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督導局
自2013年國家啟動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全國教育督導系統始終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戰略性任務,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據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規劃,督促地方各級政府紮實推進,改革創新,不斷縮小校際差距,提升教育質量,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截至2016年底,1824個縣通過督導評估認定,佔全國總數的62.4%。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基本情況
(一)完善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
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義務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完善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一是完善督導複查制度。對全省所有縣將通過評估認定的省份,在對最後一批縣進行檢查的同時,以市為單位全覆蓋,隨機抽取一定數量已經通過認定的縣進行實地督導複查,鞏固提高均衡發展成果。二是督促各地強化督導評估工作。2016年7月和10月,分別在廣州市和福州市召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會,其中福州會議重點是督促中西部各省(區、市)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力度。三是強化問題導向,以評促建。檢查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指導整改,反饋意見中逐縣逐條列舉問題清單,要求被督導單位對照國家和省級標準,明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四是完善督導評估工作手段。建立問卷調查網絡系統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公眾滿意度調查,擴大了樣本數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調查信效度。
(二)對522個縣進行督導評估認定
2016年,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544個縣申報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按照《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標準要求,組織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再對通過材料審核的522個縣進行實地督導檢查,同時對廣東和福建兩省39個往年通過認定的縣進行復檢。共安排國家督學和專家789人次,隨機檢查學校5028所(含教學點588個,特教學校56所),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2194個,滿意度網絡調查問卷28.2萬份,列舉問題清單2702條,印發對受檢省政府反饋意見26份,並在教育部網站公布(見表1)。最終,有522個縣達到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標準。
表1 2016年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工作情況
| 省 (個) | 申請縣數(個) | 通過評估縣數(個) | 通過率(%) | 抽查學校數(所) | 其中教學點(個) | 座談會(個) | 網絡問卷調查數量(份) |
全國 | 26 | 544 | 522 | 96.0 | 5028 | 588 | 2194 | 282171 |
東部 | 6 | 113 | 106 | 93.8 | 1222 | 112 | 545 | 86235 |
中部 | 8 | 196 | 189 | 96.4 | 1726 | 242 | 741 | 91775 |
西部 | 12 | 235 | 227 | 96.6 | 2080 | 234 | 908 | 104161 |
截至2016年底,全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縣(市、區)累計達到1824個,佔全國總數的62.4%。其中東部地區740個,中部地區556個,西部地區528個(見圖1)。繼2014、2015年的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5省(市)外,2016年又有廣東、福建2省所有縣全部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湖北、安徽、山東、吉林四省通過認定縣的比例均超過80%。
圖1 分地區通過認定縣數
(三)對已通過認定的13011個縣進行監測複查
為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防止均衡水平滑坡,按照《暫行辦法》規定,對2013-2015年通過國家認定的1301個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第三次監測複查,以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為依據,以《暫行辦法》規定的計算差異係數的8項指標為重點,跟蹤評估縣域內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和校際間均衡狀況。監測結果顯示,1301個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總體上略有提高。與2014年相比,2015年小學綜合差異係數由0.420下降為0.407,初中綜合差異係數由0.357下降為0.346(見圖2);8項指標均值基本呈增長趨勢,其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總量增幅最大,小學和初中的增幅分別為8.83%和11.38%。
圖2 2014-2015年1301個縣小學、初中綜合差異係數
有10個省份的21個縣出現較大滑坡,小學或初中綜合差異係數達不到標準要求,其中有3個縣小學和初中綜合差異係數均不達標。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了對21個縣及所在市、省的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約談,向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到位。
(四)對未通過認定的縣進行過程性監測
為掌握未達標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態變化情況,依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以校際差距情況為主,對尚未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1200多個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過程性監測。整體上看,未認定縣均衡水平明顯低於國家標準、更低於已認定的1800多個縣,實現均衡發展目標難度較大。進一步分析顯示,中、西部地區分別有48.5%、54.51%的縣尚未認定,將是攻堅難點地區;單看小學差異係數指標,尚有56.9%的未認定縣達不到要求,比例較高,仍將是攻堅難點學段。
圖3 各年度通過認定縣和未認定縣的差異係數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與經驗
通過督導評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斷強化責任意識,統籌規劃,加大經費投入,優化教師配置,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的教育質量,關愛特殊群體,努力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督導評估認定以來,各地用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累計投入2.73萬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0萬所,增加2000萬個學位,補充教師130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185萬人次,有力推動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明確發展戰略,落實政府責任
各級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最大民生,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一是創新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廣東省全面建立工作統籌、資金統籌、考核統籌的「三統籌」推進機制,落實發展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府責任體系。遼寧省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對各市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完善省級督導評估辦法,同步啟動省、市、縣、校四級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動態監測,推動各地建立起協調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甘肅省形成了「基教推動、督導評估、績效考核、獎懲結合」的有效工作機制。黑龍江省建立了布局調整監控機制、工作推進網絡臺帳制、完成任務銷號制、專項督導制、督查通報、獎補機制等推進體系。省政府領導逐一約談各市和今年計劃受檢縣,督促均衡發展任務目標的落實。雲南省制定了《雲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將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作為貧困縣退出的五項考核指標之一,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脫貧摘帽「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考核」。山東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全面改薄、解決大班額問題等工作有機結合,圍繞土地、師資、資金3個關鍵問題,出臺了明確優惠的政策,安排20億獎補資金,明確了到2017年底基本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的工作目標。
二是強化督導槓桿作用,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長遠保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義務教育均衡督導中堅持「三輪督導」(過程性督導、預檢、評估驗收)和「全覆蓋+重複查」(督導範圍覆蓋所有學校,對存在突出問題強化督查),精準定位問題。湖南省開展了三輪「縣級政府及其黨政主要領導幹部教育工作實績督導評估考核」,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績作為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江西省建立了「三督三單」機制,出臺了經費獎補政策,兌現了4400萬獎補資金,一次性安排了15億專項資金。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投入專項資金對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縣予以1000-3000萬獎勵。雲南省不斷完善過程督導機制,強化問題導向、以評促建,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和問責機制,並給予每縣1000萬元的獎勵。甘肅省自2013年以來,共投入4.29億元對43個縣進行獎勵,縣均獎勵1000萬元。青海省和重慶市從2016年起,均對如期完成均衡發展既定目標的區縣給予500萬元獎勵或獎補。湖北省強化督導檢查,指導推進,並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評估表彰機制,並給予100萬元到500萬元的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各地的工作積極性。
(二)保障教育投入,實施精準扶貧
各級政府努力落實「三個增長」要求,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同時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和戶籍制度改革、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步建立統一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結合「全面改薄」資金,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實施教育的精準扶貧。
圖4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投入資金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義務教育階段經費累計投入2.73萬億元,其中2013-2015年投入2.09萬億元,2016年投入6400億元;另全國近四年總投入中縣本級資金1.6萬億元,佔總投入的58.7%。從縣的類別來看,2016年之前實現基本均衡的鞏固縣四年來總計投入1.5萬億元,2016年達標縣投入3700億元,未達標縣投入8600億元;縣本級投入分別佔三類縣總投入的70.9%、61.1%、36.4%。
一是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絕大多數省(區、市)已於2016年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部分省(區、市)還頒布了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為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教育公平,為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提供了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安徽省各級政府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近三年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每年以8%的比例持續增長。
二是落實「全面改薄」資金。堅持「扶弱保底」,向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傾斜。廣東省2012-2015年省級教育投入1180億元,重點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以及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四年累計投入資金總量687億元。河南省近三年累計投入140.9億元,統籌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投入626.9億元,實施擴充城鎮義務教育資源工程;投入75億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投入179.9億元,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甘肅省近3年累計投入144.6億元,統籌實施「全面改薄」等項目;天祝縣整合資金400多萬元,為43所高海拔藏區鄉鎮寄宿制學校實施溫暖工程,結束了學校用煤爐取暖的歷史。四川省依法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體系,完善專項投入機制,截至2016年6月,「全面改薄」資金累計投入126億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立了提前三年將項目資金分配與規劃目標相結合的政策導向機制,截至2016年8月底,自治區「全面改薄」已累計落實資金100.6億元。
(三)創新管理機制,城鄉教師共進
各級政府不斷創新教師管理、補充、培訓、激勵機制,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重點向農村和薄弱學校教師傾斜。
圖5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新補充教師情況
圖6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交流教師校長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新補充教師約130萬人,其中2013-2015年新補充教師95.7萬人,2016年新補充33.6萬人;另全國近四年新補充教師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22.8萬人,佔新補充教師總數的17.6%。從縣的類別來看,2016年之前實現基本均衡的鞏固縣四年來共新補充教師57.4萬人,2016年達標縣新補充21.39萬人,未達標縣新補充50.5萬人;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分別佔三類縣新補充教師總數的18.5%、19.6%、15.8%。近四年全國交流教師校長185.06萬人,其中2013-2015年交流教師校長133.6萬人,2016年交流51.5萬人;另全國近四年交流教師校長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22.4萬人,佔交流教師校長總數的12.1%。從縣的類別來看,2016年之前實現基本均衡的鞏固縣四年來共交流教師校長95.5萬人,2016年達標縣新交流38.6萬人,未達標縣交流50.9萬人;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分別佔三類縣交流教師校長總數的12.6%、11.6%、11.5%。
一是創新編制管理機制,靈活解決教師招聘和退出問題。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行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並對農村小規模義務教育學校編制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在全國較早建立中小學教師「以縣為主、縣管校用」管理體制,在縣域內做到義務教育公辦教師工資待遇、編制標準、崗位結構比例、招聘調配、考核評價、管理服務「六個統一」,使教師從「學校人」變成「區域人」,為縣域內教師的均衡配置打下堅實基礎。青海省2013年統一了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新編制標準由基本編制、附加編制和專項編制三部分構成,新設的專項編制向農牧區、雙語教學、教學點傾斜。山東省著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在事業單位編制總量內,利用精簡壓縮和事業單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編制,建立中小學教師臨時周轉編制專戶,對滿編超編中小學確需補充專任教師的,使用臨時專戶編制予以補充。寧夏回族自治區近三年為995名不適合教學工作的教師辦理了提前退休,招聘錄用特崗教師580名、免費師範生78名,有效緩解了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科和年齡結構不合理問題。
二是創新教師補充機制,穩定教師隊伍。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到粵東西北地區鄉村學校任教的本、專科畢業生每年退費6000元,本科退4年、專科退3年。目前,全省已為欠發達地區鄉村學校補充4.2萬名合格教師;其中,20%以上是鄉村學校緊缺的英、體、音、美、學前教育等學科的教師。湖南省實施了農村小學、幼兒園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已形成「一個目標」、「兩級培養」、「三種學制」、「四類計劃」的多層次、多學制、多種類培養格局。郴州市14個縣近三年補充了1500餘名公費定向培養師範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廣西壯族自治區創新實施了定向師範生培養計劃,從普通高中、初中應屆畢業生中招生,全科培養、免費教育、重點定向補充到村小和教學點。貴州省「十二五」以來共招聘特崗教師5.3萬名,連續幾年招聘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特崗計劃」覆蓋了全省88個縣。四川省重點實施「特崗教師」和「免費師範生」計劃,並納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已經為119個老少邊窮縣免費定向輸送和補充師資4000名。福建省建立全省中小學新任教師統一公開招聘制度,近五年投入1.35億元,實施了「農村緊缺學科教師師資代償學費計劃」,投入2億多元,開展「經濟困難縣補充農村學校教師資助計劃」,對薄弱地區、薄弱學科的教師實施「精準補充」,近五年全省補充中小學教師3.3萬名,其中50%為緊缺學科教師。23個省貧縣近三年補充教師6000多人,其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佔了52%。湖北省受檢的12個縣積極落實省級部署的鄉村教師補充「新機制」,近三年累計招錄「新機制」教師3900多人,全部安排到農村邊遠薄弱學校任教。吉林省德惠市全面落實特崗計劃、碩師計劃、免費師範生計劃,2013-2015年,共錄用師範院校優秀畢業生360人,面向社會招聘事業編制教師110人,全部分配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湖縣2016年縣財政投入160萬元首次招聘同工同酬編外教師25名,有效緩解教師結構性緊缺的問題。
三是完善培訓機制,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廣東省建設8個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2015年培訓中小學教師近500萬人次,其中縣級以上培訓約佔50%。肇慶市端州區每年投入繼續教育經費超過200萬元,近三年共派出約3萬人次參加各級培訓,與高校合作開展的師資培訓超過640多人次。福建省「十二五」期間投入3億元,完成對農村校長教師全員培訓;「十三五」期間,又啟動實施鄉村校長助力工程和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擬對全省8.5萬名鄉村教師和校長全員培訓,其中省級財政擬投入1億元,培訓鄉村校長4千名、鄉村教師1萬名。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推出基於教師專業需求的「菜單式、訂單式」培訓模式,建立了10個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實現教師培訓形式的「六結合」。四川省威遠縣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名師菜單」,讓每位老師自主擇師,提升培訓實效。湖北省通山縣開展「聯校走教」、「聯校網教」,實現了城鄉教師互動交流和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江西省上饒縣積極推進教師本土化培養工程,通過5年的努力,為全縣112個教學點均定向培養了1名師範生。
四是健全教師交流機制,推動城鄉師資均衡。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變「單位人」為「系統人」,通過聯盟校建設推進教師城鄉交流,近三年分別交流正副校長36人,交流教師352人。貴州省修文縣完善教師交流獎勵機制,採取縣域內每交流一名教師,縣財政補助經費5000元的措施,促進師資均衡。江西省瑞昌市近三年共招聘教師788人,佔全市教師總數的25.3%,交流輪崗教師727名,佔全市總數的14.4%。湖南省將「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列入全省先行先試的重點改革項目;近兩年對14個試點縣下達省級專項獎補資金1000萬元,共有553名校級領導參與輪崗、4670名教師進行交流。重慶市銅梁區通過定期交流、區域輪崗、上掛下派等方式開展幹部教師交流,比例分別達到16.03%、10.3%。
五是探索創新激勵機制,增加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首先,制度化鄉村教師補助成為常態。廣東省自2013年起在全省範圍全面實施鄉村教師崗位津貼政策,2016年將標準提高到不低於800元/月;2015年,全省有33萬鄉村教師享受月均730元的生活補助,鄉村教師平均工資水平比當地城鎮教師高出15%,部分地區出現城鎮學校教師主動要求到鄉村學校任教的現象。安徽省潛山縣近三年累計落實鄉村教師補貼、農村艱苦學校津貼、鄉鎮工作補貼制度近4000萬元;金寨縣、太和縣邊遠鄉村教師津補貼每月最高達到1500元、1300元。其次,改善生活待遇溫暖教師。雲南省昆明市在全市範圍內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按每人每月500-1500元標準分檔給予生活補助,加上民族、雙語調整係數,最高達到1950元。西藏自治區邊壩縣為所有教學點教師購置5000元生活用品,實現了「拎包入住」。 重慶市綦江區設立鄉村教師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建設教師周轉房2萬平方米。河南省範縣每兩年組織全縣教師免費體檢一次。第三,採取激勵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寧夏回族自治區受檢的兩縣(區)均制定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細則,對在鄉村連續工作25年的355名鄉村教師晉升了副高級職稱。山西省蒲縣從2012年起,每年投入360餘萬元用於農村教師、班主任補助,投入100萬元用於校長、教師獎勵。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鄉村學校校長每人每年可獲獎勵性績效工資最高達4000元。
(四)著力攻堅克難,改善辦學條件
各級政府以「全面改薄」、標準化學校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為抓手,補齊短板,抬高底部,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大力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校際和城鄉資源配置均衡水平。
表2 近四年(2013-2016年)辦學硬體資源改善情況
分類 | 年度 | 新建學校(所) | 改擴建學校(所) | 新增 學位 (萬個) | 新增校 舍面積 (萬㎡) | 新增體育運動場館面積(萬㎡) | 新增實驗室、功能室(萬間) | 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億元) | 新增 圖書 (萬冊) | 新增計算機 (萬臺) | |
鞏固縣 | 2013-2015 | 4130 | 42144 | 592 | 10677 | 5991 | 375 | 1098 | 42017 | 399 | |
2016 | 1777 | 12764 | 292 | 4839 | 3465 | 123 | 290 | 8862 | 98 | ||
2016達標縣 | 2013-2015 | 1634 | 25328 | 238 | 4251 | 3224 | 106 | 596 | 14595 | 131 | |
2016 | 726 | 9926 | 113 | 1770 | 1890 | 46 | 220 | 7654 | 73 | ||
未達 標縣 | 2013-2015 | 2733 | 73592 | 477 | 8251 | 7933 | 25 | 477 | 20416 | 145 | |
2016 | 1400 | 26989 | 267 | 3925 | 3174 | 21 | 159 | 16773 | 120 | ||
合計 | 2013-2015 | 8497 | 141064 | 1306 | 23179 | 17148 | 507 | 2171 | 77029 | 675 | |
2016 | 3903 | 49679 | 672 | 10535 | 8528 | 191 | 668 | 33288 | 291 | ||
近四年總計 | 12400 | 190743 | 1978 | 33713 | 25676 | 697 | 2839 | 110317 | 966 |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新建學校1.2萬所,改擴建學校19.1萬所,新增學位近2000萬個,新增校舍面積3.4億平方米,新增實驗室、功能室697萬間,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值2839億元,新增圖書11億冊,新增計算機966萬臺。
一是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各地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統籌實施重大工程項目,把學校標準化進程目標任務分年度落實到校,學校達標率不斷提高。目前,四川省全省達標學校比例達到76.5%,安徽省中小學校標準化率達到96%。河北省石家莊市各縣通過山區教育扶貧工程,將1.5萬多名山區學生轉移安置到在平原地區新建的一批標準化學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累計投入18億元新建、遷建和改擴建了全市所有中小學,實現體育館、塑膠操場、錄播室、電子大屏「全覆蓋」。部分省份將標準化學校建設延伸到教學點。福建省制定《教學點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在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的邊遠地區,保留2529個農村教學點,推動各地加強經費保障、條件裝備和師資配備,確保教學點基本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廈門市、漳平市對教學點進行標準化學校驗收,教學點建設水準大大提高。湖南省將標準化教學點建設列入省政府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作為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全省已完成2400餘個標準化教學點建設。
二是高度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海南省結合「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全國唯一一個「教育裝備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全省班級使用數字資源教學的比例達到80%以上,90%以上的教師和50%初中以上的學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五指山市為每一個教學點配備計算機並開通2兆光纖網絡,實現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陝西省今年20個受檢縣教師辦公電腦每人1臺,普通教室班班通多媒體設施或電子白板或觸控一體機基本實現全覆蓋,千人以上規模的學校建起了校園電視臺或錄播室。福建省為4683所完小以上農村中小學接入20M寬帶,並支付5年的寬帶使用費。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實現了全縣數字資源數位化,可通過監控系統對所有教室進行遠程聽課。重慶市江津區投入1.4億元新建音體美等「六大功能室」和購置信息化設備,實現了教育裝備「脫胎換骨」。
(五)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
各級政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堅持特色辦學,改進學校管理,培育校園文化,深化教學改革,著力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一是探索聯盟辦學體制改革。廣東省實施教育資源的供給側改革,採取合併、託管、一校多區、集團辦學、建立學校聯盟等多樣化辦學體制,推動名校輸出優質教育資源、輸出先進辦學理念,帶動其他相對薄弱學校共同發展。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城中區、河池市金城江區制定統一要求推進集團化辦學,通過「緊密型」「聯盟型」「協作型」組建教育集團,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組建14個城鄉學校捆綁發展聯合體,實施區域「一體化辦學」;臨洮縣探索農村中心校與教學點一體化管理,確保小規模學校開齊課程。新疆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分類劃片建立大學區、督學責任區和教研協作區「三區一體化」管理機制。山東省微山縣構建「託管辦學、學校聯盟、城鄉互動」的教育發展共同體,推動城鄉同步、優質發展。山西省陽曲縣採取「教育聯盟、學區管理、對口幫扶」等多種模式,形成「縣域聯動、城鄉一體、共享發展」的教學協作共同體。重慶市萬州區66所村完小與中心校組建一體化學區,實行行政工作、經費安排等「五統一」;黔江區組建「1+N」的8個集團化辦學模式,成立集團中心教研室,實施捆綁考核,通過流動工作站、骨幹教師駐校支教、緊缺學科教師跨校任教等方式,均衡師資配置。河北省灤平縣、玉田縣、昌黎縣、秦皇島市海港區等地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機遇,與京津名校結盟,助力本地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廣東省自2013年起,連續3年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經費,探索構建本省特色的義務教育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中小地方課程體系建設。遼寧省瓦房店市注重學校內涵發展,積極推進課程改革,開展小學課程整合實驗,探索「8+1+X」課程模式。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統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建設「生本課堂」「生命課題」「高效課堂」等3種課改模式,開發出4項特色課程、校本課程20餘種,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福建省深入開展課程改革,遴選一批教學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和100所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學校,輻射推廣,滾動發展,湧現出廈門「校本作業」、泉州「分層遞進有效教學」等教改典型,構建「輕負擔、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堅持10年推廣教育家蔡林森「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方法,構建「三六五生態高效課堂」模式。
三是堅持特色發展、內涵發展。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強化學校德育,雷鋒展館、時代楷模館已接納學生參觀學習10萬餘人次。該區還全方位樹立全面發展質量觀,滲透到課堂教學、學校管理、師生評價、課外活動等方面。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結合地域特點,培育形成了紅色教育、俄語教學、口岸文化、國防教育、冰雪文化五個特色。雲南省曲靖市霑益區建有中小學勤工儉學基地80個,覆蓋面達80%;華坪縣通過勤工儉學基地建設,70%的寄宿制學校達到肉菜自給。西藏自治區康馬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尼「果諧」和嘎拉「諧慶」作為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三進」活動主題。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利用口岸優勢,開展對蒙古國的對外合作交流,先後培養留學生1500人,舉辦了「偉大的茶葉之路」中蒙俄青少年國際夏令營互訪交流活動。
(六)關注特殊群體,落實共享發展
各地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秉承人民共享教育發展成果的原則,積極實施普惠政策,關注特殊群體的需求,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一是進一步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升學問題。福建省對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實施同城待遇,同等政策,隨遷子女實行家長自主報名和電腦派位相結合的招生政策,保障公平入學,並打通了中考、高考通道。儘管近十年來隨遷子女總量翻了一番,但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始終保持在90%左右。廣東省頒布實施了隨遷子女高考實施辦法,21個市已出臺異地中考方案,全省高中階段教育共招收隨遷子女10.6萬人,其中外省戶籍4.2萬人。政府積極承擔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入學的管理責任,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100%安排入讀公辦學校。
二是多種形式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貴州省教育廳印發《貴州省留守兒童教育精準關愛計劃(2015—2020年)》,通過實施幸福校園、平安校園、自信自強、結對幫扶、親情橋梁、全程資助「六大工程」,精準關愛留守兒童。海南省建成了154個省、市縣級「農村留守兒童流動書屋」,實現留守兒童「學有所樂」。安徽省靈璧縣投入5.4億元,建成公立寄宿制託管學校47所,創建「留守兒童關愛之家」125個,全託管留守兒童4萬多名。青海省門源縣積極聯繫民間助學團體開展「護花行動」,籌措資金306萬元,資助留守兒童8133人次。
三是加強特殊教育保障力度。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連續三年將「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投入1.13億元,完成特教學校校舍建設項目48個,新增校舍面積15.5萬平方米。全省30萬以上人口的縣實現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76個縣開展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試點,為1195名重度殘疾兒童提供居家教育。河北省唐山市幾個受檢縣形成了康復、教育、技能培訓、就業相結合的特殊教育辦學格局,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多次獲獎。湖北省竹谿縣將殘疾兒童全部納入低保範疇,全縣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全面落實殘疾兒童15年免費教育。
四是貧困生助學制度化水平和補助標準不斷提高。福建省設立關愛貧困家庭學生補助金標準,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標準補助生活費。海南省五指山市提高了建檔立卡戶貧困家庭學生補助標準,小學生每年補助4200元,初中生補助5000元。2014-2015年,西藏自治區仁布縣自2015年起將上一年本級財政收入1%作為助學資金,班戈縣落實孤兒資助資金11.46萬元,噶爾縣每年設立30萬元教育獎勵資金,用於幫扶貧困學生入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積極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落實3000多萬元,通過抓好「四項制度」,嚴把「六道關口」,建好「四本帳冊」,確保5萬人次的農村中小學生享受到健康的營養餐,成為營養改善計劃「寧夏模式」的典範。吉林省延邊州對朝鮮族教育公用經費實行「三免一提」政策。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依然未完全落實到位
2016年,全國26個省(區、市)522個縣參加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其中有8個省(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未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一是存在教育經費政策未落實到位現象,部分縣個別學校資金缺口較大;二是未能實現義務教育經費的三個法定增長。個別受檢縣近三年都未能全面實現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要求,缺少保障教育經費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二)基本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
由於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在某些區域聚集增速快等因素,尤其是主城區教育資源緊張,不同程度地存在班級人數超額現象;學校佔地面積、校舍面積不足,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不足在主城區較為普遍,部分學校存在功能(專用)教室配備不足等現象;部分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偏低,圖書、計算機、實驗用品等教學輔助用具、設備存在陳舊,配置不足等問題;部分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校園網建設、多媒體教室建設等滯後。
(三)教師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
中西部的部分省份和少數民族地區專任教師隊伍數量配備不足現象較為嚴重,農村小規模學校按班師比配置教師政策落實困難。一些農村教師隊伍老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年輕教師比例偏低;教師學科結構性缺口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相當比例的省份學校中尤其是音、體、美、外語、科學、信息等學科專業教師缺口嚴重。部分地區校長、教師交流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設滯後,一些學校校長的辦學理念、管理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外出學習機會少,比例偏低,教師培訓經費不足,教師專業提升乏力;教師職稱評聘、編制以及福利待遇等政策未能完全落實到位。
(四)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部分地方教育管理人員對國家政策不熟悉,信息公開意識薄弱,不能有效利用學校宣傳國家為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做出的傾斜投入。現代學校制度尚未健全,教育教學管理方式滯後,日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課程改革工作意識薄弱,教師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實驗課、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等課程落實不到位;學校已配備的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學生利用率偏低。信息化資源使用率不高,信息化手段不能很好服務於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部分學校校園文化不夠濃厚、辦學特色不夠鮮明。
(五)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及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部分地區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個別學校學生輟學率有抬頭現象。一些地方政府關愛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措施不足,鄉村少年宮建設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特殊群體學生教育機會未得到完全保障。部分寄宿制後勤人員、衛生人員缺乏,安保工作不夠到位,學校食堂衛生管理不規範,存在安全隱患,農村及偏遠地區旱廁改造滯後等問題亟待解決。一些偏遠小規模學校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存在困難,企業供餐和食堂供餐成本過高,小夥房供餐則存在衛生條件不達標難以獲得衛生許可證等問題。
四、對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
(一)保障經費法定增長,拓寬資源供給渠道
一是落實政策法規,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督導檢查中發現,部分受檢縣近年未能全面實現「三個增長」,通過督導檢查,儘管已基本補齊,但尚缺乏義務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財政主渠道供給,強化預算編制管理,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法定「三個增長」。加大教育附加徵收力度,落實土地出讓金收益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的政策,確保及時撥付、足額用於教育。省級財政和教育督導部門要建立對各級政府教育投入的檢查和監督機制,把教育經費投入作為對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要考核內容。
二是不斷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拓寬資源供給渠道。以縮小校際資源配置差距為目標,進一步推行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對口幫扶等辦學體制改革,建立以強帶弱的聯盟辦學模式,實施共同體捆綁式發展,促進區域學校共建共享、一體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尚未通過基本均衡縣認定的地區要加強資源補充渠道開源,實施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購買後勤服務、購買合同教學人員、購買優質培訓機構教學資源,鼓勵民間投入、實施多元辦學體制改革等模式,解決學位不足、編制限制、優質資源缺乏等問題。
三是以公平發展為原則,不斷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探索教育資金管理新機制,要體現「雪中送炭」,重點向農村地區、薄弱環節傾斜,統籌解決發展難題。要切實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現「邊建設、邊閒置」現象。
(二)統一學校建設標準,實施城鄉一體發展
一是加大標準化建設力度。要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為抓手,結合「全面改薄」計劃,加快改善不達標學校的辦學條件,嚴格按照學校基礎設施、教學設施、生活設施、體育運動設施和現代信息技術設施等方面省定建設標準要求,建一所成一所,改一所成一所,確保城鄉每一所學校每一項指標都達到省級辦學條件標準。
二是科學規劃學校布局。要關注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所引發的人口變動對義務教育的影響,認真做好新一輪城鄉規劃,規劃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構建與城鎮化進程相適應、與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鄉義務教育布局建設機制。在科學論證、滿足就近入學需要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
三是同步解決城區「大班額」和農村「空心校」問題。要不斷完善工程項目監測機制,著力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面積不足、學位不足等問題。要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減少教育移民。更要辦好需要保留的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提高其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水平。
(三)精準補充教師隊伍,重視學校管理改進
要始終把校長和教師隊伍能力水平提升和師資均衡配置作為工作重點。校長和教師是讓硬體辦學條件發揮作用的生產力,是縮小教育質量校際差異的核心要素。
一是理順校長教師管理體制。繼續推行校長職級制,擴大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校長的選聘任免和調動權限。落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檔案管理和考核獎懲等職能。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的合理制定和動態調整,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對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按班師比配備教師編制,滿足教育教學需要。
二是精準補充教師。繼續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特崗教師計劃、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制度、教師交流制度等,激勵、吸引和安排優秀畢業生、骨幹教師、緊缺學科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特別要注重加強音、體、美、計算機、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教師建設和補充,保障農村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
三是全面提高校長和教師業務水平。採取各種措施拓寬鄉村教師尤其是偏遠學校教師的受訓面,全面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建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整體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培養農村學校名優校長和骨幹教師,構建合理管理和教學梯隊。要進一步加強特級教師工作坊、地方特級教師工作室等群體建設,發揮名優教師輻射和引領作用。
四是始終堅持硬體軟體並重的原則,重視學校管理水平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決定了教育經費使用效率和學校內涵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學校的辦學質量。發揮掛牌督學作用,指導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在加強學校常規管理的基礎上,樹立先進的學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機制。校長和教師要按照標準的要求規範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學行為,把標準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四)推進鞏固提升並重,全面提高均衡水平
目前,全國各區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已經形成三個群體,對於三類地區應採取不同要求。
一是對未達標地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強化目標責任。對照備忘錄和省政府規劃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統籌管理,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建立健全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機制,加強督導檢查,指導做好查缺補漏工作,推動均衡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二是對於新通過認定縣,要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鞏固均衡評估成果。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對已實現基本均衡目標的縣要做好動態監測,建立健全監測和複查制度。縣級政府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制定具體的整改方案,鞏固成果,不斷提升均衡發展總體水平。
三是基本均衡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率先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推進。一方面加大市級統籌管理,推動區域城鄉、校際教育教學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另一方面應在更多指標上實現區域內校際均衡發展,尤其是在百姓關心、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的指標上實現均衡發展。
註:1.因江蘇省有兩個已認定的區合併,故本次複查對象實際為1301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