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意義和限度

2020-12-16 人民網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強調,要用5到10年時間,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內在需要,對於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版特約請三位專家撰文,多角度展示相關研究成果,與讀者共享。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編纂民法典」以後,經過緊鑼密鼓的起草工作,民法典即將面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標誌性成果,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基於立法者理性有限性的假設和社會經濟生活的飛速變遷,民法典必將面臨規範的具體解釋和漏洞填補問題。作為法源條款的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但這一表述仍然存在缺陷。因為立法者不可能預見未來發生的所有問題,如果出現法律沒有規定,也沒有習慣可以適用的時候,法官在何處尋找可以適用的裁判依據就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很多國家的民法典規定了三階法源:法律、習慣和法理。儘管民法總則第10條沒有將法理規定為法源,但民法總則第1條規定的具有開放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際運用中將會產生與法理相同的作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建構開放體系的意義

民法典是一個既包括外在體系,又包括內在體系的綜合體系。外在體系是以抽象概念為工具建構的體系,內在體系是原則的體系。內在體系的最大功能是彌補外在體系的不足,為疑難案件的解決提供價值判斷的基礎。內在體系外顯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基本原則的成文化,民法總則第3—9條列舉8項基本原則是內在體系外顯的典範立法例,同時民法總則第1條在立法目的中規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民法典設定了一個更大的內在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本質上屬於法律方法論的問題,其核心要義是為法官在具體判決中提供裁判證立的說理依據和裁判依據。裁判證立可分為內部證立和外部證立,內部證立要求每一個法律判斷必須從一個規範和其他邏輯前提中推導出來,證立不能從實證法中推出的前提是外部證立的任務。外部證立是法律論證的中心議題,外部證立的基本問題是內部證立中使用的論據根據法律標準是否可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主要體現在外部證立中,因為其能夠為疑難案件的解決提供漏洞填補的方法和價值判斷的基礎,從而維持民法典的開放性。

規範解釋的意義

約束法律適用者的法律由規範語句構成,民法典只能以語言的形式存在。由於語詞固有的模糊性無法消除,因此法律適用者必須與需要解釋的規範打交道,解釋意味著弄清楚規範的含義。民法典的規範沒有自己的意志,它們表達的是立法者的意志。法律適用時首先要弄清立法者的調整意志,並實現有思考地服從。法律解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立法者制定法律規範希望起到什麼作用?立法者希望達到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調整目的必須首先在規範文義中尋找,但是語言是有歧義的傳達工具。規範目的不一定能夠在文義中被認識,此時民法典的內在體系,即價值體系將發揮重要功能。法律適用總是一種價值實現行為,探究和實現整個法律秩序的內在價值體系,是法律適用的任務。規定在《民法總則》第1條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整部民法典而言具有內在體系的功能,仔細探究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必將對民法典的規範解釋起到重要價值補充作用。例如核心價值觀的民主價值對法人治理結構、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業主大會的運作方式的影響,富強價值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範圍、物權取得方式的影響,敬業價值對專家責任、代理人責任的影響,和諧價值對合同關係、相鄰關係、婚姻家庭關係的影響,文明價值對人格權保護、環境保護的影響等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

漏洞填補的意義

任何法律秩序都有漏洞,沒有漏洞的法律秩序是不存在的。在民事領域,法官沒有拒絕裁判的權利,即使對當事人爭議的事實情況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法院對屬於其管轄範圍的案件也必須做出判決。此時就存在法律漏洞的填補問題。

法律漏洞可以區分為法律內在漏洞和法律政策漏洞。如果法律漏洞表現為現行法中違反計劃的不完整性,法律適用者能夠按照現行法對其進行修正,該漏洞屬於法律內在漏洞;如果法律漏洞只有立法者才能填補,該漏洞屬於法律政策漏洞。上述區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價值,法治的一個核心原則就是立法權和司法權的分立。儘管法官在解決疑難案件時擁有一定的填補法律漏洞的權力,但這個權力存在限度,對於只能由立法者填補的漏洞,法官不能僭越。

法律內在漏洞可以進一步區分為「法律文義內的漏洞」「超出法律文義的漏洞」和「違背法律文義的漏洞」。法律文義內的漏洞主要涉及一般條款和法律指引法官自由裁量的規定,從形式上看有法律的規定,這些規定有意識地授權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權從而解決社會問題。法院在進行衡量、對具體情形進行評價時,應當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作出裁判,並進行客觀的論證。以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為例,作為一般條款該款沒有對利益保護方法提供明確的指引,法官必須通過解釋,例如通過保護他人法律的條文或違反公序良俗來判斷一項利益是否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當考慮保護他人的法律時,就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法治價值,因為要把公法和私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當考慮公序良俗原則時,就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文明、和諧等價值。

公開的漏洞是指,如果對一個法律問題,在可能的法律文義範圍內解釋,法律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就只能超出法律文義尋找肯定的回答,那麼公開的漏洞得以成立。填補公開的漏洞主要通過類推的方法解決。類推是核心價值觀平等價值的體現,即同樣的情況應該同樣對待。除外的漏洞是指,在可能的文義範圍內進行解釋,在有公開的法律漏洞的情形下,法律規定被證明過窄,因此應當超出法律文義尋找解決辦法。除外漏洞的填補方法是目的性限縮,這同樣是核心價值觀平等價值的體現,即不同情況應該不同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必然會對目的性限縮、目的性擴張和法律外的法律續造等各種解釋方法提供價值判斷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限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規範解釋、漏洞填補甚至是在法官進行法律外的法律續造時會起到重要作用,但必須注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限度。上述解釋必須符合核心價值觀本身包含的法治價值,即裁判理由的可論證性要求。解釋的限度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法官在進行漏洞填補或法律外的法律續造時,應闡述一般化的裁判理由。法官裁決案件不應當只按照相關個案的感覺衡量,而是應當一般化,具有通用性。同時,與立法機關的立法相比,法官裁判具有個人特徵。即便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法院依然應保持司法克制的態度,對屬於法律政策類的根本性問題仍然應當通過立法解決。

二是一般化原則不可分離地與法律平等的要求相關。只有當司法裁判依據一般化的裁判理由,後來的法官才有依據去審查他作出的判決是否符合平等對待原則。如果不強調一般化的裁判理由,那麼平等對待原則在並非「相同案件」的情況下必然會被架空。

三是法官在進行裁判時必須公開論證,不能躲藏在價值判斷的後面。只有這樣,法官在進行漏洞填補和法律外的法律續造時才能接受民主商議。只有公開真正的裁判理由,才能在民主法治國家確保人民對法院裁判的必要信任。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價值的本質要求。

四要警惕法律工具主義傾向。法律工具主義思維有一種破壞法治的潛在力量,在社會利益問題上形成尖銳對立的場合,當法律被看作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時,社會中的個人或團體會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去操控、利用法律以服務於他們的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不是要成為具有權宜性和階段性的工具,而是要成為法律解釋和漏洞填補的正當價值基礎。

(作者:方新軍,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法典解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研究」首席專家、蘇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民法典》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共7編84章1260條,創下新中國立法史的新紀錄。《民法典》的創新和亮點很多,本文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中的彰顯,感受《民法典》的倫理情懷。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範:弘揚美德 維護公序良俗
    內容提要:本市法律界人士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典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指導著我們今後民事立法和執法的總體方向。2020全國兩會天津北方網訊: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必須遵循和體現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範,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靈魂,蕭山區婦聯組織開展第二期...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靈魂,蕭山區婦聯組織開展第二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 2020-09-28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趣味民法典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否作為起訴依據和裁判依據
    【趣味民法典系列第1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否作為起訴依據和裁判依據原創 塗星宇 來自於法不是空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一、法條原文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民法典五大現實意義
    但是,必須充分意識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是守望相助,而市場經濟的本質則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如何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中國民法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可以這樣說,我國民法典旨在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問題,但是,由於在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基本道德倫理體系關係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精雕細刻,因此,民法典能否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還需要持續觀察。第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堅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 民法典|一準乎禮:總則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編者按: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推動民事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確立了立法目的之一,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王利明: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
    《規定》的制定出臺,是最高人民法院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對於確保人民法院統一正確適用民法典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定》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守了《立法法》的要求,符合當事人的預期和審判規律  《規定》共28條,分為四個部分。
  •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民法典的誕生,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 民法典是新時代走向繁榮強盛的重要標誌 綜觀世界各國,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2020-10-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審判執行工作中
    人民法院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要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司法解釋和審判執行工作之中,發揮規範、指引、評價、引領社會價值的特殊作用,讓每一個公民都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於飛(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進行了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作重要講話。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 最高法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丨附全文和答記者問
    《關於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現將《關於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予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有問題,請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
  • 解析民法生動案例和熱點焦點問題
    著作在案例編選擇生活中常見、典型和有趣味性的73個案例進行分析,對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民法知識予以解釋,並通過這些知識簡要說明相關的民法理論。熱點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民法典中45個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解讀。熱點編並非抽象評註法條,而是結合案例分析中的原理,以通俗語言解釋民法典法律條文的內涵、「前世今生」以及背後的民法原理,仍然屬於普法層次。
  • 湖南省文化館舉辦專題講座 讓《民法典》走進民眾
    10月28日,一場主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表達》的專題講座在湖南省文化館群星劇場舉行。此次專題講座,邀請到了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高中為百餘名市民進行授課。紅網時刻10月30日訊(通訊員 梁向東 記者 胡邦建)10月28日,一場主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表達》的專題講座在湖南省文化館群星劇場舉行,精彩的內容吸引了百餘名市民前來聆聽。
  • 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正式頒布,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信也開闢了專欄,邀請來自法大的專家學者,解讀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相關重要知識點,敬請關注!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 於飛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
  •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
    做好家庭工作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
  • 遂寧以「四融入」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年來,我市以校園為主陣地,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土壤,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直觀可感可觸,外化於形、根植於心,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踐行的生動局面,持續推動我市未成年人文明素質的提升,從內而外展現出文明城市良好的創新與傳承。
  • 把智慧財產權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確立智慧財產權文化所倡導的社會風尚和價值取向,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尊重知識就是要倡導尊重創造、尊重權利、尊重人才的觀念,彰顯了智慧財產權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崇尚創新就是要發揚創新變革、勇於競爭、寬容失敗的精神,體現了智慧財產權文化的基本精神品質;誠信守法就是要推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遵從公益、和諧發展的風尚,確立了智慧財產權文化的普遍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弘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建設和諧家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編者按: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推動民事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確立了立法目的之一,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