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生假期 大多選擇「勤工儉學」

2020-12-16 封面新聞

□中國古代,春節期間的休假制度並非陽光普照,大多只是規定了學生和官員的休假制度

□春節假期,古代公務員的休假制度不同,形成多套官方認證標準,有的一年到頭都值班

眼下,春節的腳步終於近了,不少在外打拼的「上班族」已開始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因為,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最為重要的法定節假日之一,人們奔波忙碌了一年,在過年時終於能夠放下一身的疲憊,好好歇息,與親朋好友共享新年的喜悅。

那麼,你可能會關心,在古代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春節作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古人又是如何放假休養的?對此,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等人介紹,唐朝的公務員不一定能享受完整的春節假期,大年初一還得上朝給皇帝拜年。

另外,如果說春節假期是上班族的福音,那麼寒假則是「熊孩子」們解放天性、放飛自我的美好時光。你知道嗎,與之相比,古代學生可沒那麼幸運和輕鬆,他們大多數會選擇「勤工儉學」來度過自己的假期。

蹴鞠是古人節假日常玩的健身項目

唐朝官員

很難享受到完整春節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休假制度並非陽光普照,大多數隻規定了學生和官員的休假制度。而春節假期,古代公務員的休假制度歷朝歷代都不同,形成了多套官方認證的標準,他們又是如何休假的呢?

唐朝的一些公務員不一定能享受到完整的春節假期。古代公務員過的新年,其實是指農曆年,即正月初一。《假寧令》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頒布的「紅頭文件」說,「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所謂「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裡有這麼兩個黃金周。而在春節期間,唐朝全國公務員從臘月二十八一直休息到正月初四。

當然也因人而異。比如,私塾先生和學生就可以提前休息,一般假期從臘月二十開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長達一個月。而農民則沒有固定的假期,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到莊稼地裡幹活。孟浩然就以《田家元日》為題寫了一首詩,「田家」的意思就是農民,「元日」就是初一,這首詩裡有兩句:「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說的就是大年初一那天,田野裡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

袁庭棟先生說起了唐朝的官員休假:「某些唐朝官員也很難享受到完整的春節假期。」因為唐朝有兩個規矩。首先,大年初一,長安的文武百官和各省行政「一把手」都得上朝給皇家拜年。「當然,上朝拜賀不是所有官員,只是品級較高有資格入宮上朝的大官。直到清代亦然。」因而,在初一這天,高級官員是不能僅僅跟家人呆在一起過年,而是要先跟皇帝團聚,退了朝之後才能跟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古人節假日也要「加班」

第二個規矩就是,地方行政長官在春節期間必須堅守在崗位上,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如此一來,如果家在外地的,就失去了回故鄉和親人團聚的機會。

唐朝著名田園詩人韋應物在詩歌《元日寄諸弟》中寫道,「一從守茲郡,兩鬢生素髮。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淮濱益時候,了似仲秋月。川谷風景溫,城池草木發。高齋屬多暇,惆悵臨芳物。日月昧還期,念君何時歇。」大意是說:我自從做了市長,每年春節都沒回去。我在這個衙門裡感到很冷清也很無聊,什麼時候才能與家人見面呢?

更慘的是唐德宗時期的官員。因為唐德宗一心想收拾安史之亂的爛攤子,就下令要求春節期間照樣得上朝。大臣們自然是苦不堪言,集體叫屈。迫於壓力,德宗最終才勉強同意,春節七天採用單雙號制,單號上朝,雙號休假。

宋朝公務員

春節放假超過28天

有意思的是,古代公務員跟現在單位裡的職工一樣,也有值班制度。我們在四川省圖書館查閱到,《南部新書》記載,唐代御史臺很會欺負新來的同事,凡新入臺省的官員,照例都是「節假值五日,謂之『伏豹值』;(其他)百司州縣初授官,陪值者皆有此名」。意思就是說,無論是平時的星期天,還是新年假期,「新兵蛋子」都得為「老兵油子」替班。

那些資歷尚欠又沒錢送禮的公務員,新年就甭想休息了,且全國上下都一樣,不能搞「特殊化」。這種值班制度,和今天的論資排輩有得一拼。有些家境貧寒的新官員在春節期間生病告假,之後還得用例定的休息日來抵償,有的甚至一年到頭都要值班。

到了宋代,春節沿襲唐朝的規矩,春節假期也是七天。據《宋史·職官志》記載,自宋太宗即位以後,到宋真宗退位以前,歷年元日(春節)均給七天長假。除此之外,每逢冬至與寒食,同樣也是七天假期。

但實際上,宋代的春假往往長得離譜。宋太祖趙匡胤紀念臘月初七去世的祖父,加了三天假,宋仁宗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章獻太后臘月初十的壽辰,又加了三天假。再加上冬至放假七天,正月初三天慶節又放五天,正月十五元宵節再放三天。這宋朝從臘月到正月,前前後後總計假期有二十八天之多。

宋朝的地方公務員福利特別好,每年臘月二十就可以「封印」,也就是說停止公務,回家過年省親,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趕回衙門「開印」辦公就行。但是首都的高官跟唐朝時候一樣,初一不放假,也不能請假,得先守歲,打個小盹兒之後,凌晨就要穿戴整齊,頂風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宮趕,開「正旦大朝會」。在這個陣仗特別大的朝會上,皇帝要接受百官朝賀,被稱「排正杖。」

事實上,大朝會活動從周代就開始有了,秦漢直至明清,歷代承襲不衰。開大朝會,除了給皇帝拜年和耍樂子,還得陪吃。初一辦朝會,要吃正旦宴,平日冬至、寒食、中秋、重陽諸節氣都各有宴會,只是正旦宴的規模最為宏大,允許臣僚帶家屬。由於正旦宴由皇宮「埋單」,所以叫「賜食」。賜食還被稱為「廊餐」或「廊下餐」。《宋會要》記載,「廊下餐宴席安排在左、右勤政門北的東、西兩廊下,文官坐東廊,武官坐西廊。」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就沒有那麼多講究,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開開心心過大年。

明代學生

寒暑假自由「勤工儉學」

古代私塾

在古代,除了公務員,學生的休假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同類型的學校,放假制度也是不一樣的。

我國學生的放假制度源遠流長,早在漢武帝時期,創立了官方正規的太學開始,就有了休假制度。到了隋唐時代,確立了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裡讀書並不輕鬆,監生們很多都是拋家舍業、不遠萬裡跑到京城。朝廷體恤他們的辛勞,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休假制度,主要分為「田假」和「授衣假」。《新唐書·選舉制止》有明確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授衣假」歸鄉

「田假」也就是現在俗稱的「農忙假」,每年農曆五月份開始放,時長為一個月左右,此時麥子成熟,出身農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幫忙幹農活,所以被稱作「田假」。而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份左右到來,在那個時候會放「授衣假」。《詩經·豳風·七月》寫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就是說,農曆七月開始,節令進入秋季,天氣開始漸漸轉冷,到了農曆九月,進入冬天,家庭婦女就要為全家人製作冬衣。

「授衣假」,顧名思義,也就是讓學生回家去取衣服的假,時長跟「田假」類似,也在一個月左右。等到學生們回到太學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穿上厚厚的冬衣了。

明朝的官學假期制度比較人性化。由於太學居於首都,對那些來自偏遠地區的異鄉學生,會扣除用在探親趕路時所佔去的時間,200裡之外的異鄉學生都可以享受此等待遇。為了防止有些學生偷懶,太學還有另一條規定,如果學生沒有在適當延長的假期內返校,就會被開除學籍。

與嚴肅刻板的太學相比,明代私學的休假制度就相對自由多了。從現存文獻中發現,書院或者私塾的假期通常是通過請假來休假的。

利用假期「充電」的古人

在科舉制度下生活的古代學生,有著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壓力,其寒假生活遠沒有當代學生豐富多彩。而對於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學生來說,得趕緊趁著放「寒假」的時間來「勤工儉學」。一般來說,九月一開始,明代的太學生們便急匆匆地往家裡趕,備好冬衣後就立刻投入到「勤工儉學」中。書畫好的學生便在街頭擺個書畫攤,文筆好的就在衙門口代寫公文訴狀,以此賺取下一學期的學費。富貴人家的子弟則會利用這段時間出遊四方。

民國寒假

經常與春節時間衝突

清朝末年,西學東漸,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將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帶到了中國,也把歐美等國放寒暑假的習慣帶了進來。1901年袁世凱組織制定的《山東大學堂章程》最早對寒暑假進行了明文規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後開學,小暑節放學,給暑假;休息至立秋後六日開學,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學,給年假。」此後,這種學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類學堂章程襲用。

晚清的暑假以小暑和立秋為時間節點,寒假(年假)則保留了中國傳統過年封印的習慣,這一點非常值得玩味。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根據日地運動規律排的,所以它的時間周期與公曆恰恰是吻合的。每年小暑都在公曆7月7日左右,立秋在8月7日附近。

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用公曆紀元。這本是一件與國際接軌的好事,卻無意中使本來簡單的學期和寒暑假複雜了起來。

民國期間施行的是「三學期制」。1912年9月13日,民國教育部頒布《學校學年學期及休業日期規程令》規定:「各學校以八月一日為學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為學年之終。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元月一日起至三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四月一日起至七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八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

規程規定,寒假只有兩星期,時間統一為1月18日到1月31日。但問題是每年春節的日期卻行蹤不定,不一定都在寒假內。由於紀年的差異,造成了假期與春節等的衝突。

這種經歷,季羨林就趕上過。據《清華園日記》記載,1933年1月18日,季羨林放寒假回家,2月2日返校。查下萬年曆,當年春節在1月26日,季羨林在家過年。但是到了1934年,春節卻在2月14日,此時,假期已經放完了,所以,這一天季羨林在日記裡寫道:「今天學校裡照常上課。」

在前一天的日記中,季羨林很是感慨,寫下了這樣的話:「明天是舊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於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曆年,因為這使人回憶到童年時美麗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想必對過年充滿期待,無限回味的季羨林,寫下這段日記時心情是沮喪的。

□連結

古代春運 也是「人在囧途」

每年春節,離家千裡,在外辛苦打拼的中國人即使買高價票,無座票,甚至沒有票都要想盡辦法回家過年。因此,春運被稱為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古代,由於路途遙遠、交通條件所限,許多人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象也相當普遍。古人回家過春節,又是一場怎樣的人在囧途呢?

歸鄉路上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代詩人薛道衡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從北方來到南方,春節期間,也沒能及時趕回去與家人團聚,就用《人日思歸》一詩表達自己獨在異鄉,心中無限的惆悵和思鄉之情。這首詩也從側面說明了古代春運「回家難」的現象。「古代為官之人沒有探親假,也無快速的交通方式,除了奔喪,極少回家,這也是古詩有大量思鄉之作的重要原因。」袁庭棟先生告訴我們。

現在買個機票回老家,貴的也就2000塊左右,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承擔得起的。但是古人回家過年的路費太過驚人,公務員年薪的一半都不夠付個路費。根據《唐六典》記載,唐朝僱個驢車裝滿一車行李,走100裡地的路費是900文錢,如果走的是山路,車費會上漲到1200文。

李白的故鄉是四川江油,如果他從首都長安回老家江油去過年的話,全程足有1600裡路,中途還得跨越秦嶺,再加上吃飯住宿,路費肯定超過1萬5千文。而李白擔任過的最高官職是六品翰林,年薪不過2萬4千文,回趟家要花掉大半年的收入。按購買力來估算,1萬5千文相當於現在人民幣6萬多塊,而今天西安到江油的火車軟臥票才250塊,古今路費相差2400倍。

除了路費貴,行李也是很大的負擔。現在回家過年,有兩個拉杆箱怎麼都夠了。古代出遠門因為路上飯館旅店少,這鍋碗瓢盆被褥什麼的等一應俱全的用品都得帶上。甚至連夜壺都是必需品。

當然,時間成本也不容忽視。公元1061年,五十四歲的歐陽修春節回家,為父母掃墓,從河南開封到江西永豐,不過700多公裡的路程,需要車船奔波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宋仁宗特批他三個月的春節假期,回家過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學生假期選擇多
    1、利用假期繼續「充電」  有一種聲音認為,國內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即便是到了假期也很難真正放鬆下來,而國外的學生一放假就天南海北的到處玩,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在澳大利亞,每到假期也有很多學生會選擇繼續學習,而假期的學習也分為幾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是「溫故型」。
  • 國慶假期,中山的茶園裡來了群勤工儉學的昭通採茶少年
    10月3日在五桂山大尖山露營公園茶園裡一群年輕人在茶林穿稜他們的手指在茶樹上不停地飛舞雖然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合一,連放8天長假,但是由於路途遙遠,往返車費花銷大,來自中山中專的雲南昭通籍學子大都選擇不回家。
  • 黑中介設套"勤工儉學" 三百學生東莞"被豬仔"
    7月11日,河源紫金縣53名學生被中介以打暑期工的名義,騙到惠州淡水,收取介紹費後逃之夭夭。    暑期已至,很多大學生帶著勤工儉學的夢想走出校門。然而,黑心的用工中介卻早已盯上了這群涉世不深的學生,暑期學生用工騙局接連不斷。    近半月來,本報編輯部接連接到4宗有關暑期勤工儉學「被豬仔」的報料。
  • 鼓勵學生勤工儉學 隱含社會意義重大
    得益於滬遵協作,通過政府搭建平臺,湄潭於5月下旬分兩批次共組織50餘名學生,赴上海參加勤工儉學。本次回來的20名學生,將於近期赴大中專院校繼續深造。也指學校組織學生從事一定勞動,把收入作為辦學基金。在領導革命成功的老一輩革命家當中,周恩來、鄧小平、陳毅、李富春和蔡暢等都曾在20世紀20年代到法國勤工儉學,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鄧小平從1920年夏到1926年初,在法國生活了5年多,由愛國青年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可以說這一階段是他革命生涯的開端。
  • 技校組織學生寒假「勤工儉學」 過年都不回家
    技校組織學生寒假「打工」  「2000多公裡的路讓孩子坐大巴去,太累也太危險了!」昨日,一說到自己在西安一所技校上學的孩子要出發去廣東勤工儉學,李女士就滿腹的擔心。據該校李副校長介紹,學校暑假只放20天,平時一周上六天課,就是為了攢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勤工儉學的這3個月,這樣也不耽誤學生課程。  據了解,該校有約600名學生去廣東,同去的還有一些隨隊老師。  學生:假期在家閒著還不如去見習  學生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 大學生勤工儉學只能做家教?學生本方正R411給你更多可能
    許多渴望畢業後能迅速融入社會的大學生朋友,都希望通過勤工儉學來磨練自己,增加深入接觸社會的機會,同時也賺點助學金。可是,多年以來,除了假期兼職銷售、調查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家教似乎成了絕大多數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唯一選擇。  難道,掌握了如此多知識並擁有強大思維和行動能力的大學生,只能靠家教來勤工儉學嗎?
  • 西安交大:「特色超市」幫助學生勤工儉學
    在介紹到學校的獎學金、助學金設立情況時訾豔陽表示,西安交大不僅有比較完善的獎助、資助體系,同時,還有相應的勤工儉學平臺。 訾豔陽說,西安交大每年會有大概4500萬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發放給優秀的學生,70%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獎學金、助學金。對於一些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在高考錄取時有綠色通道,通過國家的助學貸款或其他困難補助的形式資助貧困學生。
  • 拿學生做廉價勞動力--變了味的勤工儉學可休矣
    劉新華告訴記者,新疆的大中專院校每到秋天,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勤工儉學,內容就是摘棉花。他所在的學校摘棉花有定額,完不成定額,按每少摘1公斤罰6角錢計算,若不交罰款,學校就扣學分、不給發畢業證。  同劉新華這樣的大學生相比,新疆還有許多中小學生在秋天裡的勤工儉學被他們和他們的家長稱為「遭罪」。摘棉花任務重,孩子完不成,只好家長上陣幫著幹,還是完不成,只能交錢抵任務。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怎樣通過勤工儉學來完成自己四年的大學學歷?
    校內勤工助學 校內勤工助學指的是學校每年會拿出一定的勤工助學的崗位,面向學校家庭貧困的學生,招聘他們在勤工助學崗位上工作,從而為他們補貼一定的生活經費。這裡首先有明確的是,要想能夠獲得這項勤工助學的崗位,首先要被學校列為貧困學生,進入他們的名單。
  • 衡陽縣:走出農村學校勤工儉學新路子
    勤工儉學是教育發展中的傳統話題。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不同的要求。湖南省衡陽縣庫宗橋鎮古井中學結合農村實際,創新勤工儉學思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勞動習慣為目標,有效地把勤工儉學活動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收到了可喜的育人效果。
  • 做勞工、當雜役、擺地攤,漢代勤工儉學花樣多,貧困生上學不是夢
    因此學生們只能依靠勤工儉學賺取錢財補貼日常開銷,維持生計。漢代學生的勤工儉學漢代太學正式生由政府承擔食宿費用,並且免除賦役,但是日常開銷需要自理,而非正式生則需要完全自理所有費用。古代學堂的勞役方式也多為在食堂幫廚,《東觀漢記》中就記載了梁鴻&34;為同窗學子做飯的雜役方式,既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又能賺取一定的報酬,同時也免去了去外面奔波的辛苦。對古代學生來說在學院裡幫廚算是比較方便的勤工儉學方式了。
  • 大學勤工儉學的途徑有哪些?教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大學錄取通知書裡面一般都會有助學金的表,填寫好之後,村、鎮、縣三級政府蓋章,還有的大學要求村委會開具貧困證明,這些材料帶去學校,新生報到後,輔導員會通知學生想申請助學金的學生交貧困材料,材料交上之後,一般都能批下來,因為大學助學金名額較多。
  • 美國留學應該如何勤工儉學
    哪些兼職可以做在美留學生主要以校內打工為主,尤其是 f1 籤證的學生是不允許在校外打工的,一旦被校方發現,會有嚴重的後果。勤工儉學規定: 18 歲以上可以勤工儉學,但是主要在學校裡面,比如學校的餐廳、圖書館、便利店,每周不超過 20 小時,在校內打工無須交稅。寒暑假可以在校外打工。收入:在不同的州法定的基本工資是不一樣的。基本水平在每小時 8 到 12 美元不等。
  • 古代學生放假還有這些規定,看完很想回到古代當學生!
    古代學生也一樣擁有寒暑假嗎?其實,學生放假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自漢武帝創立太學起,太學生的休假制度應運而生。古代的太學生身份比較特殊,雖然介於官民之間,但休假基本與官吏一致。據相關史料記載,到了隋唐時期,太學改名為「國子學」、「國子監」,政府也為太學生們制定放假制度。
  • 近的假期,遠的心!
    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假期有多樣,官府不談,只談學校,據說有三種假期:第一種是「旬假」,十天為一旬,每旬只放一天假,一般是在旬考之後,供學生們休息,但不允許外地的學生回家,本地學生自然可以的吧?單從這個考試頻率看,比現在還大,現在月考,學生尚且受不了,開學後,給學生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十天放一天假。比起他們,我的學生真是太幸福啦。
  • 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丟人嗎?
    但是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生們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大學裡面經常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活動,其中勤工儉學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實踐方式。那麼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丟人嗎?關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我們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學校為什麼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勤工儉學的項目。由於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不同,父母所給的生活費也不一樣。對於一些較為寬裕的家庭來說,每個月給學生的生活費也會更多。
  • 假期防騙小貼士
    假期防騙小貼士來啦!暑期開始,你做好假期安排了嗎?旅遊?打工?玩遊戲?在孩子們開啟假期模式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蠢蠢欲動,實施詐騙。大朋友小朋友們一定要提高警惕,享受假期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了解假期防騙小貼士,讓你的假期更完美!
  • 蔡和森與留法勤工儉學
    1919年,他遠涉重洋來到法國勤工儉學。在此期間,他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著作,積極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法國和向警予自由戀愛,組成革命家庭。同時,他還發起建黨活動,積極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合理鬥爭。毫無疑問,留法歲月註定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
  • 在大學勤工儉學,擔任辦公室學生助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昨天在知乎上有人邀請我回答一個問題,在大學你是怎麼賺錢的,自覺慚愧,我一沒有商業頭腦,二沒有發家致富的念頭,做不了啥買賣,我去勤工儉學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主要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能力,但畢竟一個月還是有幾百塊錢的收入,對家庭並不富裕的我也可謂是錦上添花。
  • 我的第一次勤工儉學
    改革開放初期,我還在上小學,就是村辦的那種小學,七八間教室,五六名老師,幾十個學生,學校坐落在村子的最高處,旁邊有個堡子,是舊社會全村人在土匪搶劫時避難的地方。窮則思變,十幾歲的我每每看到這種情況就想啊想,如何在假期幫家裡從山裡邊搞些錢出來補貼家用,外出打工嫌年齡太小不收,更何況無工可打,在農村十一歲的年齡就不小了,當時我記得山裡的中草藥是比較多的,於是我就找了村子裡的老中醫請教了有關藥材的知識,得到指點後從山裡找回來辨認無疑後決定暑假就挖半夏,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