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麵塑藝術文化 膠東首家花餑餑博物館萊西開館

2020-12-24 大眾網

表演完節目的演員穿著演出服興高採烈的參觀博物館。

館內有不同風格的麵塑作品50餘件,花樣繁多,蘊涵豐富,美輪美奐,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資科。

花餑餑吸引了眾人駐足觀看拍照。

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做餑餑。

膠東第一家花餑餑文化博物館開館現場。

萊西市水集街道辦事處,誕生了膠東第一家花餑餑文化博物館。

  大眾網青島·海報新聞1月7日訊記者 王金玉)在膠東一帶,無論是逢年過節的節日裡,還是人生中經歷的滿月、百歲、婚禮、壽禮等禮儀上,「大花餑餑」總是不會缺席,或饋贈鄰裡親友,或祭祀供奉,皆取如意吉祥、祈福祛災之美好願望。「揉出好日子,捏出新生活,蒸出幸福味」,花餑餑已然成為世世代代膠東人的記憶。1月6日,在花餑餑歷史悠久的萊西市水集街道辦事處,誕生了膠東第一家花餑餑文化博物館。
  萊西市水集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雷、市婦女聯合會主席副書記張春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倪合才、市旅遊局副局長李言軍、水集街道組織委員李緒榮等領導參加了開館儀式。
  據悉,膠東花餑餑文化博物館佔地1000餘平方米,珍藏實物368件,有不同時期小麥種植的生產工具、饅頭製作工具,還有花餑餑文化的資料史料。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再現、圖片文字說明等讓當代人重拾塵封的記憶和感情,讓現代人特別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鄉村記憶,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達到啟迪與激勵的目的。
  館內還有不同風格的麵塑作品50餘件,花樣繁多,蘊涵豐富,美輪美奐,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資科。
  一所技藝傳承的大課堂
  很多的博物館、藝術館大多都是以收藏物品、讓人觀賞為主,而膠東花餑餑文化博物館更加注重體驗性,被專家們譽為是「活」著的博物館。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僅石碾、石磨、石臼等農具可以現場操作使用,而且饅頭的各種製作模具也是應有盡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館內的教學體驗區學習,從和面、揉面到塑型,孩子們樂此不疲,尤其是對各種花鳥草蟲、飛禽走獸十分著迷。
  從文化旅遊的角度講,博物館極強的體驗性為「親子遊」打下基礎。「這幾天我們接待了很多家庭,上午大人帶孩子學做花餑餑,蒸熟的饅頭可以吃也可以帶走,小朋友可開心了!」投資興建博物館的青島喜我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遲金豔告訴記者。
  遲金豔介紹,公司目前已經與青島大學、魯東大學、山東省烹飪協會等單位的專家、教授建立了合作,下一步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成立花餑餑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不忘歷史,教育後人;二是成立花餑餑花樣創意研究中心,培訓更多的婦女,教會更多的孩子,讓花餑餑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三是成立健康養生研究中心,順應消費者健康需求,用良心蒸饅頭,為千家萬戶提供舌尖上美味的「藝術品」
  花餑餑民間藝人的大舞臺
  在膠東民間,花餑餑藝術「大師」人才輩出,遲金燕就是其中一位痴迷者。遲金燕的夢想,源自於兒時對姥姥的「崇拜」。記憶中姥姥是一位心靈手巧的慈祥老人,做出來的花餑餑那真是四裡八鄉出了名的。缺衣少食的年代,姥姥每次給她解饞的「花餑餑」,她都捨不得吃,她被那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花色所吸引,每次都珍藏到發黴。據母親說,姥姥家祖上幾代都是做花餑餑的,在膠東一帶頗有名氣,她家的花餑餑曾經是祭海節、山會、廟會等盛會中祭品的「特供」。也許是因為有慧根,無論是花鳥草蟲、飛禽走獸,她一學就會,成了媽媽的好幫手。從那時起,她便萌生了以後要做「花餑餑」的夢想。2016年她毅然離開了待遇豐厚得心應手的建築職業,通過考察青島、威海、煙臺等地的民間作坊和加工企業,取眾家之長,註冊了「喜我我」品牌,正式開起了自己的生產車間,邁出了經營的第一步。2018年她又投資打造了膠東首家以花餑餑為主題的文化藝術館。
  傳承固然重要,但創新更有必要。隨著人們對健康和文化的更高要求,遲金燕與高校的專家教授一道研究改進了花餑餑的用料和配方,做了三大創新:
  一是原料上,採用勁道的上等麵粉,營養師配以山雞蛋、蜂蜜等特殊原料,確定秘方,顛覆傳統口感,撲鼻的麥香咬一口就能「粘」住嘴巴。「喜我我」花餑餑拒絕任何添加,全部採用菠菜、火龍果、紫薯、南瓜、胡蘿蔔等蔬菜和水果汁做花色,不僅色彩質樸自然,而且營養更加豐富,是老人、兒童食用的營養佳品。
  二是工藝上,傳承純手工和老手藝,「老面」引子發酵、人工捏做造型,大鐵鍋蒸製。
  三是創意上,每一饅頭都堪稱「藝術品」: 「虎虎生威」、「鴛鴦戲水」、「龍鳳呈祥」、 「吉祥如意」……每一個饅頭有一個動人的名字,而且寓意深刻。喜我我創意團隊奇思妙想的程度可以給客人完成「私人定製」:想做什麼都可以現場創意設計。
  開館當天,來自平度、萊州、文登等地的藝人前來表演。遲金燕說:「能把大家組織起來,共同發展、共同傳承,是我最大的心願!」
  花餑餑亦稱「花饃」、「麵塑」、「民間面花」。各式各樣的麵塑和製作工藝在悠久的中國美食歷史文化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花餑餑與百姓的衣食住行相關聯,與民眾的生活習俗、民間信仰、審美情趣相依附,並且它能夠較為真實、全面地反映出社會的民生、民情。因此,對麵塑藝術文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梳理歷史文化脈絡,建設以花餑餑為主題的博物館,對展現歷史,教育後人,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金秋十月的萊西竟這般美!
    進士府、博物館、產芝溼地、七巧工坊、垂釣湖,古樸的街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歲月悠遠。食在萊西  轉眼又是一年秋,已到貼膘好時節。特別是出遊,不僅要飽眼福,更要飽口福,萊西,滿足你對美食的期待,快來嘗」鮮「吧!  淡水魚宴
  • 帶著麥芽清香的花餑餑,才是最適合過年的
    說起這花餑餑,家住煙臺的賈雨萍做的那一手膠東花餑餑,在十裡八鄉都是很出名的。2012年,賈雨萍精心製作的「龍鳳呈祥」花餑餑麵塑獲得了濟南市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手工藝技能大賽並獲麵塑金獎。2015年,她的花餑餑作品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6周年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作品展活動中榮獲金獎。2017年,在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賈雨萍歷時3個小時製作的「麒麟送子」膠東花餑餑,不僅榮獲傳統工藝(麵塑)三等獎,更是贏得全場評委及國外嘉賓的一致讚揚。
  • 國內首家民間書會專題數字博物館線上開館試運營
    原標題:國內首家民間書會專題數字博物館線上開館試運營10月31日,國內首家民間書會專題數字博物館——中國民間書會網暨中國民間書會博物館線上開館,進入試運營階段。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民間書會為主題的數字博物館。
  • 活動招募:童玩季走進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探秘非遺魅力
    水母網8月20日訊(記者 吳巧齡)「童玩季 GO煙臺」,8月22日上午,首屆膠東海洋童玩節煙臺分會場活動我們將一起走進煙臺市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體驗非遺的魅力——泥叫虎創意彩繪。煙臺市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坐落於萊山區山海路,群山環繞,環境優雅。目前博物館設有5個常設展廳,2個流動展廳,涉及展品近萬件,並持續增加更具有煙臺特色且更具教育意義的收藏品類。作為傳承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機構,一直對廣大公眾免費開放,並積極準確的履行應有的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
  • 全省首家校園博物館,正式開館
    9月11日下午,昌樂北大公學學校校園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學校圖書館三樓舉行,全省首家校園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的建成開館,為北大公學豐富多彩的卓越素質課程體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為開展德育工作、開拓學生眼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杜海濤加盟《巧手神探》 展現傳統文化麵塑藝術
    原標題:杜海濤加盟《巧手神探》 展現傳統文化麵塑藝術 由湖南衛視徐晴工作室打造的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將於4月18日起開播。繼Angelababy、譚卓、肖央相繼亮相之後,再添新成員杜海濤。節目宣傳片中,杜海濤展現了民俗價值與審美意義兼具的麵塑藝術。
  • 寧波首家「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
    今日,國內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在寧波正式開館。館藏匯聚了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先驅作品百餘件,系統梳理了百餘年來中國近現代美育發展脈絡,旨在打造開放、多元、無圍牆的社會美育實踐基地。一起來看↓開館儀式現場。
  • 全省首家校園博物館——昌樂北大公學學校校園博物館正式開館
    9月11日下午,昌樂北大公學學校校園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學校圖書館三樓隆重舉行,全省首家校園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的建成開館,為北大公學豐富多彩的卓越素質課程體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為開展德育工作、開拓學生眼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 膠東花餑餑成備考吉祥物!高三「最後一課」成舌尖上的別離
    6月6日,在山東威海文登新一中,學校用膠東獨有的鄉風鄉俗助力學子備戰高考。顏色豔麗的膠東大餑餑是威海地區自古延續下來特色麵食,古時用於祭祖擺供,春節或重大節日更是家家必備。而今年的高考季,文登新一中就特意為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們定製了家鄉特色的考試大餑餑:高考必勝、金榜題名等吉利的祝福都成為搶眼的花色。
  • 攻略 玩轉青島之萊西 萊西四寶膠東一絕
    【攻略 玩轉青島之萊西篇】    萊西湖地處膠東半島幾何中心,半島最大的水庫—萊西湖(產芝水庫)盛產淡水魚,湖畔的湖濱生態園做出了128 品的「一餐吃遍天下魚」的「全魚宴」,堪稱膠東一絕,被列為青島市名吃
  • 山東威海手工花餑餑栩栩如生 獻禮建國70周年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濰坊4月28日訊 (記者 孫小茹) 4月28日,記者在2019第十一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暨第二屆「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風箏文化文創作品展區內注意到,一件名為《百鳥朝鳳·九九歸一》的手工花餑餑作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 聖馬利諾中華文化與藝術博物館開館 見證聖中友誼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義大利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30日,由聖馬利諾共和國、聖馬利諾國家博物館、聖馬利諾對華友好協會聯合創辦的聖馬利諾中華文化與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由此,以中華文化、藝術為主題的專業類、專題性博物館將面向歐洲公眾開放。
  • 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開館
    9月24日,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暨健康產業規劃匯報會在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鑽石園區舉行。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參加開館儀式的嘉賓參觀博物館。↑在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儀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巡視員巴愛民和蒙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解東共同為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在健康產業規劃匯報會上,中商工信高新技術發展(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祥健介紹了健康產業規劃,青島天惠御國際健康產業集團總經理孫懷鬥介紹了產業發展情況。解東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
  •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
    「中國金都」招遠黃金成為煙臺物產名片,四大菜系中的首個美食之都——「魯菜之都」稱號成為煙臺美食名片,膠東麵食文化典型代表膠東花餑餑成為煙臺非遺名片。傳奇戰鬥英雄楊子榮,是膠東紅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當選膠東紅色文化名片。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在紫金港校區正式開館。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出席開館儀式。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為捐贈者頒發捐贈榮譽證書,校長吳朝暉院士講話。湯恆、顧玉才、任少波、吳朝暉、張曦、楊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省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幹武東、省文物局局長柳河以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共同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揭幕。顧玉才在講話中說,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開館為浙江大學增添了一座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文化殿堂,也為中國博物館事業增添了一支令人矚目的重要力量。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亮相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臺北消息 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於2015年1月27日12時至2月9日12時在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01大樓F32中華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次展覽共展出木版年畫、剪紙、風箏、琉璃、刻瓷、內畫瓶、麵塑、泥塑、葫蘆雕刻、木雕、玩具、翻花、布偶、魯錦、彩印花布、錫雕、錫鑲、黑陶、砂陶、鋦藝、膠東花餑餑、東阿阿膠、長島砣磯硯、柘溝澄泥硯、青州紅絲硯等60多個非遺項目近兩千件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
    (原標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
  • 2021我們在「家」過大年丨蒸出大年「餑餑」味兒
    非遺膠東花餑餑傳承人張華的面藝工作室又忙碌了起來。「大花餑餑出鍋嘍——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生機『餑餑』!」騰騰熱氣中,張華在新出籠的「聚寶盆」「龍鳳呈祥」「石榴開花」「玉如意」等形狀的餑餑上點染顏色,便成了一件件生動的藝術品,既可食用又可觀賞。「現在製作花餑餑,除了普通白面,還有加了南瓜、菠菜汁、火龍果的彩色麵團。」
  • 京城首家沉香博物館11月14日在北京落成開館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紅嶺):中國沉香展品最豐富、京城首家沉香博物館11月14日在北京落成開館。沉香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國瑞北路3號,開館日首批展品100多件,其中沉香古木木雕及數百年的沉香古樹老料,是中國首次公開展示的珍稀展品。沉香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沉香,源自沉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