非國有博物館的建設,促進非國有博物館加快發展。同時,配套出臺《民辦博物館經費補助的實施辦法》,其中對新建的民辦博物館根據館舍規模、藏品情況、投資規模等綜合評估給予10—30萬元的開辦經費扶持。博物館運營1年後,根據參觀人數和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通過運營考評細則進行評估,給予每年1—3萬元的運營補助。2018年起,這一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6萬元。
目前,柳州市民辦博物館群中,有以企業為主體的「柳州郵電博物館」「柳州工程機械博物館」「柳州牙膏博物館」,有以文物為主題的「柳州銅鼓博物館」「柳州票證博物館」「柳州鳳凰河藝術博物館」,有以藝術為主旨的「柳州雲波摩爾石藝術博物館」「柳州工藝美術館」「柳州陶瓷刻工藝館」「柳州日增美術館」,有以檔案文獻為主線的「柳州市公安榮譽陳列館」「柳州高中校史館」,還有民族風情、地域特色別具一格的「柳州君武民族風情博物館」「三江侗族民俗工藝館」「柳城縣知青博物館」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就像多稜鏡,從不同的角度,立體呈現多姿多彩的柳州文化特色、亮點,豐富柳州的優質文化旅遊資源。
2015年年底,柳州50多家博物館正式成立全市性的博物館理事會聯合會。柳州博物館群抱團發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了各博物館理事會集群性活力,聯合會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激活市場
每年,柳州的博物館都會舉辦一系列體驗活動,不僅讓濃濃的「柳州味」走進博物館,還通過這些創新模式,激活了博物館經濟。
柳州君武民俗博物館是廣西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質結構博物館,隨處可見的木樓、作坊都是從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村寨搬運來的「古董」。單純的展品展出並不能養活博物館,該館館長黃聯紅推出的體驗式活動真正激活了博物館經濟:首先請來了少數民族表演隊,表演「蘆笙踩堂」「多耶」等實景柳州民俗節目,同時把部分木樓改造成民宿,加入「開心農場」等親子互動項目。目前,該館已經藉此實現了盈利,每年旅遊收入可達300萬元。
桂餅博物館則通過開展體驗做糕點親子活動,每逢節假日都能吸引眾多市民參與。博物館也在此過程中,將許多柳州傳統風味小吃、年貨等老味道發揚光大,並不斷開發新的內容實現銷售贏利和文化傳承雙贏。
柳工集團、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博物館」模式,讓企業成為投資主體,負責日常運營,使博物館與工業品牌實現互動,提升了企業品位;鳳凰河溫泉生態旅遊公園、三江程陽八寨景區、君武森林公園的「景區+博物館」模式,則藉助博物館的建設提升景區檔次和品位,引客入館、入園。
近年來,柳州的各類博物館正在成為文創基地,開發出了一些文創產品。如雲波摩爾石藝術博物館成為國內雕塑家的創作基地,柳州工藝美術學校通過創建柳州工藝美術館這一平臺,借勢建立了工藝品設計創作培訓基地,無形中擴大了柳州工藝設計文化的影響力。柳州市博物館推出了雅韻十足的荔子碑系列文創產品——茶壺、茶餅、滑鼠墊,其創意來源於柳州市柳侯祠內的荔子碑。柳州博物館還邀請本土藝術家創作了「柳州印象」系列文創作品,將柳州各大景點手繪圖印於棉麻絲綢製品、生活用品上。這些以往只能在展館參觀的文物,如今通過文創產品走進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