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陽光,它為人際關係注入正能量,為社會和諧提供潤滑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區別,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構建起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親善、互助、友愛變得尤為珍貴。
鄰裡和睦親如一家的王鳳英和張秀花就是我市眾多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代表之一。
王鳳英和張秀花成為鄰居已經30多年了,她們同在人民東路62號院居住。從認識到現在,一直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好鄰居。「這麼多年了,我們兩家人就跟一家人一樣,打心眼裡覺著親。」2020年12月29日,在記者採訪時,張秀花說。
1988年、1989年,王鳳英家和張秀花家先後搬入62號院。「我們倆在一個廠上班,上班時又在一個辦公室,還住在同一個院裡,一天裡大半時間都在一起,現在退休了,恨不得一天都待在一塊。」王鳳英告訴記者,她今年65歲,張秀花70歲,孩子們都已經成家,她們有了很多空閒時間,每天她們一起去跳舞、散步,一起聊天說笑,過得很快樂。
「從認識開始,我們就很投緣,又都愛管閒事,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兒。」王鳳英和張秀花都是紡織路社區藝術團的成員,她們不僅常常參加社區活動,還參加了各種義演活動。在62號院,她們也同樣喜歡幫助別人,院裡有一位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生病後無人照顧,王鳳英、張秀花就與院子裡其他幾位居民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在醫院裡忙前忙後,直到老人的子女從外地趕回漯河。
受王鳳英和張秀花的影響,她們的家人也越來越親近,如今兩家人就和一家人一樣,不管誰家有事,大家都會去幫忙,誰家做了好吃的,也要給對方送一份。逢年過節,兩家也會互相走動,「我兒子最喜歡和他叔叔(王風英丈夫)玩,爺倆經常在一塊吃飯喝酒。」張秀花說,兩家的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在對方家中吃飯、睡覺。前幾年,張秀花家買了新房子,但他們一直不願意搬走,「有這麼好的鄰居,我不捨得搬走。」
多年相處,張秀花一家和王鳳英一家從未發生過矛盾,兩家人和睦相處,親如一家。「遠親不如近鄰,鄰裡相處,就得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說起和諧相處之道,張秀花和王鳳英不約而同地表示。
文/圖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於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